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巨鲸的挣扎——晚清丝绸贸易之殇

时间:2019-01-03 来源: 上海人民出版社

1880年,在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2000万海关两的巨额逆差,距离清代中国以战争方式被强行纳入世界近代贸易体系之初,也不过短短40年而已,直到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彻底沦为巨额贸易赤字的国家。


19世纪末上海外滩


在此之前,沿着一条条“丝绸之路”的贸易纽带,中国以丝织品为主体的海外贸易积极进取、不断开拓新的市场,一方面“对传统社会结构的转换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又为它的进一步发展积聚起了大量贵金属”。《晚清丝绸业史》一书中提到1584年马尼拉西班牙殖民政府官员的报告中说:“中国人每年都把所有的金银都弄走了。我们没有货物给他们,除了银币里尔以外,什么也没有。”据统计,从1565年至1820年的250余年间,墨西哥向马尼拉输送了白银约4亿比索,其中绝大部分都流入了中国,与中国货币在市场上并行流通,对明清以来的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但谁也不会想到,在海外市场占尽优势、所向披靡的中国丝绸却因为19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件看上去毫不相关的事,被彻底夺去了延续千年的辉煌,甚至加速了中国丝织业坠入无尽深渊的脚步。1870年初,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319日经由埃及的第一艘轮船到达中国。第二年的春天,伦敦的中国海底电报公司埋设通往东方的海底电线,此后上海、香港等地对外电讯联系悉数建立开放。正如《晚清丝绸业史》书中所说,“航程缩短,通讯灵便,这对西方国家在中国的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果今天伦敦的需要超过供给,这个需要立刻可以得到满足’[1]。更重要的是,‘在英国本土的商人,现在已经完全能够控制贸易的局面,因为他只要打出一个电报,便能在六个星期后接到他在英国所需要的任何订货’[2]。于是,订货贸易代替了原来的自存自销的贸易,‘几乎没有一条轮船到埠时,它的货物不是预先约卖的,就是起岸后立刻出卖’[3]。这样一来,中国生丝的国内市场价格逐渐为西方国家所控制。生丝的收购价格亦为洋行所支配”。另外,“贸易方式的变化,促使贸易方面的金融周转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电汇正在逐渐取代信汇,即使仍然使用信汇,汇票期限也大大缩短。19世纪60年代以前,货价的清偿一般采取汇付的方式,即由购货人直接汇款给发货人,而不是由发货人开发汇票让购货人照票付款,如今在订货销售的条件下,出口商人在发货的同时,即可向对方直接签发汇票,同时立即在本地的外汇市场中出卖,立即获得周转下一次贸易的资金”。

 

1863年汇川银行(中国最早期外商银行之一)汇票

于是,“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大宗货物的价格,是在中国以外决定的。中国商人所作的努力,不能对之产生任何重要的影响”[4]。生丝的贸易也是如此,生丝的价格也转受伦敦市场的行情支配。生丝出口价格的下降,直接影响到中国对外贸易的平衡,“在7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对外贸易方面的收支,有逆差的年代,也有顺差的年代。从1877年开始,贸易上的收支便一直处于逆差的状态中”。

不仅如此,“中国对外贸易局面的恶化,贸易逆差的长期延续和扩大,又成为外国银行掌握中国拆息行市的一个基本条件。因为拆息行市的高下,决定于市场银根的状况[5];市场银根的状况,又决定于钱庄对外国银行的收解状况,而钱庄与外国银行之间的收解状况,则最后决定于对外贸易的赢绌状况。从理论上说,如果中国进出口货值相等,则中国钱庄对外国银行的收解,亦必相符;如果出口多于进口,则中国钱庄对外国银行收多解少,外国银行的现款流入钱庄,市面银根松动,拆息随之低落;反之,如果进口多于出口,则中国钱庄对外国银行解多收少,中国钱庄的现款流入外国银行,市面银根紧急,拆息随之上涨。故进口多于出口之时,外国银行一旦收缩放款,则市面银根无不立刻紧张起来。由于70年代以降,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的状态,这个拆息行市就变成了外国银行套在中国钱庄身上的一根套索”。

 

普鲁士外交使团随团画家手绘的1861年上海江海关

同时,中国丝绸业生产经营者所面临的困境也日益险恶。事实上,“只要中国出口市场的控制权转入外商之手,就注定了中国商人必须承受利息负担的高压,中国丝商在勒价损失和利息损失的权衡中,其所以宁愿接受不胜荷负的利息负担,正是为了等待有利的销售时机。从这一点来看,洋商的勒价,不啻为外国银行从金融上控制中国商人制造了有利的条件。中国丝商只要一只脚陷入商品市场的勒价套索,另一只脚就必然陷入金融市场的重利罗网,而无论套索或罗网,最后都缠在中国广大的蚕丝生产者身上”。自此,中国丝绸业及海外贸易身陷泥沼,无力自拔,最终出现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遍及东南沿海乃至非通商口岸城市的商业危机。“红顶商人”胡雪岩于70年代末投入巨额资金囤积大量生丝,企图人为提高生丝价格,最终以惨败告终,这实际上也正是“反映了中国传统蚕丝生产和贸易所面临的深刻危机”。

 

胡雪岩

早在张骞通西域、甘英使大秦的时代就早已蜚声海外的中国丝绸业,一向被人们视作民族骄傲的中国丝绸业,却在19世纪末,在与欧美、日本的竞争中日趋败落,它“此刻犹如被浪涛抛上沙滩的巨鲸,奋力扭动着它庞大的身躯”,苦苦挣扎于咽喉被扼紧的可怕命运。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些洋务大员和外国商人曾经几度设想在上海等地‘试办新型机器织绸工厂’,试图以此提高丝织品质量,打开在欧美市场的销路”。而“试验新法,开通风气”、“用机器考求纺织”等呼声亦不绝于耳。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生产实体乃至新的突破性思路都在不断涌现。晚清中国丝绸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历程,与中华民族的自我发现和反省有着惊人的契合。无论如何,在那样一个时局变迁、危机显现的形势下,中国丝绸业一如它的祖国一样身处黑暗、哀鸣不止,却终于在望向苍天的那一刻,发觉了遥远天际处那一丝若隐若现的曙光。

[1] Daily News18881016日,第367页。

[2] Herald188945日,第417页。

[3] A Retrospect of Political and Commercial Affairs inChinaduring the Five Years 1868-1872. 1873p127.

[4] Daily News18801016日,第367页。

[5]“银根”乃中国金融业中的一个习用名词,据汪敬虞先生的解释,指的是可以运用的流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