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专访

当前位置: 首页>企业家专访

一针一线皆是文章——访刺绣“猫王”余福臻大师

时间:2016-07-25 来源:

提到猫王,绰号猫王的美国摇滚歌手及演员埃尔维斯普雷斯利会映入人们视野,艺术之声使之经久不衰;而在工艺界,同样有一位有着猫王的美誉,那是一针一线真功夫见长,丝丝缕缕,成就着艺术佳话。

余福臻女士,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曾任苏州刺绣研究所艺术总监,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高级艺术顾问。精通细绣,双面绣,双面三异绣,尤其擅长双面绣,因首创细,乱针结合绣猫法,被绣坛誉为猫王。代表作有双面绣《白猫戏螳螂》、《黑底红叶白猫》和单面绣《白底白猫》、《黑底黑猫》等。

已过70的余福臻依然忙碌,在工作室、陈列室、研究所之间来回,这是她的生活常态。我们并不能从她神色中看出这个年纪的疲态,她仍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并且在其中。

身处姑苏城中,亭台轩榭与吴侬软语,共同构成了这个城市的灵性。余福臻的个性也犹如这座古城,平静而优雅。娓娓道来,慢声细语,一针一线,皆是文章。尽管身为苏绣这门艺术的代表人物,却仍然对这门艺术感到敬畏,严谨地保持传统的规矩和形制。

与针线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余福臻依旧关心,今天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刺绣。她太清楚,刺绣最需要的是灵动的双手,以及一颗平静的心。后者更加重要,因为艺术创作是一件对抗时间的事,艺术家的必须是安定的。

至于刺绣猫王这个美誉,就付于笑谈之中了。

我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加上自己的一点点努力

上世纪50年代,为培养苏绣接班人,苏州刺绣研究所开办了刺绣专修班。17岁的余福臻参加了这个刺绣专修班的招考,当时72人参加招考,最终录取了16人,余福臻从中脱颖而出,由此踏入了刺绣艺术的道路。

学习刺绣的过程是艰辛的。在专修班的四年多的学习中,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很紧。早晚自习、早晨写字、画画、勾线条,晚上学习文化课。从绘画的基础、图案色彩到刺绣的基础针法。四十几种针法,一点一点的磨练出来。

当时我的班主任是刺绣艺术前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娥英,李老师对人和作品,要求都特别严格,刺绣的时候连广播不能听,就是要我们静下心、安下心来刺绣。在当时,我们年纪小,有点贪玩,还是有点感到不高兴的。但当以后真正从事刺绣工作后,才感觉当时李老师严格的要求,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种严格的教育之下,渐渐培养了余福臻严谨的刺绣技艺。1961年毕业前一年,李娥英老师因材施教,根据各人的特长和兴趣,将学生分进不同的专业。

苏州刺绣研究所,金鱼和小猫是两块招牌。余福臻自己本身喜爱猫,自己家中也养着猫,在生活中,也经常观察着猫的形态,某种程度上,为她的小猫刺绣提供了较大的艺术灵感源。

开始绣小猫后,余福臻大师被分配跟顾文霞老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学习绣猫。顾老师是我的专业老师,虽然她后来担任领导,工作很忙,但顾老师一直来关心我,不时拿新题材的稿子让我用不同的表现方法来试制,一幅幅的实践,经验不断地积累,先从绣国画猫打基础,后来又尝试了摄影稿、油画稿、水彩画猫等。余福臻大师提起顾文霞老师,语气中总是带着敬佩和感激。

当时的苏州工艺美术局从北京请来一位擅长画猫的画家曹克家,到苏州刺绣研究所整整一个月。余福臻在这期间又幸运地和其他几位老师一起拜曹克家为师。曹克家先生的国画猫,丝理的画法与刺绣很接近,尤其适合传统刺绣。传统小猫要绣好,有三个要素要把握好,丝理、色彩、线条,余福臻在学习临摹曹先生画作的之中,逐渐对绣猫的认识有了飞跃。尽管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曹先生的指导对苏绣研究所技艺水平了很较大的提高。

一幅幅的实践、经验的累积,余福臻的刺绣技艺愈加纯熟。刺绣专修班毕业后,余福臻到刺绣工场工作,这里云集了苏绣众多刺绣艺术前辈。在工作中,余福臻学习吸收,在传统小猫的基础上,积极实践新型刺绣手法。

 

余福臻作品:红底沙发双猫

1977年,余福臻调到刺绣针法研究室工作,在刺绣针法研究室里的任嘒娴大师擅长用乱针绣表现各种题材。比起细绣,乱针在用针和用色上更灵活,毛丝更松顺,有飘逸感。任嘒娴大师当时在针法研究室,余福臻向她请教,摸索规律,在细绣里融入乱针。逐渐地形成了自身细乱结合的刺绣技法,这种技法绣出来的小猫,色彩更加丰满,立体感极强,这种技法余福臻推广到绣猫工场里,绣出来的作品也广受好评。代表作品《沙发红底双猫》,作品用细绣打底,运用乱针用针并施色,在1982年获全国工艺美术品优秀作品奖,1983年获江苏省科技四新展二等奖,作品照片刊登在《苏绣精萃》《苏州刺绣》等刊物上。

在随后,余福臻在领导和画家周爱珍大师、朱爱珍老师一起研究了一个新课题:如何表现同色猫背景的艺术性,吸收虚实乱针的表现方法研制了《白底白猫头》、《黑底黑猫头》,最后绣制成功的作品也获苏州科技奖。后余福臻致力于苏绣技法的研究及推广苏绣文化,一步一步走过来,有这点成绩,我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在各位老师的扶持下,加上自己的一点点努力。余福臻如是说。

刺绣,四十岁才见真功夫

在今天,余福臻更加关心苏绣艺术的传承。从十七岁到今天,五十余年的刺绣艺术生涯,使她切身体会到,这门艺术对于耐心与恒心的要求。在当今,时代变换而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坐在绷架前,一针一线地探索艺术人生。

 

余福臻作品:白底白猫头

多年刺绣传承过程,余福臻无奈的面临着学员流失的境况。不少学员,受社会浮躁环境的影响和迫于生活的压力,无奈放弃学习。刺绣本身是个对抗时间的艺术,需要创作人一丝一线的认真投入,更加需要日积月累的长期坚持。

刺绣,四十多岁才见真功夫,余福臻诚恳说道。刺绣这门艺术,要有创造力,更要有耐心。无论如何,想要成就这门艺术,刺绣艺人的心必须是安定的。而在今天,这对于任何一个年轻人都会是个挑战。

余福臻也积极在寻求政府部门的支持,在各种座谈会的现场,她都积极向社会各界呼吁争取关注苏绣技艺传承,为学生争取更好的学习环境。

在今天,余福臻的生活依然围绕着刺绣,指导学生、推广刺绣,自己也坚持创作。在传承上,余福臻笃定表示,只要有人认真的学习,我一定会认真的教,并毫无保留的教授。

无论何时,对于刺绣艺术,余福臻都有一种深沉热爱。在苏绣里,在绷架前度过的时间,艺术向她展示了某种最纯粹的美好。

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同余大师的近距离对话,让我们由衷从心底开始敬佩起这位几十年执着于对刺绣艺术投入的大师。一针一线皆是文章,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毫无保留的传承态度,以及对于自己刺绣艺术的无比热爱,才让如此浮躁的当今,依然可以亲眼看到一位大师的艺术人生,在这条前行的道路上,我们有理由坚信:艺术之花,必将在每一位热爱美和欣赏美的心头绽放!【来源:天下金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