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云锦妆花织造工艺

时间:2019-10-29 来源:

丝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发明之一,其种类繁多,有绫、罗、绸、缎、锦、绢、绮、绡、纱等,其中锦是外观最华丽、结构最复杂、工艺最精湛的一大门类,代表了中国丝绸最高技术水平。在织锦中,又以蜀锦、宋锦和云锦为典范。云锦是在蜀锦和宋锦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它既借鉴了唐宋织锦的工艺技术,又发展了一种独特的手工局部挖花盘织技艺,解决了同一纬线异彩异色的问题,因其富丽华贵、绚烂如云霞而得名,现代只有南京生产,所以称为“南京云锦”。而作为南京云锦织造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胡德银可谓是一个“多面能手”。他不仅科学性地解决了云锦织造中存在的各种疑难问题,对工艺最复杂的妆花织造有着丰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系统掌握了历代不同时期的织锦技艺和织机装造工艺,可以说是“行走的织锦工艺百科全书”。

明清时期,江宁府(南京)是专门为皇室织造特种锦缎的生产地,由于需求量大,官办织造供不应求,于是以“领织”、“收购”、“采办”等方式向民间机户购求,光绪时,江宁织局被裁撤,宫廷所需云锦改为全部向民间机房采办,南京因此出现了不少经营云锦的民间商号,在鼎盛时期,半个南京城都是做云锦织造的。

胡德银的父亲和姑父也都从事织造行业,开设机坊做来料加工。在机坊长大的胡德银耳濡目染,小小年纪便已对各种织锦如数家珍,对云锦织造产生浓厚的兴趣。14岁时,初中毕业的胡德银遇上了文革,上不了学的他继承了父亲的职业,帮南京艺新丝织厂做云锦加工,最多时他的家里有6台织机,而当时的机坊一般只有两台。凭着自己“家传”的织造手艺,19岁时顺利地进入了王子楼云锦加工厂。聪明、踏实、认真的胡德银被师父王长金一眼相中,开始跟着他系统学习织锦技艺。"先练最基本的投梭打纬,用空梭子练习投梭的力量和力道,主要就是训练手腕的灵活度。”这一练就是三年,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后才能上机织造,然后由简到难,慢慢学习织出各种复杂的纹样。热爱织锦的胡德银这一干就再也没有改过行,并在生产实践中,精益求精,不断创新,还学会了改造甚至重新组装新的织机。

1986年,苏州丝绸博物馆开始筹建,并参与了由国家博物馆牵头组织的复制一批有代表性的古丝织物的项目,苏州丝绸博物馆负责具体的科研和复制工作。第一批需要复制的文物有5件,分别是商代的素绢、战国塔形纹锦,东汉的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舞人动物纹锦和西汉红花鹿纹锦。时任馆长的钱小萍先是请来了苏州几位老师傅谢明根、金阿七.等人参与复制,但出身家庭织布作坊的他们对丝织物的织造技艺不甚了解,加上这批文物又是其所属朝代的精品,织造工艺更为繁复,因而复制工作一度难以推进。

当时在南京已经小有名气的胡德银被钱小萍馆长邀请到苏州,参与复制工作,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他在这里一待就是15年,“我喜欢这个(织锦),在苏州丝绸博物馆一直做着古丝绸复制研究的工作。”“从37岁到52岁, 我人生最好的年华都在这里了。”胡德银笑着说。

学习织造贡品——云锦出身的胡德银自然对皇家的丝织物更为了解,加上思维灵活,善于变通,很快就赢得了科研小组中老先生们的信任,而在这样潜心钻研、复制古丝织物的过程中,胡德银也学到了很多古丝绸的织造技术,"从商代到隋唐,再到元明清,各个朝代的(丝织物)我都复制过”。在这15年中,胡德银参与复制的、具有代表性的古丝织物达15件之多。如:

 图片1.png

复制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是相当复杂。胡德银曾参与复制过一件青海出土的唐代纬锦,历经百年沧桑的古织物早已支离破碎,科研人员首先要将织物残片一片片拼凑好,梳理出纹样,将图案复原,再从织物上寻找、确认经纬密度,根据它的图案、织造工艺等,研究并做出相应的织机,然后才能进行复制。这件复制品后来获得了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胡德银很开心,同时也觉得自己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了。

图片2.png

当然,复制丝织物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上世纪90年代,胡德银曾接到一个任务:复制四经绞罗。这是一种链式纹,它以四根经线为一绞组,与左右邻组相绞,四根经线间亦互相循环,成品呈现链状绞孔,织出的面料表面呈现出若隐若现的浮雕效果,是古代丝织品中独树一帜的巅峰之作。唐代时四经绞罗技艺已经非常纯熟,明代之后,此种织造技术逐渐失传。

图片3.png

“虽然古籍上关于四经绞罗的图片很多,我们可以用很粗的绳子编成那种链式纹,但是如何用丝线织造出来,并且达到那样的经纬密度就很难了。”胡德银说,“而且古籍上并没有关于装造、穿综的记载,丝线那么细,怎么开口,怎么互相缠绕,我们研究了很久,反反复复的试验,还是没有做出来。” 虽然当时没有成功,但胡德银并未放弃。2003年,他应王宝林所长的邀请,到南京云锦研究所工作,并参与了定陵博物馆古丝织物的研究、复制任务,再次遇到了四经绞罗,这一次,他所在的技术小组用了一年的时间,经过反复的设计、试验、修改,先是复制出了二经绞罗,再将各道工序进行合理优化和调整,终于成功复制出了四经绞罗织物,经线密度达到110根/厘米。但是胡德银心里还是有点遗憾,“虽然复制出来了,但它的结构太复杂,一天也织不了几公分,无法推广生产,形成规模。”

在复制历代织物的过程中,胡德银还研究、复原出了各式织机:天鹅绒机、斜织机、竹笼机、素织机、小花楼蜀锦机、多综多蹑织机、云锦大花楼织机..“先做一个简单的提花织机,再根据不同的提花调整和改造,从而复制出最合理的织机。缂丝、罗、云锦、宋锦..... 想织什么都可以。"漫长而枯燥的研究、试验甚至失败的过程被胡德银轻描淡写地一句带过

现在,退休后的胡德银依然热衷于对织造技艺和织机的改良和创新。比如经他调整装造提花位置的云锦织机不仅有利于提花的开口,织工也省力了许多。

他还带着研发团队开发出一台半机械化的“花本”机。“挑花结本”是织造中的一道关键工序,它用古老的结绳记事的方法,将花纹图案、色彩转变为织造程序,成为织手的样本。而这一台花本机的运作既大大节省了人力,也能确保纹样和色彩的精准。

他主张将不同的织锦技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通过对宋锦和云锦的研究,他创造出一种以宋锦为地,云锦做花的全新样式,织出来的锦缎比在云锦上织出的纹样颜色更鲜亮。他认为,现在不能满足于织造出单一的锦缎,而要将不同锦的优势相结台,突出亮点,做出更好、更优质的产品,适应时代的发展。

对于丝织业的未来,胡德银的心里还有一个“大计划”:”我希望可以搭建一个平台,对全国丝织行业的手艺人进行一次彻底的普查,包括他们的联系方式、个人状况、技术水平等各方面。通过这个平台,也为他们提供一个互相认识和交流的机会。以后每年可以举办一次大型的展览,展出他们的最新力作,也可以从他们当中挑选、组织出新的科研和设计团队,齐心协力去完成一些大的项目,我认为将手艺发扬光大才是最好的传承。”


文章由南京云锦织造代表性传承人胡德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