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说说《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时间:2016-07-18 来源: 世界服装鞋帽网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收集和保存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首诗歌,描绘出两千多年前各阶级人民的生活状况及社会面貌。而《诗经》中描写的服饰也是这部诗歌总集的重要内容。

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外,随着人类思想与审美的发展,还代表了一定时期的民俗、礼教和文化。服饰作为文明的重要内容,在《诗经》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诗经》305篇中有65篇涉及服饰描写。服饰犹如白瓷釉上的浓重墨彩,成为《诗经》中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面貌的画龙点睛之笔。以下从三方面浅谈《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一、《诗经》服饰与阶级礼教

《白虎通义》云:圣人所以制衣服何?以为蔽形,表德劝善,别尊卑也。可见服饰有三大功能:一是用来蔽形遮羞;二是用来勉励为善;三是用来区分身份地位与所处的场合。在古代,政府对天下百姓都有规定的服色,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原则是地位愈高的人,穿着的种类愈多,可以用的颜色也愈多。

1.《诗经》服饰区分身份地位

《诗经》中描写人物的一大方式是服饰描写。从服装的颜色、材料、样式,我们可以分辨出主人公的身份与其所处社会的阶层或阶级。

至春秋时期,服饰已出现以红、黄、黑、蓝、绿、白为主的各种不同的颜色。其中贵族以正色为贵,尤其崇尚红色。《小雅·采芑》中描述了周宣王卿士、大将方叔为威慑荆蛮而演军振旅的画面。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葱珩。主人公方叔服其命服,朱衣绿佩,气势汹汹。在这个句子中,作者重点描写了方叔所穿的衣着,刻画了一位勇猛自信的贵族大将形象。其中朱芾最是点明方叔为王卿士的重要身份。从《小雅·斯干》中的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与《曹风·候人》中的彼其之子,三百赤芾,我们也可以看出贵族的服饰尤以红色为主。所以,在《诗经》时期,朱红色衣服为贵族身份的象征。

在春秋时期,服饰的制作已出现多种多样的材料。蚕丝皮毛等都为主要的服装材料。在这之中,不同的服装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阶级层面:平民百姓的服饰材料多使用”“,而王公贵族则多穿由蚕丝、皮毛做成的衣服。《豳风·七月》中的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说明了劳动人民使用麻、葛做出为自己穿的衣服,而柔软的蚕丝是用来为贵族公子们做衣服的,平民百姓很少机会能够穿上由名贵的蚕丝所做的衣服;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这句诗写道:劳动人民十一月上山猎貉,猎取狐狸的皮毛,送给王公贵族做皮袄。这里面也显示了像狐裘这样的材料都只是身份显赫的贵族才有资格穿着,普通的平民百姓只能穿着粗劣的葛、麻等材料所做的衣服。

2.《诗经》服饰区分不同的场合

春秋时期,人们在特殊场合对服装有特别的要求,特殊身份的人的衣服更是有特别的规格。

在正式场合中,贵族们会穿与其身份地位相应的服装来显示身份。在《诗经·小雅·采菽》中描写了天子赏赐诸侯的场景,里面记载了又何予之?玄衮及黼。”“玄衮指的是绣有黑色龙纹的礼服,为有黑白相间花纹的礼服。诸侯在接受天子赏赐的这种隆重的场合中特别地穿上了与日常衣服不同的玄衮”“,既表明诸侯对天子的尊重与崇敬,又显示了自身显赫的家世与地位。从这之中我们就能够知道高级官吏与诸侯会在正式场合穿上有别于日常服装的高级礼服。

另外,春秋时期的卿大夫们也有其特定的官服,称为缁衣。《诗经·郑风·缁衣》云: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说明缁衣为特定的朝服,有其特定用途。

二、《诗经》服饰与感情世界

《诗经》时期,最让人神魂颠倒的莫过于一篇篇触人心弦的爱情绝唱。情,往往是无法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完整的,而《诗经》中的恋人们要怎样才能表达出对心上人深深的爱恋与欣赏呢?情人眼里出西施,每对卿卿每销魂。在热恋期间,少男少女们不能具体的描绘出对方身上的美好,所以他们开始从彼此的着装等小细节来表示出对对方的关心与喜爱。这种含蓄又热烈的方式也成为《诗经》爱情诗中表达爱情的一种重要途径。

《郑风·有女同车》通过对女主人公佩饰的描写,表现了男子对他所娶女子的赞美。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颜如舜华”“颜如舜英点出女子拥有着绝美的外貌。佩玉琼琚中以洁白的美玉衬美人,装点出女主人公娇美的容姿与纯洁温柔的气质,并且佩玉将将更是从听觉上表现出女子的举手投足间的优雅,宛如在眼前有一位窈窕的女子穿着华服、带着玉佩从远处娉娉婷婷地走来。玉声和谐,行步中节,行之有度。此外,作为服饰中配饰的玉在古代常常用来表示美德与贤才。从女子佩玉的这一细节中我们可以知道女主人并不是一个虚有其表的人,在美丽的外貌下,更有高尚的品德与素养,是一位德容兼备的女子。

除此之外,《齐风·著》中也通过服饰描写表现恋人之间的绵绵情意。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开篇,女子跟随着迎亲车辆踏进婆家大门,她急切渴望见到屏风后面的夫君。少女的靦覥,使她羞于说出字,但从俟我二字却能品味出她对夫君的情意和对未来日子的憧憬与幸福。到了二三句,女子离夫君越来越近,此时她已可以清楚地看清夫君的样貌。她看到了那个在内堂穿着华贵、气宇轩昂的男子,内心不免颤动,可此刻的她无法大胆直率的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便含蓄地通过对夫君身上着装的描写来隐隐透露出内心的娇羞与欢喜。

反观男子身上的着装:充耳是一种垂挂于两耳的耳塞,属于冠服的装饰品,一般为玉石、香木、宝石所做。文中提到的”“”“表示充耳边悬挂的各色丝线;琼华”“琼莹”“琼英表示玉瑱;”“”“均称赞了美玉的光泽。闪闪发亮的充耳与美玉刻画出男主人公当日的风度翩翩与容光焕发。此外,汉刘熙《释名·释首饰》云:,镇也。悬当耳旁,不欲使人妄听,自镇重也。佩戴充耳也有告诫人们要有所闻,有所不闻,言行举止要谨慎的意思。从这层意义来讲,人们佩带充耳也就有彰显德行之意。由此,从文中男子佩戴充耳的这一细节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文章的男主人公不仅仅只有华丽的外貌,更有高尚的品德,是一名德才兼备,文质彬彬的翩翩公子。面对这样的一位男士,女子又怎能不心动呢?

三、《诗经》服饰间的差异

服饰可以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与人物形象,但是有时候,相同的服饰在不同的地区会出现差异。

《诗经》中的三篇《羔裘》(郑风、唐风、桧风)均是用服饰来表现人物形象的,但在这三篇《羔裘》中,有一篇是不同与其余两篇的。在郑风中的这篇《羔裘》通过羊羔皮制的朝服的质地、装饰赞美了穿朝服的官员的正直的品德与出众的才能。而在桧风中,却通过纯洁而富有光泽的羔裘来反衬出君主的昏庸无能。在唐风中也是如此,羔裘讽刺了那些穿着羔羊皮袄豹袖,抛弃故旧的人,突出了官员的傲慢态度和虚伪的、浅薄的德行。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呢?我认为其最大的可能就是国家间的政治差异。下面,我将从郑风、桧风的政治背景来简要分析一下。

郑人东迁入主中原的骄奢之风使处于风光旖旎,山水秀丽,经济富庶的溱、洧地区的郐国奢华之风大张,并且郐国主昏臣怠,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在郐国的社会黑暗的背景之下,民众心中的不满渐生,对官员与统治者的怨恨便从诗歌上表现出来。而羔裘作为一种珍贵的服饰材料,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而为统治者劳动、制作这些华贵服饰的正是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劳动人民生活困难、衣食无着,而统治者却酒池肉林、奢侈糜烂,引发了大量社会矛盾。但是在古代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社会体制下,劳动人民无法直接对统治者表达不满。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中用贵族所穿着的昂贵的羔裘侧面反衬出君主的昏庸无能与人民内心的不满。

再来看看郑风:郑国与东周王畿接壤,地处中原,文化较发达。郑国商人在社会中占有特殊地位,占社会阶层的比重较大。郑国的商人的祖先,是在西周初年被迁至成周的殷商遗民。在丧失土地、政治权利被剥夺的情况下,经商成为殷商遗民最主要的谋生手段,这一条件使后来的郑国的商业高度发达,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社会稳定,平民百姓对统治者的不满也比在桧风中少很多。综上所述,政治背景是两篇《羔裘》中服饰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出现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此看来,不同地区、相同的服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会有差异。

总之,服饰作为《诗经》中的一种重要元素,为《诗经》中阶级礼教、感情世界、人物形象的重要标识,更是成为周礼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文化会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我们在研究《诗经》中的服饰文化时,要寻找共同,比较差异,在服饰中感受中国古代文化文明与古人的深远智慧。【作者:徐燕娴】

 

《诗经》歌咏衣冠服饰欣赏

西周时期的冕服礼制

冕,指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在古代,戴帽及其款式,同衣服一样,有着严格的礼数限制。《诗经小雅·采芑》就有服其命服之咏,说的是贵族由天子下令,赐以爵位,才准予穿某种衣服,戴某种帽子。《诗经·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匪,通斐,有文彩。充耳,塞耳。琇莹,像玉一样的美石。

《诗经》共305篇,编成于春秋时期。从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里,可以一睹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服饰文化风采。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他整理《诗经》,作为教育学生的课本。今天我们研讨服饰文化,不能不自《诗经》始。

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周时,贵族戴的帽,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往下再垂以长穗。弁,也是一种帽子,常以鹿皮为料,皮与皮相缝,将玉石有规则地缀于缝间,因为罗列的玉石很多,犹如星星。上下文连接起来就是:那些有文彩的人,所戴的帽子,垂着美石之类东西,如玉润泽;或玉圆罗列,多如星星。

《诗经·齐风·著》俟(SI)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俟我於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俟我於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俟,等待。著,庭,堂,分别指宅院的不同部位,大厅内设屏风,屏风和大门之间叫做著;屏风与正房之间的平地叫做庭;正房宽大而明亮,叫做堂。乎而是语气词。充,塞;素,白。连在一起的意思是:有钱人家男帽,左右两边系着丝绳,绳的下端垂着穗子至胸际,丝绳用白、青、黄三色丝编成,至耳边打一个圆结,左右相对正好着两耳。并且在圆结上各穿上一块玉,叫做填(TIAN)。尚,加。琼华、琼莹、琼英,三次变一个字,意思又深一层,都是赞美玉圆润而光泽的意思。把它们合起来,可以这样唱:等我的那个人,在屏风间,在庭院里,在中堂上,他的帽子两边垂着三色丝绳,充耳的圆玉,加以长穗挂在胸前,是那样的流光焕彩。

黻衣绣裳,丝衣其钚

西周时期的多种服装款式

西周时期,服装因材质而多样,已经出现了多种款式。《诗经·秦风·终南》: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君子至止,黻(FU)衣绣裳,佩玉将上,寿考不忘。渥,湿润。丹,一种红色石,可以染红,湿润之后,颜色更艳。黻,当时称黑与青相间的花纹;绣,用彩色丝、绒、棉线在绸、布等上面做成花纹图案、文字。这两句是:秦君到达这里,身着花纹丝织和狐裘,红彤彤的颜色焕发润泽,鲜艳夺目。秦君到达这里,身着多色花纹的上衣和刺绣美观的裤子,玉佩锵锵作响,诚谦地祝老人健康长寿。

《诗经·小雅·采菽》在歌咏天子赏赐时唱道:又何予之,玄衮(GU)及黼(PU玄,黑色。衮,周时贵族所穿的一种衣服,上面绣有盘曲的龙。黼,周时绣有黑白相间的斧形花纹的礼服。意思是,还有什么赏赐?绣龙的礼服和带斧形花纹的礼服。

此外,《诗经·大雅·丝衣》还有丝衣的记载:丝衣其不,载弁俅俅。不,鲜洁。载,即戴。弁,一种圆顶的草帽或布帽。俅俅,形容恭顺。丝衣,又说祭服;弁,又说祭帽。从上、下文看,这是写周王举行养老之礼,作一般礼服解似乎也可。

由此可见,西周时,材质丰富性,已经有裘、革、丝、绸、布为材料的各种服装了。

绿衣黄里,绣花衣领

西周时期服装颜色的多样化

西周的服装不仅因多种材质而具有制式款式,而且还有多种颜色。《诗经·邶风·绿衣》中,写一位丈夫悼念亡妻,通过对亡妻所制衣服,寄托思念之情: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绿衣黄裳,说明西周已有衣在上,裳在下和不同颜色搭配的不同服装。《诗经·郑风·缁衣》有缁衣之宜兮的诗句。缁,黑色;宜,合身。讲的是礼贤好礼的故事。《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你;衿,领。写一位女子思念恋人:你穿着交领和青色上衣,那学子风度,好不让我思念。《郑风·出其东门》有缟衣綦巾缟衣茹滤之唱。缟,白色的绢;綦(JI)巾,浅绿色的裙。滤,麻类植物;茹,通染。滤经过茹可以变成红色。描写一位男子对女子的爱恋之情:无论她穿着白绢上衣,浅绿色裙,还是简单地围着白布染色的佩巾,见到她我都觉得快乐、欢娱。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西周时期已有多种饰物

由于当时经济比较发达,西周时期已有各种服饰。《诗经·曹风候人》是一首讥讽诗,表示同情下级小官,鞭笞贵族官僚。彼其之子,三百赤芾(FU。芾,当时官服上的革制蔽膝,呈长方形,上窄下宽,缝在肚子下膝上,大官红色,小官红黑色。三百赤芾,三百是个约数,形容有红色皮革所制的蔽膝官服多的很。为女子的带饰,女子未出嫁用芾;出嫁则系,并由长辈系结,表示身系于人,为女子的蔽膝。《诗经·卫风·有孤》写一位村妇看到统治者穿着华贵漫步水边,逍遥自在,而自己的丈夫却赤身在田野劳动,感其之子无带。《风·东山》则有亲结其缡,九十其仪的诗句,描写士兵出征三年回到家乡的心情:亲结其缡,九十其仪(母亲为女系带,礼仪多多)在《 风·狼跋》、《魏风·葛履》中,分别描写贵族穿着配衮衣礼服的红鞋(赤泻)和平民穿葛履(草编鞋)的不同情形。一方面华美精细,另一方面质朴粗陋,可以对比地欣赏。至于佩玉等首饰,则在《诗经》里不乏其作,不再赘述。

值得说明的是,《诗经》关于服饰文化的诗句,既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又通过比、兴、赋等不同技巧,艺术地再现了当时衣着的形象,其文化意蕴跃然于外。【来源:文化的天空的博客

 

唐诗中的服饰文化(三篇)

——水寒手涩丝脆断

此句出自王建的乐府诗《当窗织》。这首诗通过对贫家女当窗而织的情景描写,表达出作者对广大贫困妇女的深切同情。

贫苦人家的女了辛辛苦苦地在织造,是却贫家女为富家织,而且父母隔墙不得力,父母虽然只隔着堵墙,却不能助女儿一臂之力。在织造的过程中是水寒手涩丝脆断,续来续去心肠烂。由丁天气寒丝的水冰冷寒冽,双手冻得不灵便了,丝绒也变得脆而易断,续来续去弄得人,心烦意乱。尽管这样,还是烦上添乱,草虫促促机啼。因为蟋蚌的叫声与织布机的机器声极为相似,因而古时称蟋蟀促织。蟋蟀唧唧的叫着,仿佛催促织妇加快速度 ,因而在蟋蟀的催促下两日催成一匹半 。织造的生活是相当辛苦的,天寒了,也许富贵家的贵妇人们围坐在炉火旁享受荣华富贵,闲得发愁;贫家女却用皴裂的双手为他们浸 丝织纫;夜深了,贵妇人们早已躺进套有绸被面的温暖被窝里,贫家女却正在甩冻僵的双手去续那些似乎永远也续不完的断丝头 。贫家女辛辛苦苦织下的布匹,她们却无权 享受一点。在唐代,上缴丝绸布匹和上缴的粮食一样,是官府规定的。所以她们是输官上头有零落,姑未得衣身不著。织出来的衣料除了上缴给官府,余下的一点点零星的料子,已不足以给婆婆做件衣服,更谈不上自己做了。本来贫家女最瞧不起青楼娼,靠出卖自己的灵魂与肉体来换取衣盈箱,然而今日却羡慕她们十指不动衣盈箱

贵妇人坐享其成,穿着贫女做成的绫罗绸缎,而贫家女却终日辛劳。织出的丝绸不计其数,连一件普通的衣服都不能为自己添加,其对比是何等的鲜明。

——妾有罗衣裳

“妾有罗衣裳”此句出自崔国辅的《怨词二首》其一。诗中借罗衣喻人,暗示出女主人公宫廷生活的凄凉与悲哀。

女主人公可能刚刚翻检过衣箱,发现 件敝旧的罗衣裳,于是自己就深切地感叹到“妾有罗衣裳”。“罗衣”是以罗制成的轻衫,是唐代女子普遍穿着的服饰。罗衣,牵惹起女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不禁开始了诗中的感叹:“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在封建社会,如果哪个宫女能够博得君王的晌欢心,就会得到君王所赐的衣物。从这句话,我们可知这件罗衣是君王赐予她的,想来,这件罗衣曾伴随过自己大好的青春年华,穿着它也曾在君王面前儿多歌舞。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年华的流逝,渐渐失去君王的宠爱,而罗衣也不能再穿,被长久地搁置在箱中,直到君王故去。

“妾有罗衣裳”,表面上看是女主人公面对罗衣的感叹,其实,更可叹的不正是女主人公把大好的时光都白白地消逝在无尽的等待与期盼之中了吗?

——莲鬓荆钗世所稀  布裙犹是嫁时衣

“莲鬓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底不归”,这是唐代女子鸦葛儿的一首名为《怀良人》的诗。

读罢这首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位贫妇的画像:她鬓云散乱,头上别着自制的荆条发钗,身上穿着当年出嫁时所穿的布裙,白天在地里辛勤耕种,夜晚,拖着疲惫的身躯却在牵挂与忧虑中无法入眠。妇人每日在辛;勤地劳作着,尽管“胡麻好种”,却“无人种”为什么呢?因为夫君“正是归时底不归”戎边的丈夫应该回家,却还没有回来。

诗中的胡麻便是现在的芝麻。传说,种芝麻时如果夫妇双手同种,则芝麻可以倍收。。想到芝麻结籽的多少,与种时夫妇的合作人有关系,如此就难怪芝麻能入诗了。读了鸦葛儿的诗句,它在我的眼里变得特别起来,已经成了有情之物。芝麻虽小,在爱情上,却可与攻瑰一较短长。

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觉到女主人公对亲人的那份浓浓的思念之情,要不她怎会“布裙犹是嫁时寝”呢?这出嫁时穿的定承载着夫君对她的爱,对她的情。【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