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丝绸面料的织造:丝绸面料的古法织造

时间:2018-04-26 来源: 国际丝绸联盟秘书处

 

中国汉代提花织造技术是如何织出精美丝绸的2012年,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了一批织机模型及相关文物,规模此前未见,年代久远,为中国纺织科技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通过研究可以全面探索中国古代的织造技术和发展脉络。

 

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模型

 

手工编结法

中国古代织造技术起源于编结绳网和芦席等日常工作。最初的织造操作没有工具,采用“指经手挂”的方式进行,即先将经纱排好,用手指一根隔一根地挑起经纱,穿入纬纱。腰机是现代织机的始祖,它以人的身体作为机架,织轴用腰带系于织工腰上故称腰机。据研究,从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出土的一批木制织机部件为水平式腰机的部件,这说明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出现腰机织造技术。原始腰机构造虽然简单,却包含开口、引纬、打纬等主要织造运动,可以织造简单的布帛,腰机的出现是原始织造技术的重大进步,它为后世陆续出现的各种织机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依然沿用腰机进行织造,如黎族、彝族、哈尼族、高山族、苗族等

手工编结法

 

腰机

 

斜织机

斜织机是中国出现最早、应用最广的传统织机,因其机身倾斜、经面与水平机座成一定角度(50-60)而得名,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创造发明。据史料推测斜织机大约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而目前发现最早关于斜织机的形象史料,则是江苏铜山县洪楼地区和江苏泗洪县曹庄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画像刻画曾母投杼断机的故事。画像中斜织机的机架、经面、脚踏提综板等的部件都刻画的十分清楚。斜织机便于织工清楚看到经面平整程度、经纱有无断头等,经轴与布轴张力均匀,可将经纱绷紧且平整,更加利于织造其结构和织造方法解放了织工的双手和腰部,同时提高了织造速度和质量

 

江苏泗洪纺织画像石

 

江苏铜山纺织画像石

 

斜织机

 

立织机

立织机因经纱平面垂直于地面而得名,织成织物是竖起来的,故又称竖机。其最早形象出现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北壁《华严经变》图中。此后在山西高平开化寺北宋壁画墓上有十分详细的描绘。另外在元代薛景石《梓人遗制》书有详细记载。它具有占地面积小、机构简单、制作容易。但较难掌握,因此普及程度远不如斜织机,随着织机的发展明清后逐步被淘汰。

 

山西高平开化寺北宋壁画及立织机

 

丁桥织机

    丁桥织机是四川成都附近的双流县(原华阳县旧址)流传下来的一种原始的多综多蹑织机。清代《耕织图》和明代《天工开物》插图中可以看到。因为这种织机的脚踏板上布满了竹钉,状如农村河面上依次排列的过河石墩“丁桥”,所以这种织机在当地被称为“丁桥织机”。这种织机在近代仍用于生产花绫、花锦、花边等织品。

 

清《耕织图》

 

明《天工开物》插图

 

花绫和花锦织物

 

多综多蹑织机是一种具有多片综片和多跟足蹑的提花织机,由简单综蹑织机发展而来,用于织制较复杂的几何纹图案的织物。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因其结构较为简单,占地少,造价低,对织工技术要求较低,一般只需一名织工操作即可,所以一直沿用。

 

罗织机

罗织机与其他一般织机最大的差别就是它的开口机构。由于罗织物是靠互不平行的经纱相互有规律地绞转后,与纬绞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罗机专织绞经织物,在普通织机上使用特殊的起绞装置就成了罗机。商周时代的罗主要是二经相绞的素罗。秦汉以后,又出现了三经绞罗、四经绞罗以及罗纹地上起花的花罗。以后出现许多新品种,如五梭罗、七梭罗等在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就有关于这些罗织法的记载。唐朝以后在罗机上装上提花装置用于复杂罗织造。

 

南宋耕织图中的提花罗织机

 

古代罗织机简图

 

 罗组织结构

 

罗织物

 

竹笼机

竹笼机是一种竹编花本织机,在我国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应用较广,一般用来织制壮锦等提花织物。早在宋代即已存在。传统的竹笼机具有体积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

 

壮锦织物

 

竹笼机从前到后呈倒梯形,机架中部的杠杆用来连接蹑提拉地综,前面悬挂编结有花本的竹笼,后面吊有重物以保持平衡,竹笼周围有竹针编排成提花用的花本圈。其没有固定的卷布轴,送经和卷布均由人工完成,且织工要利用腰背力量控制经纱紧绷程度,所以织作时劳动强度大,产量低。

 

竹笼机

 

花楼织机

花楼织机是中国提花织造技术的重大突破,以适应大型、复杂、多彩的织物纹样的织造要求,它把提花工作从织造工作中分离出来,由一人专职操作,虽操作多增加一人,但织造效率和所得织物水平提高。

花楼织机用于织制花纹循环大的提花织物,织造时需要一名织工和一名挽花工配合织作。上面的挽花工高坐在花楼上,用手提拉花束综,以使经线形成开口,下面的织工同时协同动作,配色引梭打纬。为使每次提拉后的经线都能顺利复位,在每根综线下端连上一个竹棍,这样挽花工提经时需要很大的力气,所以坐在花楼之上的一般为男性。而坐在下面踩踏踏板、抛梭配色的为女性。

 

古代云锦织布机

 

南京妆花机

 

其特点是花本大而呈环形,南京云锦机和妆花机即属此类。为贮存花纹循环特别大的提花程序,人们将花本编成环形悬挂在机后,其上代表纬线的横线可多达十万余根,可以织出龙袍这样的大花纹织物。这种大花楼织机至迟在唐代晚期亦已出现。

 

花楼织机

 

中国古代最华丽、结构最复杂的丝织品基本上都是用提花机编织的。它的发明代表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所取得的最高成就。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这样感叹:“工匠结本,心计最精,天孙机抒,人巧备矣”意思是说编结花本是件需要精密思考的工作,实在可以和天上织女的织作技巧相比。直到今天,还没有一种现代织机能完全取代古老的提花织机。

 

云锦织物

 

绒织机

    清代开始真正流行绒织物。由于绒织物的经线有起绒经和地经的区别,因此,绒织机具有一些其他织机所不具备的起绒杆和送经装置;起绒杆通常由细铁丝或细竹杆制成。起绒杆使织物形成绒圈,它先以假织的形式被织入织物,然后抽出形成绒圈,或经割绒后取出则成绒毛。绒织机的送经装置采用双经轴或在织机后排放塔形筒子架,架上安置层层筒子,每根绒经都由筒子直接引出,这样,每根绒经需多少均可随意。

 

绒织机

 

来源: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2017年(第32卷)第6 《丝绸文化与产品》编写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