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专栏评论

丝绸行情大起大落的启示

时间:2018-12-26 来源: 国家丝绸联盟秘书处

去年至今年,丝绸行情出现了剧烈地震荡,这是继1995年以来的又一次行情的大起大落,它对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稳定的价格才能产生稳定的需求,在丝绸行业价格传导效率本来就低的情况下,无疑大起大落对需求端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次,暴涨暴跌对供应端的影响同样巨大。在价格上涨时,行业加工能力过剩会产生过度的市场反应,生产厂家会因此而放大上涨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推高价格;在价格下跌时,同样会有过度反应,生产厂家也会放大下跌的因素,从而进一步助推价格的下跌。

笔者关心的是,在经济制度、企业体制和桑蚕的季节性生产等都已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为什么丝绸行业还是逃不过大起大落?

笔者还关心,为了减弱大起大落发生的几率,行业应该做些什么?

虽然市场震荡无法避免,但风险还是可以规避的,实体企业有什么办法来规避风险吗?

任何一个行业,它的价格运行都有规律可寻,我们关心的是,今天的丝绸价格形成规律是否发生了改变?

桑蚕先发言,最终需求来确认,需求对供应的确认存在一定的时滞,桑蚕生产具有季节性,行业加工能力过剩会产生过度的市场反应

以上是丝绸价格形成规律,有必要逐一检查其是否已经发生了变化?

第一桑蚕先发言没有改变。

蚕茧占总成本的地位决定了其是否具有价格的优先发言权。

1995年以来,在桑蚕集约化迟迟不前,后道劳动生产率又不断提高的情况下,蚕茧成本占总成本的占比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还在提高,所以桑蚕先发言不但没有改变,反而发言权还更大了。

第二最终需求来确认并未改变。

虽然,桑蚕在某一时刻具有一定的资源性特点,但它并不属于资源性产品。既然如此,价格就不可能由供应一方只能由供求关系来决定。

第三需求对供应的确认存在一定的时滞

丝绸产业链长,需求单向直线是产生价格时滞的重要原因。1995年以来,这一情况正在或者已经发生变化。首先是家纺,其次是蚕丝被它们都已成为丝绸产品的新军。尤其是蚕丝被,其消耗的蚕茧量已占到总量的30%

第四桑蚕生产的季节性已经发生改变。

广西连续性的桑蚕生产,以及桑蚕广西权重的加大,农产品的季节性因素逐渐被淡化,其改变了原有丝绸价格的形成基础,也大大地提高了市场的调节效率。

第五行业过度的市场反应没有改变,甚至有加重的趋势。

众所周知,原料加工能力过剩是产生过度市场反应的元凶。自1995年以来,随着广西的异军突起,以及受到缫丝设备现代化的影响,加工能力过剩的情况更加严重,因此过度的市场反应也更加严重了。

综上所述,除过度的市场反应以外,价格形成的其他因素都发生了有利于价格稳定的变化,尤其是桑蚕生产季节性因素的改变,其大大地提高了市场的调节效率,改变了不稳定的价格形成基础。但是,为什么行业还是发生了大起大落,难道过度的市场反应真正地成为了主因?

的确如此!广西缫丝企业一直以来都未经历过大起大落,这也让他们的风险意识大大地受到抑制。广西不断增长的缫丝产能,即使在行情不好之时,也未对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其原因是,广西以外的缫丝企业他们成为了风险的最终承担者,但是随着大批非广西缫丝企业的倒下,这样的好日子也许今后不会再有。

另外,绸缎加工能力过剩或多或少也存在过度反应,去年行情猛涨与此不无关系。

过度的市场反应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能量,完全在于它会助长人们的欲望。比如:本来蚕茧至多减产5%,但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它往往会被放大到20%,甚至更高,蚕茧增产亦同样。显然20%的减产对行情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我们找到了产生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之后,去产能,进行供给侧改革就是行业必须做的事。但是,在以民营为主的丝绸行业产能如何去?行政手段显然不行,只能依靠市场手段。为此,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宣传产能过剩的危害;另一方我们要正视现实,因为加工行业的平均利润率接下来肯定会趋于下降。丝厂和绸厂要努力确保自己不被市场所淘汰,一方面要努力改变思维,即:行情高位时,不要期盼还会更高;低位时,也不要过于悲观。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寻找规避风险的方法,在风险来临之前应该有所作为。

每一次的大起大落都会给行业形成诸多的启示,那这一次的启示又有些什么呢?

启示之一行业应该花大力气去改造落后的桑蚕生产方式。

桑蚕的自然经济形态与后道加工业的大工业形态非常的不匹配,它给丝绸价格的形成增加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丝绸发展的稳定性肯定会受到影响,同时成本高企也会让丝绸整体的竞争力处于不利境地。

桑蚕集约化是改变桑蚕业与加工业不对等的必经之路,据悉这一情况正在受到桑蚕合作化的推动。十分关注桑蚕合作化具体效果。

启示之二行业应努力解决信息开发和流通问题。

价格是由人所定,人主要依据信息来决断,手中没有足够的信息,人的判断就会产生偏差。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是行业应该努力做的事。丝绸最应开发的信息恰恰处在前端的桑蚕和后端的深加工和国内消费领域。

桑蚕信息应前移到气候、桑树长势、桑蚕发种量、小蚕饲养等方面,还应增加蚕具、蚕药和农民养蚕积极性等方面。

桑蚕信息之所以重要,完全在于桑蚕生产环节是整个丝绸产业链中不确定性最多的。

深加工和国内消费是之前信息反映较少的领域,现在应该对其重视。去年行情大涨,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内消费增长强劲,但这方面的信息行业掌握非常少,使得很多人因此对行情产生了误判。

信息到底由哪个单位和部门来承担?

笔者认为交由第三方的交易市场比较恰当。一是,交易市场的公信力和公正性是其他单位和部门无法比拟的;二是,交易市场本来就有信息部们,做这项工作会相对容易;三是,全行业本身就对交易行情信息比较关心,相信对其提供的其他信息也会关心;四是,信息服务与交易本来就密不可分,这项工作交给交易市场来做,他们一定会重视并做好。所以,希望政府与协会对这项工作给予支持。

启示之三应加强原料产区与销区的交流。

广西是蚕茧和生丝的重要产地,而江浙、山东和四川等地是生丝原料的需求地,加大供需企业和相关单位和部门的交流非常重要。交流形式可多种多样,秉承相互理解,共同发展为目的。总之,从交流之中,供需双方都会受益匪浅。

启示之四应找到规避风险的方法。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以美国为榜样。

19世纪初期,美国的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农产品季节性生产的特性,价格的剧烈波动经常导致农产品生产者和加工者出现亏损,甚至严重亏损。为了稳定市场,1848年由82位谷物商发起建立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给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规避风险的场所,它大大地确保了美国农产品健康、稳定地发展。期初,他们做的是远期交易,直到1865年芝加哥交易所才进行标准化的远期交易——期货交易。

无论是远期交易,还是期货交易,它们都是一种提前定价的交易形式。也正是有了这种提前定价的交易机制,才有效地减缓了农产品价格季节性波动问题,农产品生产者和加工者由于充分参与了相应的规避风险交易,才使得他们有了一个稳定的生产和经营环境。

中国丝绸行业应该从美国老大哥那里学到些什么呢?

第一要改变落后的即期贸易方式。

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即期贸易方式是不能解决风险规避问题的,所以风险规避的第一步是要促进远期贸易的形成。

但是,根据基础条件决定商品交易的规律,中国尚不具备相应的条件,也就是,广泛的即期贸易基础企业是没有套期保值需求的。我们是否可以思考,用现在的交易市场的远期定价机制再与现货定价相结合,并逐渐将即期定价推向中期定价,再由中期定价推向远期定价呢?应该可行!只要丝绸的贸易定价方式提前,一方面实体企业自身会得到好处,另一方面也会促进交易市场的套期保值交易,从而提升交易市场整体的交易水平,丝绸行业就将步入稳定的发展之中。所以,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完全可以被我们借鉴。

第二要加快交易市场的与现货接轨。

交易行情不稳定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项即是平台与现货接轨不好。众所周知,一个与现货接轨不好的市场,其肯定容易被投机者所操控。

与现货接轨不好是中国商品交易跨越式发展所带来的,目前已有办法解决在不成熟条件下如何发展期货和中远期市场。

相信在解决了与现货接轨之后,交易市场会给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气象。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大起大落的发生,但是,相信通过上述努力,它会大大地减少其发生的几率。

对于大起大落,首先我们不要惧怕它,要努力寻找它产生的原因,只能在明白原因的时候,我们才能有解决的办法。

笔者非常希望行业回到稳定的发展之中,只要丝绸价格能够稳定,潜在的需求就会被激活,相信这个被激活的量是非常巨大的。

真诚希望大家一起来思考丝绸如何稳定发展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