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簇桥自古盛产蚕丝 上好生丝织成蜀锦

时间:2015-08-07 来源: 华西都市报

在古代四川,丝绸是南方丝绸之路上大宗贸易的货品之一。而老成都的簇桥,作为丝绸的盛产之地以及丝绸生产加工地,也一直在南丝绸之路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很长一段时间,簇桥作为成都最大的生丝产业,一度托起了蓉城的各行各业,丝绸交易更是千年不衰。成都“簇桥”的名字也是这样得来的。

  簇桥一度被称“茧桥”

  成都作为中国三大名锦产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蜀锦就已出现了。当时的蜀国,开始用色彩鲜艳的丝线织锦。这种出自四川的彩锦,被称为“蜀锦”。美誉度极高的蜀锦,在汉代逐渐发展到第一个高峰。到三国蜀汉时期,蜀国用蜀锦到魏国换马、向吴国换粮,蜀锦成为蜀国的经济支柱。

  蜀锦的发达,离不开蚕丝,而成都乃至整个四川最负盛名的地方就是簇桥。

  簇桥自古盛产蚕丝,自秦汉以来,栽桑养蚕业十分兴盛,丝织品和生丝交易亦十分繁荣。唐宋时期,因蚕丝交易兴旺,簇桥一度被称为“茧桥”。

  明清之际,无论东路的资州(资阳),北路的潼川(三台),南路的嘉州(乐山),西路的灌县,还是陕西、湖北、江西、广东等地的丝绸商人,均云集成都的簇桥古镇,每晚十时后仍然灯火辉煌。随着交易市场的扩大,丝绸店铺不断增多,建起了儒林祠、灵官楼(遗址现为簇桥乡工商行政管理所)、铁佛庵、文昌宫、湖广会馆(禹王宫)、江西会馆(万寿宫)、广东会馆(南华宫)、陕西会馆。

  上好生丝用来织锦

  四川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谭继和介绍,几百年来,成都簇桥的生丝产业,如同一架精密运转的仪器,所产的生丝每一分毫都不浪费,上好的生丝用来织锦缎,稍次的生丝用来织少数民族姑娘们衣裙上的栏杆辫子,不能用的断头丝还能用来制作丝绵袄子,蚕丝被。

  武侯区地方志资料表明,1911年统计,当时簇桥镇上从事纺丝织锦的多达300余家。嗣后,因日本生产的人造丝绸大举入侵加上连年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簇桥丝织业逐渐衰落。

  到1950年,镇上仅存丝绸店铺六家,1966年后则消失殆尽矣。在夏季来临前的3到4个月,是整个簇桥最为忙碌的季节。所有的蚕茧必须在这几个月内缫丝完毕,否则等蛹孵化成蛾,将蚕茧咬开,生丝就都变成断头丝了。每到这时,簇桥的各大丝厂、丝店就开始拼命招揽四村八店的村民。媳妇、婆子齐上阵,连扎毛根的小女孩也不放过,能干动活就行。

  成都民俗文化研究者刘孝昌介绍,当时,如果生丝能早于别家上市,就能卖个好价钱。因此,前来帮工的女人孩子们,终日把手泡在沸水中,忙着缫丝,把双手泡得又白又肿。有些老簇桥人的双手到了冬天就关节炎发作,就是那时落下的毛病。很多时候,女工们手工劳作整整一天,不过能得到二三个小钱,买2个锅盔就没有了。而一把丝能织4-5匹缎,价值200两雪花银。

  帮会功能泾渭分明

  由于簇桥丝业的发达,缫丝工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帮会。刘孝昌还介绍,在民国二十年代初期,簇桥的帮会就形成一个高潮,那时,不同的帮会泾渭分明,比如,绞丝工有自己的帮会,名为太阳会,因为晒丝,晾丝需要晴天。太阳会供奉皇帝,关公。每年农历5月13日,是太阳会的会期,穷人可以借庙办会。穷兄弟伙们凑在一起,商量今年工钱如何,但重要的是大家一起吃顿饭,虽然请不起戏班子,但能在簇桥的木鱼庙或者关帝庙中看一场灯影戏或木偶剧,也是其乐无穷。长机帮,也就是小老板和熟练工,则组成三皇会,供奉伏羲,神农,燧人三位大神。和太阳会五湖四海皆是朋友,几文钱就可入会不同,入三皇会的人必是手工业者,至少有1到2张机子。每年的9月16日是三皇会的会期,办会也气派得多,或在南府街的川主庙,或在簇桥的瘟主庙。交几吊铜钱就可吃上九斗碗,还能欣赏乡班子早、中、晚三场大戏。(李仕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