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专栏评论

费建明:丝绸产业的迁徙与挑战

时间:2016-08-06 来源: 转载自丝绸杂志

《丝绸》60年特约稿:丝绸产业的迁徙与挑战

 

作者简介:费建明(1952—),曾任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董事长、杭州市丝绸行业协会会长,现任国际丝绸联盟秘书长、杭州丝绸文化与品牌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杭州•意大利科莫丝绸促进联盟中方主席、世界丝绸网负责人。曾获首届品质杭商、浙江省优秀企业经营者、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世界优秀经理人称号。

 

2016年是《丝绸》杂志创刊六十周年,60年在5000多年的丝绸发展史里只是短短一瞬,但《丝绸》杂志作为世界丝绸史上一本办满了一个甲子的专业丝绸期刊,见证了中国丝绸产业波澜壮阔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书写了绚丽的篇章。在祝贺《丝绸》杂志创刊60周年之际,我想从丝绸产业的迁徙出发,谈谈中国丝绸行业所要面对的挑战。

 

2014年是中国丝绸业应该牢记的一个年份,一是“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在古老丝绸之路上重新延展;二是2014年中国的真丝绸商品出口排到了欧盟和印度之后。2015年初,当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在香港丝绸小交会上公布这一排名后,中国的业内同行并不愿意相信,“怎么会?”和“为什么?”两大问题萦绕业界人士心头。明明在“一带一路”利好丝绸产业的大背景下,在2013年中国产出了世界82.8%桑蚕丝的基础上,怎么会造成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连年下滑,终于在2014年丧失了全球第一的龙头地位呢?2008年,中国刚召开过“从丝绸大国迈向丝绸强国”的高峰论坛,现在“丝绸强国”尚未建成,难道连“丝绸大国”都要不保了吗?对于记者问“为什么”,我曾以“在设计落后与成本高涨的夹击中败落”作为回答,但还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呢?

 

一、丝绸产业的迁徙路线图

在丝绸行业,一直有一种“丝绸产业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迁徙”的说法,而且在世界近代史中,丝绸主产地确实也沿着“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中国”这样一条路线在世界版图中迁徙。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桑蚕丝产量和真丝绸商品出口都雄居世界第一,但随着二战后日本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丝绸产业在日本日渐式微,不仅让出了世界第一的宝座,而且至今桑蚕丝产量已几乎为零了。2005年,中国商务部国家茧丝绸办公室提出了“东桑西移”战略部署,这是一个颇具远见的重要决策,东桑西移其实也是丝绸产业的一种迁徙,是从较发达的中国东部向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迁徙。但仅仅过了十年,中国近几年真丝绸商品出口的滑落难道是又一次国际迁徙的前兆吗?

 

日本丝绸鼎盛时期的缫丝厂(YOGO 档案博物馆/《中日新闻》,1907年)

如果我们把视线转向东南亚,东南亚各国的确都已开始重视丝绸发展,似乎已经在作承接丝绸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迁徙的准备。2014年,印度的桑蚕丝产量为中国桑蚕丝产量的12.78%,但印度的真丝绸商品出口已超过中国。2015年,印度为保护本国蚕桑业发展,还对中国桑蚕丝进口实施了反倾销税;十年前,越南的服装加工能力已经很惊人,2015年,越南出口日本的桑蚕加捻丝超过了中国。20163月,越南还在会安丝绸村举办了“亚洲丝绸文化节”;泰国的泰丝公司是由王后主导的项目,原本只是一个文化传承项目,近年加强了与国际丝绸产业间的交流,大有在丝绸经贸方面发力的迹象。泰国孔敬府政府,也已连续三年举办国际丝绸论坛,并于2015年联合成立了亚洲丝绸联盟;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政府也都开始策划部署,发展丝绸产业以带动经济增长,这是近代史上各丝绸主产国屡试不爽的经济发展道路,现在,东南亚各国都在跃跃欲试了。

 

                                泰国泰丝公司展厅

 “丝绸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迁徙”真的是一条难以逆转的“规律”吗?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秦汉唐宋时期,中国丝绸艳冠全球。清朝末期,国力羸弱,法国才成为世界丝绸第一,可见那第一次国际迁徙并非是向欠发达地区转移。19世纪中叶,法国蚕桑遭遇天灾,蚕微粒子病大爆发,法国丝绸从此一蹶不振,意大利丝绸抓住了机遇,异军突起。虽然一战后,日本大力发展丝绸产业超越了意大利,但时至今日,日本丝绸产业从巅峰到了谷底,而意大利丝绸仍占有欧盟80%的份额,欧盟的真丝绸商品出口在2014年又成了世界第一。如此看来,“丝绸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迁徙”并非金科玉律,也决不能作为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退居第三的借口。有国内丝绸行业的权威专家曾称:“目前中国的高生产成本已不适合丝绸产业的发展。”这句话怎么听都像是自暴自弃,准备要放弃丝绸产业的发展,走法国丝绸、日本丝绸的老路了。

 

 笔者认为:“国运盛则丝绸强、国运衰则丝绸弱”或许是丝绸业界更应尊崇的规律。从丝绸产业在世界版图的迁徙路线中,我们不是也可以窥探到这一奥秘吗?如果我们都认同“国运盛则丝绸强、国运衰则丝绸弱”这一观念,那中国的丝绸人就必须要认识到,2014年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列世界第三是一个严重的事件,中国丝绸的主管部门、相关机构和企业应该要认真寻找丝绸产业出口滑落的真实原因,同样面对全球经济不景气、国际贸易环境不佳,欧盟丝绸为什么能保持稳定?印度虽然劳动成本低于中国,但他们却主要依靠从中国进口桑蚕丝,印度政府征收反倾销税,恰恰说明中国出口的桑蚕丝价格还低于印度。亦或是中国已经满足于真丝绸的国内市场,不屑于或不能够再进行国际竞争?还是中国丝绸产业的方向、定位和对策出了偏差?2015年中国在世界真丝绸商品出口国中依然名列第三,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1~11月同比下降11.08%,而只依靠12月某地区的“强劲反弹”,竟促使2015年全年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同比只下降了0.35%。中国的统计数据历来就难以求证,而这一“强劲反弹”的数据也不免令人狐疑。结果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反弹的不可靠和不可持续,20161~3月,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同比又下降了15.72%,而在201512月实现了“强劲反弹”的地区在同期的跌幅则远超全国平均跌幅。国际丝绸产业界对各国的丝绸产业主要用两个数据进行对比,一是桑蚕丝产量,二是真丝绸商品出口额,而如果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额连续两位数下滑,从此不能再重返世界第一,那我们这一代丝绸人岂不愧对嫘祖?愧对“一带一路”?

 

二、中国成为丝绸强国的取胜之道

在东南亚国家开始大力发展丝绸时,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不断滑坡,世界丝绸产业面临新变局时,中国丝绸应该如何扭转局面,应对挑战?这是中国丝绸人必须严肃面对的。首先我们应该树立中国能够成为丝绸强国的坚定信念,因为中国有深厚的丝绸文化底蕴,完整的丝绸产业链,健全成熟的生产能力和广阔的国内市场,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而且中国现在国运昌盛,加上“一带一路”的重新展延,都给中国丝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庇护与保障。但要想真正建成丝绸强国,中国还有很多路要走。当下,为了丝绸产业的传承发展,各级政府都在相继出台政策措施进行指导扶持,各级丝绸协会也在组织企业转型升级,克难攻坚,很多优秀的丝绸企业正在成为广大丝绸企业创新创意的典范,中国丝绸人都在竭尽全力,探索实践中国丝绸的强盛之路。但是为什么丝绸行业仍然举步维艰、困难重重,行业内普遍弥漫着对产业前景的焦虑?笔者认为除了大家的努力之外,还有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笔者在纠结中寻找的答案,希望能在行业内引起足够重视。

 

 其一,中国要成为丝绸强国必须要有正确的行业方向和定位。

 近年来,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下,丝绸产业似乎有方向偏离之嫌。丝绸产业既是传统产业,长期以来又以外贸为主。在转型升级中,很多企业简单的弃外贸改内销,造成“邯郸学步”的窘迫,对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现实冲击。行业内对“丝绸的消费群体究竟是谁?丝绸的主打产品究竟是什么”?这样的产业方向与定位也变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意大利丝绸协会主席曾在2013中国国际丝绸论坛演讲中明确表示:丝绸就应该成为奢侈品。本来作为特定的一家之言,也无可厚非,该主席的家族企业年销售额达300余万欧元,产品也基本上是提供给梵蒂冈教廷的奢侈品。中国也有丝绸企业立志要把本企业产品打造成奢侈品,这是一个高远的目标,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产品定位与品牌追求。但如果把“丝绸就应该成为奢侈品”这一观念推而广之,把这种定位变成行业的产品定位,就会在中国丝绸人的潜意识中产生负面影响。丝绸商品可以卖高价、卖天价的與论无形中会推高蚕农对茧价的期许而轻视对质量的控制;织造厂拉升对面料的定价而忽略产品研发与成本控制,更多的丝绸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把只是改换了图案的丝巾、披肩等服饰改称为文化创意产品而抬升了售价;商家更是水涨船高,轻松随意给商品标高价格;旅游品商店为了要支付给导游回佣而让标价翻番;结果导致越来越多喜爱丝绸的平民百姓对虚高的丝绸商品价格望而却步,市场份额出现大幅缩水。

 

 桑蚕丝虽然贵为纤维皇后,但真丝绸商品出口的最主要类別始终是服装服饰,国内外的消费群体始终是普罗大众。20世纪80年代的砂洗电力纺服装与90年代的绢丝针织服装都曾创造了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额的高峰,而且这两类风靡一时的真丝绸服装都是平价商品。平价商品并不等于低价竞争,一如今天的快时尚服装品牌ZARA和优衣库,都是用平价商品赢得了西班牙和日本首富的头衔。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被“历史上丝绸专供皇亲贵族享用”的传说迷了眼,今天,桑蚕丝也只是一种天然有机的纺织材料,虽然服用性好,但市场检验的标准主要还是性价比,价格超过大众的购买能力,其他纺织材料就会取而代之,真丝绸商品的市场份额就会失去,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谁也无法改变。现在还有财经专家推崇一种观念:“只要商品好,不怕价格高。”如果产品的消费对象只是极少数精英,那没问题。但如果丝绸产业只把极少数精英定位成自己的消费群体,把丝绸的主打产品定位为奢侈品和文化创意产品,这实际上是压缩了中国丝绸产业的发展乃至生存的空间。说严重了就是一种自残行为,是主动放弃了最大的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

 

 笔者认为:瞄准最大消费群体的需求,研发出平价的丝绸新面料、新款式和新产品,主攻平价服装,细心挖掘传统国际市场,不遗余力地开拓新的国际市场,结合时尚潮流,吸引国内外年轻一代爱上丝绸。这应该是中国丝绸产业当下正确的方向和定位,这样的方向和定位虽然平实,却能有效扩大国际、国内的市场需求,助力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重回巅峰。当然,提高设计水平、打造自主品牌、跻身世界一流,也都是中国丝绸应走之路,但是这也要依靠丝绸行业的企业家树立正确的理念,要克服浮躁跟风,克服投机性和功利性,要厚积薄发,要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策略。最近笔者与意大利丝绸协会主席又有过沟通交流,虽然开始他仍坚持“丝绸就应该是奢侈品,只为高端人群提供产品”的观点,但在笔者举例说:“全球一年的桑蚕丝产量约12万吨,用于奢侈品的桑蚕丝不足万吨,那其他11万吨桑蚕丝作何用处呢”之后,他也同意了“各国发展阶段不同,丝绸产业的产品定位也会不同”的观点。因此,为了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重回巅峰,正确的方向和定位还是要“瞄准最大消费群体的需求,采用真丝与其他纺织材料交织的面料,主攻平价服装。

 

               2016越南胡志明市纺织与纺机展览会

其二,中国要成为丝绸强国必须进行产业链的供给侧改革。

中国经济改革在“十三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丝绸行业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就是要去缫丝产能,去茧丝绸库存,降低全产业链的生产制造成本。中国丝绸人当前最关注的可能就是丝价的走势,很多人都在期待丝价上涨,希望丝价上涨能带动行业走出困境。但这只能是飘渺的幻想,是对丝绸行业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重危机缺乏认识。丝绸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离不开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分析。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英国“脱欧”会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下行压力,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是L型走势,但底部在何处尚不清楚。在这种环境下,世界大宗商品价格早已跳水或腰斩,中国的粮食与棉花保护价在坚守几年后也终于弃守,近日棉花期价暴跌,这是市场的正常反应。而桑蚕丝价格已成为奇葩,尽管成交清淡,尽管下游无定单支撑,但桑蚕丝价格近年来却始终在30万元/吨上下微调,今年居然还开始了一波上涨行情。是因为中国生产了世界80%以上的桑蚕丝就掌握了定价权吗?非也。2001年“9.11事件”和2008年次贷危机后都曾因为需求锐减引发桑蚕丝价格大幅下跌,之后才由低丝价带动需求回流,丝价也跟着需求的增加而触底反弹。这就是“需求决定价格”的市场经济规律。但这一次丝价的表现极为异常,尽管缺乏需求,但丝价不为所动。虽然无法证明是否有人为因素在茧丝绸市场调控丝价,但是逆“需求决定价格”的痕迹倒是清晰可见的。笔者认为,市场经济规律最终一定会露出其冰冷残酷的面孔,最好的拯救措施就是抓紧进行供给侧改革。中国的缫丝企业,常年有三分之一亏损,究其主要原因,就是产能过剩。缫丝产能过剩导致缫丝企业抢购蚕茧,造成茧价高企,茧价高催生了丝价高,丝价高的结果造成了定单少,市场份额萎缩。中国丝绸产业正陷入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去缫丝产能已成行业的当务之急。当年朱镕基总理去棉纺产能过剩,一声号令,就砸了几千万锭纺纱设备。今天,去缫丝产能当然不能再靠行政手段,但仍然需要组织统一行动,国家茧丝绸主管部门应该研究如何组织落实丝绸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如何做到统筹规划去缫丝产能。也许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是要求各地银行停止向连年亏损的缫丝企业输血,那这些过剩的产能就能自然消停,恶性循环也能逐步消除。

 

 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银行贷款积压在茧丝绸仓库及丝绸产业链的三角债中。可以说,丝绸行业已累积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堰塞湖,上游的蚕茧不断涌入,下游出口并不通,时间越久则危机越大,去茧丝库存是为了尽快引流堰塞湖中的蓄水。当前去茧丝库存必须要发挥国家储备丝基金的作用,这可以最直接帮助企业去库存。笔者认为在收储定价时应该引导丝价下行,目的是既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又引入生产订单增加市场消费。嘉兴、广西茧丝绸市场,也应该在茧丝期货指数上顺应配合价格下行策略,现在茧丝绸市场基本是有价无市,成交寡淡,恢复交易量一定是市场经营活动的上上策。当然,去库存的关键主体是缫丝企业,没有在去产能中淘汰出局的缫丝企业一定要抓住瘦身机会,降价出货,恢复企业的健康机能。去缫丝产能和引导丝价下行必然会造成茧价跌落,很多人一定认为,目前的茧价才能保护蚕农的生产积极性,但事实上各地报道披露,现在中西部地区种桑养蚕的平均收益已高于养猪或其他农作物。而且“无纾目前之虞,或兴意外之变”,丝绸行业的堰塞湖危机正是目前之虞,是必须要抓紧解决的。

 

生产成本的快速增长给中国丝绸产业造成很大困顿,也极大地削弱了丝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桑蚕产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缫丝自动化、智能化,采取“公司+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经营,打造全产业链的品牌公司都是解决桑蚕质量提升,降低茧丝成本的出路。中国政府虽然也在减少税费方面给予了扶持,但还需要督查扶持政策是否真正落实到了实体企业。在产业链中的织造、印染、制作各环节,也都有挖掘降低成本的空间。笔者参观过意大利一家有120年历史的丝绸织造厂,96台宽幅剑杆织机,年产200万米绸缎,全公司只有67人,真正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化。意大利最大的丝绸印染企业,共500余人,其中50%为研发设计营销人员,50%为操作工人,实现了生产和研发的全新融合。这些都是中国丝绸企业应该认真学习的,千万不能以为工资的刚性上涨、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已经导致产业无法生存,大部分中国丝绸企业的管理仍是传统和粗放的,每个企业和每种产品,必然都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制造成本的空间与途径,而这恰恰是对企业家智慧和坚韧意志的考验。只要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切实实现降低茧价丝价,降低全产业链的生产成本,中国丝绸产业才能扩大市场份额,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三、

丝绸之于中国,承载着历史,镌刻着文化,象征着荣耀和辉煌。这是祖先留下的宝贝,传承和发展是当代丝绸人的责任和使命。面对当前国际丝绸产业复杂多变的局面,是任其迁徙还是坚守祖业,这是我们必须做出的回答。

  

 

 本文系丝绸杂志60年特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