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震撼罗马帝国的中国丝绸

时间:2018-12-06 来源: 丝绸良品

 

在古希腊和罗马人眼中,遥远的中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丝国”,直译叫“塞里斯(Seres)”,意思就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Seres被认为是源于汉字“丝”,也是拉丁文中的“丝”(serica)一词的来源。

众所周知,精美的丝绸发源于中国。早在黄帝时期,中国便开始了养蚕、取丝、织绸。到了商代,丝绸生产已经初具规模,并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还有了复杂的织机和织造手艺。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而汉语中以“糹”(绞丝旁)作偏旁的汉字之所以很多,不能不说与中国丝织业的极为发达有关。

 

在马王堆汉墓一号坑出土的梭织丝绸纺织品

 

到了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也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一条从古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将中国与欧亚大陆连接起来。

 

陆路丝绸之路路线图

 

汉朝与罗马帝国的隔空对话

凯撒统治时期的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极为强大,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的繁荣,使其文化、艺术、建 筑等领域也都达到了一个繁荣的高峰。而彼时的东方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王朝之一的汉朝,其疆土东临大海,西到帕米尔高原,南抵印度半岛,北达蒙古戈壁,她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同样灿烂夺目。

虽然相隔遥远,但两个强大的帝国此时有了交汇,汉朝通过丝绸之路,辗转数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将丝绸等物品出口到了当时被称为“大秦国”的罗马。《汉书》曾记载了中国人对大秦国的印象:在大海的西面,也叫“海西国”,版图有8000里大,有四百多个城市,国都的城垣有400里,城内有五个宫殿,每隔10里相接,都是用水晶作柱子。还说大秦国盛产金银珠宝,大秦国的人体形高大,身体健壮,容貌端正,有点像中国人,所以被称作“大秦国”。

至于罗马人,同样对丝绸之路那端的中国充满了好奇心,觉得十分神秘,说“丝国”人身高近20英尺,聪明灵巧,举止温厚,而且长寿。当然,最令罗马人惊叹的是中国的丝绸。罗马著名的学者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曾以为丝绸是来源于树叶:“丝茧是生在树叶上,取来用水湿一湿,理成丝,裁成衣服,光辉夺目。”

两个帝国的隔空对话尽管很多是出自想像,但他们最终还是通过丝绸发生了切实的接触。

首次见到丝绸的震撼

据西方史学家考证,那些鲜艳刺目的军旗,就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这就是罗马人历史上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战役,他们不是被打败的,而是被从未见过的艳丽丝绸战旗吓败的。这大概是罗马人首次见到的中国丝绸织物。

凯撒大帝震惊全剧场

罗马时期,罗马贵族的社会时尚之一就是能够穿中国的丝绸制的衣服。史载,凯撒大帝和其同盟、被称为“埃及艳后”的克里奥帕特拉都喜欢穿中国的丝绸制成的衣服。

一天,罗马剧场演戏的时候,凯撒大帝突然穿着用中国丝绸制作的长袍出现在剧场内,耀眼的光辉,绚丽的色彩,把全场观众惊得是目瞪口呆。尽管演出的节目很精彩,但观众们都将羡慕的目光集中在凯撒一人身上,纷纷议论,他是从哪里得到了这样美丽的衣服?这应该是罗马人在自己的国家首次近距离的接触丝绸。

当时的罗马人一般都穿粗毛布制作的露着臂膀的披风式长衫,贵族则穿轻柔透明、亚麻织造的麻衣。不过,当他们看到美丽的丝绸后,就不可遏制地爱上了它。丝绸很快成为风靡罗马上层社会的奢侈品。之所以说是奢侈品,是因为一磅高级丝绸料子(约10尺)要值12两黄金。

特别是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对中国丝绸的喜好与追求更是非同一般。当时,为了节省珍贵的丝线,她把从中国辗转运抵埃及的丝绸,交由宫庭织工,先是将从中国买来的丝绸服装一件一件地拆开,再重新编织成服装或做成点缀服装的饰品。

史载,在罗马城的豪华市区,还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公元92年,罗马皇帝图密善在罗马专门修建了储藏中国丝绸的仓库。而随着贵族的推波助澜,罗马城的平民百姓也越来越热爱这种来自遥远东方的华美物品。今天,考古学家还可以在一些古罗马的石刻作品或陶器、绘画作品中,发现穿有透明长袍、质料柔软衣料的人物,那就是丝绸。如在雅典卫城巴台农神庙的女神像身上,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收藏的酒神巴克科斯的女祭司像上,都可以看到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所穿着的丝绸服装,飘逸动人。

另一方面,中国丝绸的大量入境,造成罗马帝国贸易逆差的迅速扩大,致使罗马每年支付进口中国丝绸的货款竟然高达10万盎司黄金。黄金的大量外流,迫使罗马帝国制定法令去禁止人们穿着丝绸。如罗马奥利连皇帝(公元161181年)曾带头不穿丝绢袍服,并禁止贵族穿戴丝织物。然而长期以来罗马社会已经奢侈成风,到了公元34世纪时,丝织物已成为全国上下崇尚的唯一的时髦服饰了。

丝绢之战

当时,进口到罗马帝国的丝绸都是由波斯商人转销的,罗马人并没有定价权,这也是丝绸价格高昂的原因。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发生了。

唐朝前往天竺取经的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里曾记下这样一件事: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为了摆脱波斯人高价垄断经营中国丝绸的局面,曾打算与衣索比亚人联合,绕过波斯,从海上去印度购买丝绢,然后东运罗马。然而,这个计划不幸被波斯人得知,波斯王竟然以武力向衣索比亚威胁,阻止他们帮助罗马人购买丝绸。无奈,查士丁尼只好请波斯的近邻突厥可汗出面调解。

不料,波斯王不但不听调解,还毒杀了突厥可汗的使臣,使双方矛盾激化。最终,东罗马帝国联合突厥可汗于公元571年攻伐波斯,这场西方历史上著名的“丝绢之战”打了二十年之久,未分胜负。

欧洲有了丝织业

“丝绢之战”使罗马和波斯断绝了来往。罗马境内的蚕丝也因此奇缺,价格飞涨,丝织加工业陷于停顿。不得已,查士丁尼只好设法在本国发展蚕桑生产。

一名到过东方的传教士自称了解蚕种和桑种的生产方法,他将蚕种和桑籽藏在竹杖之中,历时一年赶回罗马。在他的指导下,罗马人将蚕种埋入地下,又将桑籽放在怀中像孵小鸡一样去孵化,结果可想而知。

不久,这个大笑话传到了几个在罗马的印度僧人那里,印度僧人教给了罗马人正确的培养繁殖技巧。从此,欧洲各国的养蚕业逐渐传播开来。

 

公元12世纪,十字军东征时,南意大利王罗哲儿二世俘虏了两千名丝织工人,把他们带回意大利去养蚕、缫丝、织绸。但直到马可‧波罗时代,也就是中国的元朝时期,欧洲人仍然把丝绸看作是和黄金一样可以流通与升值的“硬通货”。

13世纪,中国丝绸纺织技术在意大利开始发展成熟,14世纪意大利丝绸纺织中心卢卡出产的丝绸图案,能看出明显的中国影响。15世纪末,意大利纺织作坊直接模仿中国图案成为风尚。意大利制造的丝绸上,出现了中国的飞禽、荷花、水鸟、假山石、卷云等。意大利逐渐成为欧洲丝绸工业的中心,但“丝国”留给罗马乃至欧洲的记忆却迄今不曾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