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专栏评论

新常态 新发展

时间:2015-08-07 来源: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 杜钰洲/文

  当前,新常态已成为纺织全行业的重要课题。为什么说是新常态、新发展?因为原有的发展方式在新常态下遇到了很多挑战。老的发展方式如果不转向新的发展方式,就难以持续。新发展就是要应对新常态下的新挑战,抓住新机遇,促进行业进入产业升级新状态。

 

  最近李克强总理在与地方领导座谈时提到,当前全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下行压力继续加大,受国际市场变化和国内需求不足影响更加明显,加上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和一些内在因素,经济下行压力更大。他同时指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采取有效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必须有效顶住下行压力,否则就业、收入等民生问题会受到较大影响,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也难以实现,各地各部门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把稳增长、保就业、提效益作为紧要之务,推出更有利于当前、惠及长远的措施。以促改革、调结构,促经济稳定运行。这次讲话对于纺织行业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新常态 新挑战

  1.第一个挑战: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缓慢。

  金融危机之前,世界经济在2001~2008年平均增速为3.99%,金融危机之后2009~2013年平均增速下降到3%,其中主要发达经济体中,欧元区从1.77%下降到-0.45%,美国从2.03%下降到1.14%,日本从1.12%下降到0.24%。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缓慢,竞争更加激烈。而金砖五国中,中国从10.85%下降到8.85%,印度从7.18%下降到6.71%,巴西从3.66%下降到2.61%,俄罗斯从6.58%下降到1.15%,南非从4.26%下降到1.81%。世界经济的下行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对纺织和服装国际市场影响最大。

  全球纺织服装出口额年平均增速在2001~2008年间为7.18%,2009~2013年间下降到4.54%,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凭着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仍保持着持续扩大,占世界出口总额从2008年的30.28%,持续上升到2013年的37.07%。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对全球纺织服装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从21世纪前8年的51.14%上升到金融危机后5年的64.39%。但中国国内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和棉花价格过高,确实造成部分产品出口明显受阻,部分制造能力转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经济体。比如越南出口额2009~2013年年均增速达16.44%,印度出口额2009~2013年年均增速达10.89%,增速都超过中国。这表明国际新常态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结构升级提出更尖锐的挑战。

  2.第二个挑战:中国经济增速换挡期,需求不足。

  中国正在经历增速换挡、改革攻坚、调整结构的阵痛,国内需求增速明显不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我国GDP增速2000年为8.4%,2010年为10.4%,2011年为9.3%,2012年和2013年为7.7%,2014年为7.4%。我国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6.22%上升到2013年的53.73%,2014年进一步提高到54.77%。城市居民人均衣着支出,2000年为500.5元/人,2010年为1444.3元/人,2011年为1674.7元/人,2012年为1823.4元/人,2013年为1902元/人。按现价计算,2000年到2010年城市人均衣着支出年平均增长了11.18%,2011年增长了15.95%。然而到2012年这一增速降到了8.8%,2013年降到了4.31%。如果扣除物价因素,2000年到2010年城市人均衣着支出年平均增长率为12.92%,2011年增长率为13.57%,2012年下降到了5.61%,2013年则下降到了2.07%。由于我国城镇化的利好影响,使城乡居民加权计算衣着支出结果2013年达到4.55%(按上年可比价)。

 

  近两年来城市市场销售不畅,特别是中高端品牌承受更大下行压力,很多品牌企业缩减了加盟商或专卖店。消费者更注重衣着的性价比和个性化选择,而这正是对大规模、大批量同质化生产方式的尖锐挑战。

  3.第三个挑战:全球以先进制造技术突破为核心的工业变革不断深化,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赶超路径和发展方式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历次大的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带来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国际视角来认识,当前的具有国际性的新常态,正是经受变革的阵痛。

  数字制造、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和添加制造等基础制造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促进了新一轮工业革命。这场变革将带来工业组织结构、产业竞争范式和全球工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制造加速了对现行大规模流水线和柔性制造系统的改造,以适应可重构生产系统的个性化制造和快速市场反应。在新的产业竞争范式下,企业核心竞争力所依赖的创新方式和资源基础发生了改变。伴随生产系统控制的一体化、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制造系统的微型化发展趋势,以往产品“设计—开发—制造”的“线性”创新方式,将被“设计—开发—制造”一体化“并行”的创新方式取代,以往技术领先企业所采用的“产品创新+制造外包”的经典商业模式,将逐步“优势不再”。由此带来企业核心竞争力两大资源基础地位发生重大改变。一是制造环节在整个价值链的地位大幅提高,企业通过发展现代制造技术和制造系统,加强产品创新能力,解决市场快速反应、生产成本、产品多样性、产能和生产周期等多目标之间的冲突。二是人和机器的关系发生重大改变。在新的生产范式下,劳动从以往重复性机械操作活动,转变为直接参与产品的知识型创造,劳动者从以往作为降低人工成本的对象,转变为稀缺性资源和战略性资产。

 

  新的工业革命将重塑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达工业国家更具比较优势的知识和技术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不仅可以控制产业制高点,而且可以提高传统产业生产效率、强化新兴技术产业化能力、形成高端服务业领先优势,进而形成发达国家新的竞争优势,直接挑战后发国家的初始优势。以美国政府“再工业化”、德国政府“工业4.0”战略为标志,世界出现发达国家为寻求低成本要素转出的生产活动有可能回潮的新倾向。后发国家原来遵循的工业赶超路径将面临来自发达国家的抑制,后发国家如何摆脱新形势下的价值链低端锁定,充分抓住这次工业革命的契机,采取新的产业赶超路径,这无疑是尖锐的挑战。

  4.第四个挑战,进入云经济时代,产业组织结构和价值创造机制不断变革,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面临严峻挑战。

  创新战略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因素。本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云制造使信息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突显。在云经济环境下,传统的产业组织正在向具有生态系统特征的新型产业组织——价值生态系统转变。转变的关键是价值创造的核心环节正在由制造过程向顾客(企业或自然人)的使用过程转变。价值生态系统吸引聚集大量顾客,并产生各种顾客价值群落,通过对顾客信息的数据挖掘和资源整合实现交易创新、流程创新和服务创新。由于聚集顾客资源并将顾客嵌入价值创造流程,从而拆除了在设计、开发、制造与顾客之间的无形柜台,并代之以顾客使用过程为导向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参与的价值创造云制造平台。

  新产业组织形态通过云平台整合跨地区、跨行业顾客资源、服务资源和制造资源,激发更广泛的社会活力,形成综合竞争能力,从而实现以最低成本、最快速度和可靠质量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的精准营销。

 

  新环境下的市场竞争从以往价值链间的竞争上升为价值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向云经济时代的价值生态系统拓展,必须实现观念、要素结构、机制等一系列转变。首先,云经济时代更加突出价值观念从以往用货币量化的物质消费价值,向在消费过程审美体验的文化价值拓展。第二,在云经济时代信息资源的价值地位大幅提升,由从属地位真正上升为主要生产要素。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海量碎片化源信息的及时搜寻、挖掘和管理创造了条件,使有效信息成为价值创造活动的独立要素,并成为整合生产要素的重要先导。第三,在云经济时代价值创造活动的核心环节,从制造过程转向使用过程。纺织服装企业将从面向设备、资源和订单驱动的创造局面,演变为由顾客使用过程驱动的创造局面。

  当前行业内外都已充分意识到我们产品的附加值偏低,但提高产品附加值很难单纯地依靠提高产品的价格去实现,也不能靠主观压低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价格去实现,而只能靠建立现代制造技术、制造系统、制造体系和价值生态系统去实现。

  二、新常态 新机遇

  1.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为中国纺织工业加快走出去和提升跨国配置资源能力,构筑以我为主的跨国现代产业链和价值生态系统提供了有利时机。

  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近期影响了我国纺织产品的出口,但也带来机遇。一些企业已经“走出去”,跨国配置技术资源、创新资源、营销资源、管理资源和制造资源。中国的企业走出去投资,不仅已进入发展中国家,也走进了发达国家。由于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制造体系和中国品牌在本土表现出色,一些自主品牌已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并且实现产业落地。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意大利等国面料生产企业开始专门与中国服装品牌企业建立创造开发伙伴关系。这是在新的工业变革和云经济时代条件下,建立跨国配置资源机制,构造新的价值生态系统的初始探索。一些后发国家欢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投资,一些发达国家也欢迎中国的企业参与再工业化建设。去年中国已经成为德国落实“工业4.0”规划的合作伙伴。

 

  2.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特有的产业综合配套实力、资源条件、内需活力,特别是落实“四个全面”大政方针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为我国纺织工业创造了产业升级的有利时机。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新常态下加快产业升级是有条件、有基础、有市场的。中国是世界上纺织服装产业规模最大、种类最全、产业配置网络最丰满、国内市场潜力最大、国际市场份额遥遥领先的纺织大国。中国几乎拥有世界上各种最先进的制造技术装备。由于充分参与国际竞争,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适应能力、开发能力都在大幅提高。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已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但中国的内需市场依然是世界衣着消费最大最有潜力的市场,仍为世界所看好。然而,目前有一个现象值得深思,当一些国内纺织服装企业面临销售增长减缓、资金紧张等压力的同时,跨国品牌“H&M”、“ZARA”、“优衣库”和中国自己的优势品牌企业等在中国的制造和销售的长势却一直被看好。这说明,既要看到中国市场销售数量增长有所放缓,同时更要看到中国市场对性价比和个性化需求在整体提升。人们已经不再青睐近乎奢侈品的高价位的产品,也不再喜欢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虽然具备低成本、低价格但缺乏个性化的产品,国内市场已经从同质化数量的扩张转变为高性价比和个性化的增长。随着中国经济增长不断提高消费驱动力,国内市场将展现更大的扩展潜力和对纺织服装产业的拉动力。

 

  我国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深化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落实,将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新常态下实现由大变强战略创造更好的机遇。

  3.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过程不得不花工夫花气力消化以往“去工业化”所造成的产业结构缺失和克服经济缓慢复苏所带来的种种制约,这为我国抢占“第三次工业革命”先机,加快纺织强国建设提供了有利时机。

  长期“去工业化”使得一些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就必然面临制造产业结构缺失、专业人才不足等困难,因此再工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具备产业升级的现实基础和有利环境,我们只要抓住全球新的工业变革时机,就有可能在今后五至十年实现由大变强的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正是抓住了世界产业结构按传统比较优势转移的大趋势建成了世界纺织服装大国。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以后兴起的以新科技革命为先导,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先进制造技术为突破口和以价值生态系统为产业组织形态的产业变革,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与发达国家站到同一起跑线带来时代机遇。虽然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某些前沿性研发制造领域仍有许多不足,但是要充分看到中国广大纺织服装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技术装备和制造水平已经得到世界普遍认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实绩实证了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已经具备产业升级的强劲内生动力。只要不失时机地自立于新的工业革命的起跑线上,积极用现代知识、技术结构与生产方式加速自我调整与改造,那么,由大变强的目标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如期实现。

  4.我国与先进工业化国家同步进入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标志的云经济时代,这是整合跨国创新资源,探索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产业价值生态系统,扩大产业价值新增长空间的有利时机。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由大变强最核心的变化是从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创造。在新常态下,提高附加值的主要驱动力是创新而不是更低成本的个别劳动和资源消耗以及不顾环境的发展,更不可能靠提高产品售价去实现。云经济时代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提升创造力,开拓新增长空间提供了重要契机。对《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实施,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政策,加速制造业向云制造模式转型,在更深层次上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跨产业、跨文化、跨地区整合,从而加速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截至目前,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注册互联网+服务快速增长,各种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高速发展,物流网的成熟度提升且覆盖面日益扩大,对纺织服装产业的技术改造、品牌培育、人才培养、节能环保已经产生重要影响。这说明云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传统纺织服装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三、新常态新发展

  1、新发展要增强对中国纺织工业由大变强的自信。

  (1)世界第一大纺织服装生产国地位来之不易。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占世界纤维加工总量的比重在1980年是10.66%,2000年是22.81%,2014年是55.56%。1980年之后34年世界纤维加工总量增长5800万吨,中国增长4659万吨。80年到2000年这20年在发达国家对中国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条件下,中国以2倍于世界的平均速度增长,中国增长量是世界增长总量的1/3。2001年到2014年这14年,中国加工量增加3640万吨,世界除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纤维加工总量下降了603万吨。中国纤维加工产业是包括棉、毛、麻、丝、化学纤维、服装、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等各种行业的完整的产业体系,其中的每一个行业的总规模都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纺织机械行业和纤维加工产业一体化发展,成为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一大特色。这14年中国人均GDP从2001年的1020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7485美元,其在国际地位从低收入国家上升到中等国家行业,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非旦没有因为国民收入进入世界中上水平而转出和萎缩,反而持续做大,显然,持续进步的因素使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比较优势不断提升。

  图1 世界纤维加工总量情况图

  全球人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9.85千克/人,2010年是11.41千克/人,2014年是12.34%千克/人;中国人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10.73千克/人,2010年是30.8千克/人,2014年是36.55千克/人。在中国之外的全球人均纤维加工量,2000年是9.61千克/人,2010年是6.72千克/人,2014年是6.75千克/人,中国人均纤维加工量与世界扣除中国之外的人均纤维加工量之比分别为:2000年是1.1倍,2010年是4.6倍,2014年大约是5.4倍。这既是我国纤维加工产业发展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是在新时期中国纤维加工产业升级的重要基础和发展潜力所在。

  (2)作为世界第一大纺织服装出口国的竞争优势明显。在2000年中国纺织业服装出口额占世界14.81%,2008年上升到30.28%,2013年继续上升到37.07%。

  图2 全球及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

  (3)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顺差对全国国际收支平衡贡献最大。从1981到2014年全国货物贸易累计顺差24945.43亿美元,其中纺织服装累计顺差24810.01亿美元,占全国99.46%。

  图3 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对国家的贡献

  (涂色部分就是纺织服装对全国贸易顺差的贡献)

  六五期间,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逆差123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顺差171.94亿美元,扣除纺织部分全国则是逆差-295亿美元;七五期间,全国贸易逆差213.5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420.89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逆差634.39亿美元;八五期间,全国贸易顺差223.5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868.91亿美元,扣除纺织部分全国则是逆差-645.91亿美元;九五期间,全国贸易顺差1494.5亿美元,纺织品服装顺差1548.44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逆差-53.94亿美元;十五期间,全国贸易顺差2125.38亿美元,纺织品服装顺差3351.62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逆差1226.24亿美元;十一五期间,全国贸易顺差11171.84亿美元,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8029.80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全国则是顺差3142.04亿美元;十二五前四年,全国贸易顺差10266.81亿美元,纺织品服装顺差10128.41亿美元,扣除纺织服装部分后全国顺差只有138.4亿美元,这就是纺织的贡献。

  实践证明,中国建成纺织大国的历程始终伴随着产业进步,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中国市场化改革不断地激发产业的活力和内生动力,一方面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改造,另一方面不断扩大跨国合作,吸收先进技术与管理。生产力不断进步、产业组织方式不断改进、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这是纺织服装产业之所以成为中国最大的民生产业、国际竞争优势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根本原因所在。金融危机过后,重振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共识,美国以《制造业行动计划》为标志的“再工业化”,欧洲的《未来工厂计划》和德国的《工业4.0》规划都提醒我们,一定要珍惜中国工业化已取得的重大成果,要增强自信,站在新的起跑线坚持向纺织强国目标奋斗。

  我国第三产业的崛起是中国工业化发展到中后期的必然结果,但在新常态下,它的发展和提升同样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在新常态下如何调整三产结构,提高三产劳动生产率;如何在新的产业革命和云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产结构升级。2013年中国三产增加值首次超过二产。但按劳动生产率来比较,三产人均创造增加值(现价)只是二产的82%。2013年按可比价,增加值增长7.8%,二产就业人数同比减少0.31%,劳动生产率提高8.14%;三产按可比价,增加值增长8.3%,就业人数同比增加7.03%,劳动生产率增长1.19%。2013年纺织服装业贸易顺差达2645.30亿美元,而服务贸易却是逆差1185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纺织工业贸易顺差提高了38%,而服务贸易却是逆差扩大5.4倍。

  2、实现新发展,需要加速推动以现代制造技术制造系统、制造范式为突破口的产业转型升级。

  落实《中国制造2025》规划精神,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需抓紧做好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工业基础技术全面升级、前沿技术全面拓展、构建基于物联网的云制造系统。

  (1)工业基础层面的升级要注重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装备与专用基础件等技术的突破。

  化学纤维是中国纺织工业从大变强最重要的基础材料。目前,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已占世界55.56%,其中化学纤维使用量已占全国纤维加工量的82%。化学纤维生产是中国当代纺织工业技术和资金密集度最高的行业,其生产流程已基本实现CIMS系统,处在大规模连续化生产、高水平检测与自动控制,高质量稳定生产、低耗低排放低成本运行状态。其产业升级的目标是适应对全球化市场快速反应、加速高仿真、高性能、高新功能及高功能复合等差别化新品种以及绿色加工的研发和产业化。实现基于分子结构设计、多种结构调整的分子技术,和对生产过程、工艺质量、设备运行等状态进行在线智能传感检测分析,工艺在线优化与控制,在CIMS系统基础上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系统、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平台。

  所谓纺织基础工艺升级是指纤维加工产业链上各主要环节的常规工艺技术,主要包括纺前加工、纺纱、织造(梭织、针织等),印染及后整理、非织造、产业用纺织品、家用纺织品、服装等工艺技术的升级。这里除印染及后整理是以化学过程为主的流程型工艺、其它大多是以物理过程为主的离散型工艺。对印染及后整理工艺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改造的突破点在于为适应市场对小批量、多品种、高品质、高文化含量、个性化、快速反应以及低成本、节能降耗减排环保等新要求,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在线检测分析,有效进行自动配送、工艺在线优化、模块化,结合产品设计、过程设计、质量控制、市场营销、投资决策等对企业全过程进行系统集成管理。对印染及后整理之外的离散型工艺的提升目标,是在各独立加工单元建立分散式自动化控制系统,在整个生产过程建立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全面自动化体系,利用物联网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清晰管控产销流程,提高生产可控性和重组性,使整个生产技术系统更加智能、联网更加紧密、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设计、研发、不同生产单元间相互感应与信息沟通更快,对市场反应更迅速,使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所谓基础装备与专用基础件技术的提升,是指适应各种纤维材料生产、多种纤维加工工艺的成套主机装备和高性能专用基础件工艺技术的现代化。其突破点是发展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制造技术,生产出适应各行业建设现代加工体系要求的整套工艺装备和高性能基础件。

  (2)向纺织关键性前沿技术拓展。促进纺织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先进工业技术与跨界高新技术结合,发展前沿技术,开发前沿产品。比如高性能纤维高品质、低成本化开发技术、化纤高效柔性化与功能化技术、天然纤维原料纺前处理技术、新型生物质纤维材料高效制备与应用技术、无水或节水印染技术、纳米纤维及非织造材料加工技术、新型高效低耗纺纱与织造技术、服装与家用产业用纺织品高性能高功能产品研发、数字化设计与智能化生产、仓储与物流等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3)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云制造系统。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结构具有二元影响,一方面促进大型制造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促使微型制造系统和微型工厂得到施展空间带来微型化生产趋势。由于突破前沿制造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需要高投入,只有那些具有多元产品线和足够大的市场份额的大企业,才有可能做到投资研发与制造的协同效应,从而获取高端竞争优势。然而在物联网云制造条件下,也给微型制造和分散化经营带来经济性。这也为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在产业集群要大力发展现代产业服务体系,推广普及科研成果和先进成熟制造技术,积极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提高精准制造和敏捷制造水平,通过物联网系统融入大生产,提高资源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3、实现新发展需要全行业尽快适应云经济时代外部环境的积极变化,加快产业组织方式的转型,构建价值生态系统。

  中国与世界同步进入互联网+、云经济时代,这对中国纺织工业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以增强产业创造力、提高附加值为主要目标的产业升级进程,既是挑战更是机遇。一个重要的现象启示我们,在相当多的企业正在为经济下行压力踌躇不前的时候,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企业家、设计师、开发商(他们有些曾经是品牌加盟商)、市场经营者正在悄悄地涌进了这一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在服装纺织品电商日益兴旺的背后,恰恰是云经济形态下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新变化。辽宁省兴城泳装产业集群的产品,经过中国海关批准正筹备将电商海外仓建在德国。在这一有利形势下,产业协会和有关地方行政应当因势利导,促进产业适应云经济时代的产业生产范式的变革,加快结构调整,培育新的产业生态。

  促进在云经济环境下的交易创新、价值创造流程创新、将服务创新嵌入到顾客的使用过程,拓展价值空间。企业要改变传统以“柜台”式组织方式面对顾客的创新机制,转变为以顾客消费过程为核心能够对顾客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服务的价值生态系统。处于产业弱势的企业可以通过参与企业间合作,重组价值创造流程,从被动变为主动。

  协会要协助地方产业集群促进形成价值生态系统群落。在这些新型价值生态系统群落里,企业不分大小,相互依存,共生共赢,产业边界、地区边界都不重要。比如,在盛泽既有世界最大的长丝面料织造企业,也有众多参与供应链的小微企业,还有全国最大的长丝面料市场,但这些数以千计的企业中质量效益最高的是建立价值生态系统的企业,它去年利润增长达30%。小微企业的强项是专注性研发与小批量生产,市场反应敏捷。很多著名的服装品牌之所以大量采购欧洲和韩国的面料,其主要原因是面料供应商对客户的个性化要求采取专注与细致地全周期服务,建立了稳定的供求关系,甚至可以共同来开发面料产品。而国内有些面料企业虽技术水平很高,但还是一味青睐大单,忽视小单,甚至得到大单后不惜对小单毁约。总之,目前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的产业创新和交易中都还存在无型的柜台,把顾客置于价值创造的旁观者的地位。其原因一方面是制造技术和体系不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另一方面是价值创造观念陈旧。

  4、实现新发展,需要在全行业倡导在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领域的创造思维。

  中国纺织服装行业要从制造大国变成创造大国,仅仅靠物质生产技术的突破或者价值创造方式的转变还是不够的。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体系,更需以人为本。以德国“工业4.0”为例,它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而所谓价值生态系统,也是把顾客体验过程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的体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纺织服装业在为人的生活世界提供物质消费资料的同时也为人提供了精神消费资料。对国内,要满足十四亿人口对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国际市场,要适应世界各民族出自多元文化的个性化选择。人的生活世界既是历史的,又是当下的;既有时空性、现实性,又指向未来,蕴含着价值和理想。因此也可以说生活世界是一个价值的和文化的世界。

  然而,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出于发展历史的特殊性,往往更重视或者说更熟悉物质性创造,而不善于或者不重现文化创意和缺乏艺术想象力。不能不说,这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或品牌创造力的重要差距。

  既然消费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那么生产也必须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生产。从现代知识经济的视角来认识,智慧和创意正是产业创造力的源泉。目前我们许多企业在文化创意方面还处在学习和模仿的阶段。一些文化创意的概念传播很快,但大多停留在概念化阶段。从美学角度来分析,我们这个产业需要树立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造思维,要着重提高对三种美学观的认知:一个是自然美,一个是生活美,一个技术美。

  (1)自然美。产品体现自然美是纺织服装产业提升创造力、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必然前提。自然美的本质来源于客观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人类在漫长的文明史中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产物。它是自然的人化的表现,也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历史尺度。自然美已深深地植根于人的情感、美感之中。人的思维有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对科学的认知能力,用于探索客观规律创造物质世界采用的是逻辑思维;一个是对人文的认知能力,用于探索人的精神世界,采用的是形象思维和艺术想象力。纺织品服装的创造正是人的科学思维和文化艺术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人属于自然,自然也属于人。怎么观察自然,怎么感悟人们在衣着、环境、消费过程对自然美的内在需求,需要我们深入人的生活世界,再通过设计、研发、制造产品把这种审美体验表达出来。

  以色彩为例,对色彩的美感是人类文化从原始到现在的积淀。不同文化人群对色彩美感有不同认知,产生不同的色彩审美心理。纺织品服装色彩的创造如果没有对消费者个性文化体验,没有消费者参与,只是随意向大自然索取或模仿别人的产品,就难以满足对自然美的个性化需求。我们常常听人说某个色彩不好看。实际色彩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色彩的搭配好坏之分。色彩组合的好坏,叫色彩结构,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色块大小比例构图,如果符合人对色彩环境的审美体验,那么你的产品就会给人带来归属感和满足感。因此,表现自然美既不能简单照搬自然,也不能靠仿制优秀作品,而是靠来自于生活世界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基础上的技术与艺术创造。

  (2)生活美。体现生活美是纺织服装产业升级中的一个核心动力。我们说消费者决定我们的开发方向,消费者的体验决定我们的生产和创造。生活美揭示社会美,美是生活的灵魂,也为生活所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生活的极大丰富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集中体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从解决温饱阶段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这为生活美的创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纺织服装行业为人们提供物质的生活的消费品,同时也因此满足人们精神消费的需要,成为生活美的元素。德国美学家席勒说过:美是形式,我们可以关照它,同时美也是生命,因为我们可以感知它。总之,美既是我们的状态,也是我们的作为。服饰文明作为人类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正是透过对形式的寻觅去揭示社会历史的积淀,从而使形式自身具有生命、力量和激情。当代的时装再也不是专供少数人享受的产品,而是一种审美回归大众条件下的现代生活方式。以体现生活美为核心动力,必然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尽快摆脱以往那种囿于工具理性、漠视情感个体的审美差异,片面追求大规模、低成本、同质化生产和大规模营销的粗狂的生产方式。

  要尽快建立起具有时代感、高情感、高技术、高度社会化以及恪守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四位一体的价值理念。美的生活需要美的创造,生活美既来自于历史的传承,更来自于新的生活创造和实践。

  (3)技术美。体现技术美是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一个时代性标志。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技术史,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技术作为人类自由的实现方式,成为社会生存的基础,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如新型纤维的出现使得对衣着质感、手感、光感、造型美感表达的自由度大大提高,这本身也表现了新技术的美;各种织造技术、提花技术与印染技术的巧妙结合,各种新技术配饰都能创造出新的时尚美。各种“仿”生产品实际上是表达了我们的技术创造力,技术美是对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的一种赞誉。技术美要在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创造中充分体现。也就是说创造美感要用一种技术来表达,如人们留恋手工却无法回到手工生产时代,但却可以通过技术模仿手工的视觉感受,而且比纯手工的成本要低不知多少倍。有的企业拥有最好的技术也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却表达不出某种美感,比如长丝织造精品面料技术含量都很高,但是承载的艺术价值却不高。有的面料企业用最高技术做出的服装却无人问津,就是因为没有产生自然美、生活美和技术美的审美文化价值。大力推动技术升级是十分重要的,但作为价值生态系统,只见技术不见人,只见物质创造力不见精神创造力是不全面的。技术体现人的发展和人的自由的实现方式,而人的自由的形式就是美。人们崇尚技术进步,以技术美展现时代的风采,并不意味着甘愿将自身沦为技术与工具理性的奴隶,进而丧失对人作为感性个体的尊重,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的内在要求,必然促使我们在无处不在的科技理性形式结构中不断发掘生命的新感性,为生命创造新的存在方式。

  最后举个例子。有个中国服装名牌企业与一个意大利面料企业建立较好的合作关系。并不是中国企业不喜欢中国的面料。而是中国面料生产企业大多采取规模化大批量生产,很难根据服装企业的风格特点量身定制,达到在艺术创意上的共鸣。而这个意大利伙伴企业设计师经常来企业体验需求,他根据企业的市场定位和季节营销主题,选择了欧洲20世纪初一位奥地利象征主义画家古斯塔夫的水彩画名作——《吻》,从中获得灵感并构思出让中国服装企业满意的面料方案。

  《吻》是一张用金色调完成的极具工艺特点的装饰画,以装饰性的色彩与画法表现的不是欢快而是爱的伤感与哀愁意味。画面中相吻的男女在繁饰的衣衫中拥抱在一起,产生了难以分离之感,装饰性色彩与画法呈现出东方的线条与重彩的美感。意大利面料设计师从这张画获取灵感构思了这个中国女装品牌新一季面料的材质和设计图案,得到中国服装企业的青睐。

  我们都知道欧洲在灰色系色彩构成方面用的很好。但这张画采用东方文化的元素比较多,大量使用对比色块的组合来表现美感,是对中国的重彩工笔画的理解与运用。中国有很多文化资源,关键是我们如何带着对现实生活的审美体验去挖掘这些元素。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

  创新驱动力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创造思维是纺织服装产业价值创造的重要源泉。中国化纤长丝织造产业要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加快转型升级,必将在纺织强国建设中建树新的辉煌。

  (本文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原会长杜钰洲在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一届五次理事会上的发言整理)

  出处:纺织服装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