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专栏评论

侯凡春:我的“中间市场”探索之路(二)

时间:2016-10-30 来源: 凡春视点

——寻找理论依据

 

2007年,我的中间市场概念的提出完全是为应对国家整顿之需,所以当时概念的内涵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至多将它说成是间于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的桥梁罢了。中间市场的作用是什么?功能有哪些?等等,都没有讲清楚。的确仅凭当时掌握的知识也很难讲清。所以寻找理论依据成为不得不做的事。

 

中国商品市场发展的问题出在哪里?老实讲,当时我并不知道,唯一知道的是它肯定会有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的期货模式基本是照搬芝加哥模式,可是中国的市场、商品和服务条件却与美国完全两样,美国成熟,我们落后,它恰好是我的中间市场概念形成的背景条件。

 

 

对理论依据形成影响最大的是一本书,也就是欧阳日辉的《中国期货市场的制度分析》。这本书从制度变迁角度揭示了美、中两国在期货市场的不同发展路径。美国是渐进式,中国式跨越式;美国是诱致型,中国是强制型。也就是,中国是在基础条件非常不成熟条件下建立起了期货市场,它是政府一次性供给的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国不能照搬美国模式。

 

如何理解现货是期货的基础?这一看似浅显的道理我们很多老期货人也未见得搞得清楚。因为我们很难注意到套期保值的对象是远期合约,这也是更多的人将套期保值与对冲混为一谈的真正原因。

 

期货交易是通过远期交易升级而来的。芝加哥交易所诞生于1848年,在1865年的之前他们做的仅仅是远期交易。当交易所发现远期交易的流动性缺陷时,于是就有了改变它的动力,从而最终产生了标准化合约。但是,标准化合约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商品本身的标准化条件。没有美国农业的集约化保证,它不可能产生标准化合约。反过来说,没有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也不会产生远期交易和期货交易。可见从以物易物开始,发展到最终的期货交易,商品交易的每一次升级,客观需求推动无不成为主因。



 

好了,既然中国不能照搬国外模式,就得有自己的模式。而改掉现货市场——期货市场两极市场体系,实行现货市场——中间市场——期货市场三级市场体系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也就是,既然期货市场不能与现货市场直接连接,就可以在它们之间增加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就是中间市场。

 

中国是一个连即期交易都未做好的国度,而即期交易是远期交易的基础,远期交易又是期货交易的基础。

 

中间市场首先是从解决商品流通功能开始,这无疑对不成熟的现货市场进行了培育;中间市场的提前定价功能又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远期交易的条件,盘面的远期交易反而又促成了盘外的远期交易的形成,其大大推动了上下游的远期交易,这就解决了期货市场多年都未解决的实体经济参与期货交易的需求问题。所以中间市场并不是期货市场的竞争对手,它反而在为期货市场培育现货市场。



通过艰苦地努力,终于可以给中间市场下定义:

 

中间市场是间于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的市场,它产生于不成熟的市场条件下,它实行的是标准化交易对应的非标准化交割,它运用了货物蓄水池功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错位交割和错位成交;它会运用外力干预手段去干预不成熟的基础市场。总之,中间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精准的资源配置,所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指挥系统。

 

读者很快会发现,上述定义与国家政策已经发生冲突。是的,非常正确!至于中间市场为什么要采用交易效率最高的标准化交易方式,其实道理非常简单:就是要提高合约交易的流动性。不要简单地认为仅有远期交易才需要流动性,近期交易其实更需要流动性,这是现代现货与传统现货的最大区别。所以发生政策冲突不可怕,关键要政府明白我们到底在干什么?沿用李小加的一句话:只要我们是干好事,做好人的,就无需怕。

 

不可否认,上述理论依据的内涵更多的是我离开广西之后形成的。今天提供成熟的东西给大家,完全是为了便于大家对中间市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