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专栏评论

培育“工匠精神”需有“批判”勇气

时间:2016-03-17 来源: 吴江日报

李克强总理3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什么是工匠精神?它指的是工匠们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代表了精湛的技术水平,是生产力的直接体现。从社会层面上讲,能工巧匠应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并赢得社会广泛而由衷的敬意。因此可以说,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瑞士制表匠对每一个零件都精心打磨,对每一道工序都认真专心,他们用心制造的态度,就体现了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才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当然,这些能工巧匠们也得到了自己应得的财富和地位。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企业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有人认为这与他们传承着的工匠精神密不可分。

 

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是因为我们缺乏,我们需要。14日,李克强在参加钢铁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座谈会时,举例说中国至今不能生产模具钢,比如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19世纪末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了。现在中国高铁、大飞机都造得出来,圆珠笔珠竟然还不能生产;家电业发展这么多年了,国人对国产的智能马桶盖还信不过。供给侧需求面临重大改革时间窗,形势十分紧迫。

 

中国现实缺乏工匠精神有历史原因。在影响中国2000多年的儒学中轻易就能找到这个原因。

 

中国人对于工匠一直是心存偏见的,甚至有些看不起。孔子当年做过不少实际的事情,也干得不错,还自豪地说,当年叫我管仓库,我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叫我管牛羊,我也把牛羊管理得很肥很壮。可是,孔子内心深处是蔑视匠人这种职业的,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

 

孟子关于劳心者劳力者的论述,也大大贬损了工匠精神。这种传统越往后就变得越厉害。后人更有奇技淫巧,君子不为的说法,一个字,把所有的能工巧匠都打入了价值观的死牢。查遍二十四史,载入史册的大多是当官的或搞空头大理论的,而从事手工业、当工匠的,少之又少!

 

    而君子一词,在先秦时着重强调政治地位的崇高,后来孔子为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更为严重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推崇君子的同时,深度排斥能工巧匠。所以,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在批判中培育时代的工匠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更要用工匠精神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地做细、做实、做好每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