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5000年前的“蚕宝宝”长啥样?

时间:2018-10-31 来源: 苏州新闻网

 

蚕宝宝的一生极其短暂,从蚁蚕到吐丝结茧仅30天。但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蚕的历史与华夏文明几乎同步。

 

 

从事丝绸业40多年的刘立人,被圈内人称为“绸痴”。他十多年来收藏的300多条“蚕宝宝”,形态各异,时间跨度长达5000年。2015年,他将半辈子收藏的1000多件丝绸像锦织物,移交给中国丝绸档案馆作为永久性馆藏。经沈从文弟子、织绣专家王亚蓉等鉴定,这些像锦织物,是该织锦特殊品种传入中国以来发展的完整实证资料档案,弥足珍贵。

 

 

考古证明,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发现和利用野蚕,破茧食蛹,果腹充饥。5000年前开始栽桑养蚕、抽丝织绸,用蚕丝制作服装。从此,人们把蚕宝宝视为神灵。据甲骨文记载,在古代历朝,每年开春都要举行盛大的祭蚕活动。蚕文化的发展,给后世遗留下大量用以祭祀、陪葬、馈赠、把玩的“蚕宝宝”。在刘立人看来,这些与蚕体、蚕蛹、蚕茧、蚕蛾等形状有关的工艺品,是中国丝绸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与收藏价值。

 

 

记者看到,刘立人收藏的“蚕宝宝”造型奇特、形象生动,神态各异,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有龙头蚕身、马头蚕身、鸟头蚕身的“蚕宝宝”,有玉、石头、玛瑙、鎏金、铜“蚕宝宝”,有南方体型细小工艺精致的“蚕宝宝”,也有北方风格粗犷的“蚕宝宝”,有5000年前的高古玉蚕,也有年代较近的青瓷与紫砂“蚕宝宝”。除了“蚕宝宝”,刘立人还收藏了100多件与蚕桑文化有关的历史器物,如织锦用的石梭、木梭等。除了国内的桑蚕艺术品,刘立人的收藏还拓展到日本。有一次,他在网上看到一个挂轴,名为“蚕的一生”,挂轴上绘有三十多幅图,表现蚕的每一天是怎样成长的。他发现,这是日本东京某个地方小学的教材,便立即买了收藏。为了寻找、收藏、研究这些“蚕宝宝”,刘立人走遍各地,还通过网络觅宝,寻遍孔夫子旧书网上与桑蚕文化有关的书籍,家里相关书籍已有300多本。

 

“蚕桑文化史,既是文明史,也是丝绸发展史,”刘立人说,只有更多的人了解优秀的历史遗存,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丝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