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专访

当前位置: 首页>企业家专访

丝绸传情缘,沧桑忆岁月——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先生

时间:2016-11-17 来源: 《丝绸》杂志

年近86岁的姚穆院士精神矍铄,行走时虽步履缓慢,但步伐依然稳健。讲起自己与丝绸的情缘时,目光如炬。趁着姚院士参加《丝绸》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之机,我们有幸对姚院士进行了专访。

触茧之契机,丝绸之情缘

 要说与丝绸最开始的情缘,那要追溯到姚老十七八岁的时候了。那时姚老的家乡南通有一个缫丝厂,学校比较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经常让学生在缫丝厂动手实验,从那时起姚老就开始对蚕丝产生了兴趣。

但要说深入接触丝绸,那已经是在姚老五十多岁的时候了。1983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在编写纺织卷,纺织卷的主编是当时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的副校长严灏景先生。严先生与姚老素有交情,便邀请姚老担任天然纤维部分的副主编。成书的时候,严先生因肝炎住院无法完成最后的照片采集工作,便委托姚老给《中国大百科全书》加一些关于天然纤维的照片。

然而,在八十年代初,这项看起来并不费力的工作遇到了不少困难。姚老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却用“十分有意思”打趣:“当时啊,要找棉的面料很容易,毛的面料也很容易,丝的面料却太不容易了。因为1983年开始,中国桑蚕养殖有所萎缩。我到处打听无果,耗费了好久的时间都没有得到关于养殖蚕的消息。为了给蚕宝宝拍摄照片,我们一行人同解放军商量,借了一部帆布棚子的面包车,从上海出发,一路往浙江开去,只要碰到村庄就会去打听一下。在江苏进浙江后,沿路终于碰到了4个养蚕的村庄,才得以拍了一批照片。这段经历很有意思。”

从蚕宝宝,到蚕蛹,到抽丝,到成衣……姚老一口气拍了几十张照片。最后,他精心挑选了四张照片,这些照片最终印在了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纺织卷上。那段与丝绸结缘的故事借助照片永远地留存了下来。一起被见证的,还有姚老被激发的对丝绸的兴趣:“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桑田,看到蚕农工作。过去虽然也参观过一些制作丝绸服饰的工厂,但在这之前,我从来都没有这么近距离地接触过原始的劳作状态,可以说,借大百科全书拍摄资料的契机,我找到了自己的兴趣。”

 

开着装舒适性先河,提丝绸产业发展建议

姚院士是人体着装舒适性研究开创者之一。介绍到人体着装舒适性时,姚院士端坐起了身子,循循善诱地讲起来:“这里面牵扯到了许许多多的基础科学:第一,这与热学有关。因为冬季需要保温,夏季需要凉爽,外边热里变凉,热是如何传递,相反,外边凉里边热,热又是如何传递的。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需要很多研究很多的材料,才能够完成“冬暖夏凉”的愿望。”

姚院士介绍到,人体着装舒适性还与衣服的纤维分子结构、光学、力学等多种学科有关。关于光学方面的联系,姚老给我们举了一个非常实用的例子“热的传递中有一个重要渠道,那就是红外线。每个人都要感受红外线,发射红外线。利用这一点,我们能借助服饰很好地缓解老年人肩周炎的疼痛问题。我们可以在衣服的肩部放入一种化学成分“氧化锆”,这种物质只要在温度达到28度时,就可以发射远红外线,红外线的发射使得血管畅通。如果肩部有积水,血流能够在红外线的作用下把它带走。而那些积累的新的化学物质,也可以随着血流排走,从而达到疼痛减轻的效果。”

在丝绸制衣领域,姚老已算是“先行者”,对于中国未来丝绸产业发展的展望,这位“先行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定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真正地用好。

“五十年代初,毛泽东同志说过一段话:‘世界上的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只存在优点,不存在缺点的事物,也不存在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的事物。丝绸产业也是如此:每一种纤维有缺点,也有优点,一定要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在丝绸产品发展的这条道路上,我想告诉丝绸人的是:不要只用纯丝绸的材料,应该要将多种纤维进行混合,进行交织。很多时候,在原来材料的基础上,加入一点点其他的材料就能够达到想要的功能。”

将这种理念融入到现实的生产中就不难发现其优点:服装、家用纺织品都静电问题,但是只要交织进0.6%的抗静电纤维就能消除静电。这种材料的价格确实很高,但是含量很少,成品的价格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现在解放军的所有服装,就是利用了这种“合成”的原理,能够防静电。

姚院士不仅在丝绸材料的领域提出了建议,对于整个丝绸产业的发展,他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丝绸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注意将生产链连通起来。从种桑养蚕到最终的市场,要串联在一起,千万不能各做各的。而且,丝绸产业一定就要适应市场需求,要做到多品种、小批量、快交互。”

 

 寄语《丝绸》杂志,展望美好未来

谈到《丝绸》杂志,姚院士连连称赞:“它突破了很多困难,给我们丝绸产业,从理论基础到工业技术,到生产用的机械设备,再到测试分析、资料,都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和实用性的贡献。不得不说,这本杂志为丝绸行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中国正在从世界大国走向世界强国,我衷心地祝愿《丝绸》杂志能在其中继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史量才学生记者中心:王煜华/文  祝莹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