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西阵织:日本国宝级的传统织物

时间:2018-11-12 来源: 品映之旅

西阵织 にしじんおり,织物名,为日本国宝级的传统工艺品,在织品界享誉盛名地位崇高,以多品种少量生产方式为其特色。因其出产于日本京都的西阵地区而得名。

 

 

西阵织的特点之一是先染(使用染色线织出图案的织物)的提花织物。因此,完成织布需要20余道工序。这些工序大部分由专业手工人员分业完成,可分为企划·制图、原料准备、机械准备、织造、收尾6大部分,各道工序都要求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知识。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的相关法律规定,西阵织全部有12个种类,包括缀、经锦、纬锦、缎子、朱珍、绍巴、风通、綟织、本皱织、天鹅绒、絣织、紬,各种类的生产工艺都有着微妙的差异。西阵织于昭和51年(1976年)被指定为传统工艺品。现在,随着纺织业自动化的加深,西阵织已进入了腰带用料、时装用料、和服用料、领带、围巾等服饰和室内装饰等更加多彩的领域。

 

 

渊源

西阵织之渊源可远溯至古坟时代。56世纪左右,从大陆渡来的秦氏一族在山城之国,也就是当今的京都太秦定居,将养蚕缫丝的技术传至日本。早在桓武天皇建造平安京之前的5世纪,京都的纺织业便已开始起步。随着平安京迁都、负责管理宫廷织物的“织部司”设立,纺织业得以发展。

平安时代后半,这种官营的织物作坊逐渐衰退,工匠们便在织部司东边的大舍人町聚集定居,脱离宫廷的管理,开始自由作业。制造出“大舍人之绫”、“大宫之绢”等纺织品。除此之外,他们还钻研从中国的宋朝传来的绫织技术,开发出独特的唐绫,作为与神社寺院的装潢相配的典雅织品而被人们所珍爱。

 

 

发展

然而室町中期,在京都爆发了东西军之争,史称应仁之乱。战乱持续了11年之久,许多工匠都逃避战火移居至和泉国的堺市(现位于大阪市南部),大舍人町的纺织业陷入毁灭状态。战乱平息后他们重返京都,在离原先场所不远的白云村以及战乱时西军的大本营大宫重新开始发展纺织业。西军的大本营遗址,也就是西阵的地名便是西阵织之名的由来。

室町末期,西阵织及其产地西阵获得朝廷的认可,受到丰臣秀吉等人的保护。而随后工匠们自主引进中国明朝的纺织技术,生产出优秀的绸缎,进一步推动了西阵织的发展。西阵织成为日本的丝绸业代表的同时,也成为了京都具有代表性的产业。

到了江户时代,世间安定,町人文化兴起,作为高档绸缎产地的西阵愈加繁荣。大型的纱线批发店和纺织作坊林立,形成了纺织街。高档绸缎自不必说,还生产绉绸、白绢等,呈现出压倒性的势头。

 

 

 

低落与新生

然而江户时代后半,西阵也陷入困境,再三出现的饥荒使世间动荡,幕府的“奢侈禁止令”也使西阵织的需求量减少。

天文17年(1548年)以西阵为中心的丝织物生产基地形成,盛行高楼提花技术,生产织金、缎子、唐织、纱绫等高档织物。享保15年(1730年)由于大火,西阵地区织机的七分之三被烧毁,此后在天明8年(1788年)的大火中织机有被全部烧毁,后又逐渐恢复。到天保12年(1841年)又有三千台左右的织机被毁。

两度的大火灾,以及丹后、桐生等新丝绸产地的崛起,也给西阵织以重大的打击。

到了明治时期,首都迁至东京,整个京都失去了威势。然而从过去便开始积极引进海外先进技术的西阵却迅速地抓住了文明开化的机遇,向法国等地派遣人才,引进提花织物的技术,成功实现了近代化。到了大正、昭和年代,他们在推动高档绸缎的大众化的同时,也致力于发展传统手织工艺,创造更为文雅的图案与设计,确立了日本代表性高档绸缎的地位。

目前的西阵约有织机三万五千台,其中手织机二万六千六百台,力织机约八千台。

如今,西阵织着手拓展制品的用途,除了传统的和服腰带布料、和服,也作为领带、披肩、和服配饰的材料,生产出了格调高品质好的产品。壁毯等室内装饰品的生产额已仅次于和服腰带,除此之外,他们还着手推广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的西洋式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