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重走南方丝绸之路

时间:2016-04-18 来源: 南充晚报

17日上午, 由高坪区人民政府和南充晚报联合举行的“丝路寻踪 源点南充 重走南方丝绸之路”大型行进式采访报道活动出征仪式, 在位于高坪区都京街道的六合集团举行。
  采访组由1名领队、4名记者和1名专家组成, 从南充出发,经西充、盐亭到成都,过邛崃、雅安、天全,再到汉源、西昌,从攀枝花出川,进入云南大理、丽江、保山,再到与缅甸接壤的边境城市腾冲、瑞丽,然后经楚雄、昆明、曲靖、宜宾返回南充。采访组将通过现场踏访、人物访谈、史料采集、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挖掘“南充丝绸”与“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凸显南充丝绸文明、弘扬南充丝绸文化,凝聚起“丝路源点在南充”的广泛认识,助推南充丝绸产业更好地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敬请读者关注。

 近年来,本报着眼于品牌形象提升、创新报道方式,相继推出“探源嘉陵江”、“追寻西充八百壮士”等一批有规模、有声势、有影响的连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各界好评。南充晚报记者 李波

 

光照世界的丝路文明

  蜿蜒于崇山峻岭、深沟狭谷的南方丝绸之路,开辟于公元前二世纪,绵延两千公里,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国际贸易通道, 是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交融共鉴的文化大动脉。有学者考证、研究认为,位于嘉陵江流域中游、素享中国丝绸之都美誉的南充,正是南方丝绸之路的源点;甚至有专家学者指出,南充还是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源点之一。
  古道逶迤,马蹄声声急;商路传奇,丝绸输异域。遥想当年,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一群赶马人跋涉在川滇两省既窄且险、虎虫出没、瘴气弥漫的漫漫驿路上,马背上驮运着来自丝锦名邦南充的果州之绫,在灵关道五尺道蜀身毒道上留下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动人传说, 用脚步书写着踏石留印、勇往直前的丝路传奇。回望乡关,他们仿佛看到万家灯火春风陌,十里绮罗明月天的南充;仿佛听到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的音符。于是,困意顿消,毅然前行。千百年来,踏平坎坷成坦途,多少英雄豪杰的创富梦想在这条丝路上成真。历史的风烟终将远去,只留下英雄的故事代代传说。如今,丝路犹存、丝绸犹在,但沿线交通条件已是今非昔比、天壤之变。
  丝路承载历史,历史昭示未来。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大潮中,作为丝路源点的南充,如何承继历史,续写新的丝路传奇?本报历时半年策划,于今天启动丝路寻踪 源点南充 重走南方丝绸之路报道活动,并推出展示南充丝绸骄傲的特别报道,敬请读者朋友关注。郑渊

 

 南充:丝路的源点

《中国丝绸通史》绪论中写道:丝绸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丝绸通过被称为丝绸之路的海上和陆上贸易通道向外传播,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谈到蚕桑丝绸文化,我们的视线不得不移向嘉陵江中游的南充。201511月,嘉陵江流域丝绸发源地研讨座谈会在南充举行,著名巴蜀文化专家谭继和与会并明确指出:南充具有3条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和重镇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讲,说南充为丝路源点并不为过。

【渊源】 溯至嫘祖 南充蚕桑文化历史悠久
  我国古代关于丝绸起源的传说甚多,最为著名的是黄帝元妃嫘祖始创栽桑养蚕之术。探究南充蚕桑文化,相关史料无一例外地指向一个重量级人物:华夏民族的肇祖伏羲。据《山海经》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学者解读,太皞即为伏羲,其母华胥早先居于阆中。如今,阆中仍流传着华胥三回阆中的民间传说:华胥回到阆中后,见当地人裹着树皮、兽皮劳作,便从野蚕吃叶吐丝中受到启发,于是教人们养蚕缫丝,用以织布。从此,人类有了布衣御寒。
  而另有史料表明, 黄帝之妻嫘祖,是人类养蚕的鼻祖。那么,这个嫘祖究竟是哪里人呢?据西华师大教授康大寿考证,目前国内史学界有关嫘祖的家乡有三种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四川盐亭。嫘祖出生于盐亭县金鸡镇。康大寿说,金鸡与西充县东岱乡相邻,历史上,这两地时分时合。东岱曾从盐亭划归西充,距西充县城仅20公里。因此,从这一角度看,嫘祖与南充也有关联。
  其实,蚕桑起源在《皇图要览》中亦有明确记载: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由此可见,南充不仅是蚕桑的源头,更是蚕桑文化的发源地。

【传承】 百年六合 中国丝绸工业活化石
  20124月, 南充六合创办百年, 中国丝绸协会专门发来贺电,称其为中国丝绸工业的活化石1912年西充县占山人傅骏山投资白银万两,在如今高坪区都京坝开办兴隆丝厂,这个兴隆丝厂即是四川最早的缫丝企业。后来,兴隆丝厂更名为同德丝厂。1914年张澜等人创办果山蚕业社,15年后蚕业社扩大生产,与同德丝厂合并,更名六合丝厂。
  《中国丝绸通史》民国时期主要丝绸企业情况一览表中,就载有嘉陵织绸厂和同德丝厂。1915年, 南充吉庆丝厂生产的醒狮牌扬返丝,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夺魁。10年后,六合生产的金鹿鹤牌生丝又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
  其实, 南充素有丝绸之乡美誉。史载,唐宋时期,南充已是全国重要的丝绸产地,丝织品的产量和质量称冠全国。《段氏游蜀记》载:果、阆二州出绢,长五十丈,重一觔,其色鲜白。《新唐书》载:阆州阆中郡,土贡:莲绫、绵、绢、绸。此记载不仅反映了唐代阆中丝织业的发达,而且反映了丝织技术的高超。

【考证】 桑树乌木 见证五千年栽桑史
  20151025日,南充市高坪区都京街道附近嘉陵江边,出土两根乌木。 其中一根长15米,最大直径1.5米,重约10吨,树根、树干及分枝完好; 另一根长10米,最大直径0.8米,重约5吨。当地文物专家考察后表示,嘉陵江河道内多次出现乌木, 但像这两根呈树状的乌木十分罕见, 从形成时间上推断,其应该始于5000年前。当地蚕桑专家则认定,这两株树状乌木树体系桑树。这两根乌木的出土从一个侧面锁定了南充栽桑养蚕史。
  著名巴蜀文化专家谭继和认为, 南充位于中华地理的对角线上, 这一地理特点决定了南充的特殊位置,即西靠欧亚大陆文化,东临海洋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南充蚕丝所织绫绸大多以外销的形式走向市场。
  专家推断,日本奈良现存的唐代南充绫,是当年从南充北上通过古蜀道米仓道,再翻越大巴山抵达汉中,然后再运往长安(今西安),最后辗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抵日本。长安对于南充而言,亦为丝绸外运的中转站。从长安再向西,即进入北方丝绸之路。
  历史车轮驶入新时期,南充蚕桑丝绸产业在经历市场阵痛后,得以重生。20054月,南充获中国绸都称号。5年后,全国茧丝绸现场会暨中国西部茧丝绸高峰论坛在南充举行。此次峰会期间,南充市与重庆、深圳、广州等地签订13个合作项目,吸引新华社、《国际商报》、《中国纺织报》 等30余家媒体关注,南充蚕桑丝绸产业再度被外界聚焦。

 

“每天访问量达到1万人次,下订单的客户来自全国各地。”415日下午,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网络营销部经理何超告诉记者, 去年公司开始拓展“线上业务”。
  “南充有从栽桑养蚕,到缫丝织绸、练整印染,再到科技研发,乃至于蚕具生产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条。南充茧丝绸产业链之完备,在全国屈指可数。”南充市茧丝绸办负责人告诉记者, 作为全川知名的蚕丝被生产厂家,银海丝绸就是产业链上的一环。

【互联网+

【南充独创】

【丝绸之乡】

                丝绸:南充的名片

  蜿蜒流淌的嘉陵江,恰似一位婀娜多姿的女神,她把最美的身段留在了南充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的南充人民在这片土地上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创造出了令世人惊艳的丝绸文化,西汉时南充丝绸成为朝廷贡品;唐宋时顺庆大绸饮誉京城, 畅销丝绸之路;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南充丝绸一举获得金奖……
【历史】 茧丝绸文化底蕴深厚
  南充茧丝绸的历史悠久,尤其是产生的茧丝绸民间文化则更是斑斓绚丽,它早已与南充的自然及社会融为一体,成为南充的一张亮丽名片。省丝绸协会副会长、南充市茧丝办主任李伟告诉记者,因发达的丝绸工业而荣膺中国绸都称号的南充,其丝绸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
  南充地形主要以浅丘为主,尤其是嘉陵江沿岸平坝地带更是土地肥沃、灌溉十分便利,特别适宜桑树的生长, 据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南充早在3000年前的巴子国时已盛产桑蚕。到汉、唐时期,民间栽桑养蚕就更为普遍了,唐代诗人贾岛曾夜宿南充,写下了蚕月缫丝路,农时碌碡村的诗句,真实地反映了南充当时民间养蚕缫丝繁忙的景象。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南充的丝绸已成为朝廷贡品。 到了唐代, 更有果州之绫以为重于长安, 并由长安输往日本,当时日本皇室将其珍藏,并视其国宝1915年和1925年,南充丝绸曾经两次荣获巴拿马万国(国际)博览会金奖,其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习俗】 最早的蚕丝地名在阆中
  南充是著名的丝绸之乡,历来以桑蚕丝绸命名的乡村、山川、街道比较普遍, 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以蚕丝为地名的达30多个。李伟说, 南充最早出现蚕丝地名是阆中重锦镇, 因该地盛产重锦而得名。该镇于西魏设置, 距今约1450年。
  据介绍, 历史上流传最广现存史料记载最详的蚕丝地名是西充县织机山和织女洞,而在阆中,蚕丝地名最多,共有11种。至今,南充仍在使用或新使用的蚕丝地名还有茧丝街、丝绸村、丝绸路、丝绸文化公园等。
  南充蚕丝习俗,有行规业习、方言土语及栽桑养蚕谚语等。《南充县志》载:正月初八蚕日,必设盛馔,日蚕过年20世纪50年代后敬神习俗渐绝迹。
  清末民初, 通过经纪人交易生丝的形式为打丝枪, 通过经纪人交易绸缎则称打绸枪。清末民初,南充丝织业的匠帮,于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放假一天,在岳王庙内举办三皇会,主祭轩辕,以谢传艺之恩
  民国时期,有工匠市,每天夜晚8时至9时, 南充丝绸工匠聚集在鸡市口十字路口,或待雇,或另选机房,机房老板聚在邻近的东南角茶馆,物色工匠,由工匠相互介绍,形成雇佣工匠市场,人们亦称为人市

 

荣光:绸都的风采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南充早在三千年前的巴子国时, 就已盛产桑蚕。唐宋时期,南充丝绸产量和质量,均称冠全国,绸、 绫、锦、绢、丝等10多种产品被定为朝廷常贡。 在上个世纪,南充丝二厂被誉为世界 缫 丝 业 大 厂 之最。 南充丝绸产品远销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先后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有200个产品获国家银质奖、部省优质奖和新产品奖……
【历史悠久】 南充丝绸称冠全国
  南充丝绸历史悠久, 我国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南充市志》、《南充蚕丝志》对南充丝绸的发展做了更为详尽的叙述。今南充、西充、南部、阆中等地所产蚕丝织物已成为献周王朝的贡品。在南充丝绸发展历史上,唐宋的650多年间是鼎盛时期,并成为全国重要的绫绢产地。 南充丝绸的产量和质量,均称冠全国,绸、绫、锦、绢、丝等10多种产品被定为朝廷常贡。此间,果州花红绫由长安输往日本,名扬中外。北宋时期,实施了一系列支持蚕丝产业发展的政策。 皇室及军队所用锦绮、透背、缎子等多为南充所贡。
  元代,国以农桑为本政策对于南充蚕丝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到了明朝,统治者规定耕地5亩以上必植桑麻1亩,违者交绢一匹,刺激蚕丝产业发展。阆中、苍溪等地所产的水丝,畅销吴、越、闽等地。表明此时南充的蚕丝产业恢复到相当水平。
  田中清水盈盈,陌上新桑扶疏;农夫挥鞭叱牛,村姑攀枝采桑。清初,官府非常注重蚕丝产业的发展,阆中、蓬州等地均劝课农桑,西充等县还明令谷雨之后差不下乡,停征停讼,以不误蚕时。
【名扬中外】 屡次获得国际大奖
  1912年,西充县占山乡人傅骏山投资白银万两,在南充都京坝(今高坪都京)开办兴隆丝厂,开近代南充境内用机器缫丝织绸生产之先河,年产值近2万银币。 兴隆丝厂后改名为六合丝厂,也是南充丝二厂的前身。
  1915年, 南充吉庆丝厂生产的醒狮牌扬返丝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用扬返丝织成的华贵衣料和舞袜,曾轰动巴黎, 畅销欧美。1925年, 六合丝厂缫制的金鹿牌蚕丝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又一次将南充丝绸推向了世界丝绸业的巅峰。
  上世纪40年代中期,南充丝二厂年蚕丝产量占四川丝业公司产量的50%以上, 产值占公司年产值的30%以上, 缫制的蚕丝大多销往国外,被业内誉为世界缫丝业大厂之最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南充丝绸行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出口创汇超过5000万美元,产品远销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200个产品获国家银质奖、部省优质奖和新产品奖。
【百年蚕校】 培养蚕丝专业人才
  南充的茧丝职业教育历史悠久,据《东方》杂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顺庆肖广文(善斋)将学署舍改建蚕桑传习所,招本县生员10余人,传授养蚕新法,这大概是南充最早的蚕丝职业教育。
  1913年,张澜先生创办了南充县立中学校,并制订实施方案,兴教育,建桑园,办蚕社,开工厂,促进南充蚕丝产业发展。1924年, 南充县立中学校与南充立乙种实业学校等合并,是当时中国西部唯一一所以培养蚕丝专业人才为主的中等专业学校。19397月,学校更名为四川省立南充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此时可谓蚕丝校历史上师资力量最强时期。
  上世纪50年代曾以副校长身份主持该校工作、 后来担任原省丝绸公司高级农艺师的李泽民回忆, 截止1978年,该校共毕业学生2493人,全部进入川渝两地为主的蚕桑生产领域,并挑起生产技术推广指导的大梁。

 

 

 

 


完整产业链形成
  四川南充是全国中西部地区唯一享有“中国绸都”称号的城市,丝绸文化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绸、绫、锦、绢、丝等10多种产品曾被定为朝廷贡品,素有“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之美称。
  南充市商务和粮食局调研员、茧丝绸办主任李伟告诉记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鼎盛时期,南充被确定为全国四大蚕桑基地、十五大丝绸生产出口基地和二十个丝绸工业重点城市之一,丝产量曾占全国8%左右,全省1/3,绸占全省2/5,出口丝占全省1/3,出口绸占全省60%,产值、利税、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工业产值1/4、税利1/5、出口创汇4/5
  “几千年来,从栽桑养蚕,到缫丝织绸、练整印染,再到科技研发,甚至于蚕具生产,南充形成了原料供应、织造、染整、服装及家纺用品、出口贸易等完整的产业链条。 南充茧丝绸产业链之完备, 在全国屈指可数。银海丝绸作为全川最大的蚕丝被生产厂家,以及顺成蜀绘,都是这条产业链上的一环。”李伟说道,南充完成“双百工程”(产茧量在百万担以上、栽桑达百万亩)确定的目标任务,规模居中西部之首;南充有全国最大的蚕具生产企业;四川六合集团见证中国百年丝绸发展史,至今产销两旺;嘉美印染是中国丝纺行业龙头型印染企业,南充出口创汇骨干企业;依格尔公司高档丝绸面料、床上用品行销欧美发达国家。不仅如此,还有桑茶、桑葚酒、桑葚醋等产品,使产业链更完善。

蜀绘展示丝绸文化
  将一张薄而柔的丝绸铺在桌子上, 蘸上染料,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高级工艺美术师刘士成便开始作画。他的同事———工艺美术师李士平则在丝绸折扇上描绘山水、花鸟。“我们使用的丝绸绘画工艺,叫蜀绘。”刘士成一边作画一边告诉记者。
  “在丝绸上绘画,全国都有,但是蜀绘,只在南充才有,由南充所独创。”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尚雪告诉记者,蜀绘丝绸被专家誉为“中国丝绸一绝”,与蜀锦、蜀绣并称“蜀中三绝”。
  王尚雪解释,我国在丝绸织物上作画已有很长的历史,最典型的是我国古代的帛画,如今,在丝绸织物上作画依然盛行,但方法多样,所使用的颜料也各有不同。“20世纪80年代开始, 江浙等地采用隔离胶在绸面上印(勾)线,用染化料在线内填色。但隔离胶线条手感发硬,染化料未经特别处理,固色效果较差;也有使用国画颜料在丝绸上绘画的,其手感更差。”他说,现代其他丝绸绘画工艺,大都存在共同的缺陷,即线条或色块僵硬,应用于丝绸实用品上缺乏舒适感,固色较差,不耐水洗,年久褪色。
  在经过南充两代工艺美术师30年的探索、试验,终于克服现代其他丝绸绘画工艺的缺陷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种新的丝绸绘画工艺诞生:蜀绘。
  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在其回忆文章《我与蜀绘丝绸的情缘》中说,蜀绘利用真丝绸的组织特性,运用特殊染化料配方在其上创制图案,再通过高温恒压挂蒸工艺技术,漂洗整理成型的绘画艺术产品,为南充独创。
  王尚雪说, 蜀绘以特殊调制的染化料作画,解决了染化料沟线浸跑、线条遇水而化的重大工艺难题;以染化料绘制的图案经高温高压等固色处理后,产生复杂的色彩“釉”变,层次十分丰富,且水洗不掉色、经久不褪色;画面图案经水洗浮色工艺处理后,图案色彩更加通透、明快、鲜亮;彻底克服了色块凝固、 手感僵硬的缺陷。“因此,蜀绘不仅可作为单纯的绘画艺术,还可广泛应用于丝绸服装、服饰、工艺品等适用产品。”王尚雪补充说,这些技术,该公司已经运用到丝绸内衣、睡衣、旗袍上,目前,南充及其周边城市一些女性前来定制旗袍。


丝绸产品销各地
  四名女工将一层蚕丝扯宽、扯长,被扯松软的蚕丝套在与床大小相当的玻璃板四个角上,随后又将扯松软的蚕丝铺上一层,稍加整饬,芯子就完成了。工人将其装进套子里,蚕丝被内胆就完工。415日下午, 在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百余名工人如此反复,一天上千床蚕丝被就被生产出来。
  “去年销售额达到5000多万元。”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国强向记者介绍,该公司2015年销售额同比增长20%,税收超过200万元。
  为了搭上“互联网+”的快船,提升销售业绩,公司去年组建网络营销部,公司产品登陆阿里巴巴、淘宝网,今年3月“天猫”店也开张了。在网络营销部办公室,记者看到,客服、美工、库管等岗位工作人员忙个不停。
  “我们将重心放在‘天猫’上,网店每天访问量达到1万人次,下订单的客户来自全国各地。”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网络营销部经理何超说,开店一个月,销售额超过20万元,这个销售成绩不理想, 按照3000万元的年销售目标,分摊到每个月里,销售成绩不及格,还要加大努力。
  何超告诉记者, 为了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公司已经聘请了网店促销高手来做店长。“他曾经在网上卖女性服饰,一年卖了7000多万元,后来销售手表,年销售额也超过3000万元。”何超补充说,公司将给这名“最牛店长”数十万元年薪,外加奖金、股份等激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