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湖州丝绸:穿越千年的故事

时间:2016-06-16 来源: 湖州晚报

花暖吴蚕始浴时

 

湖州丝绸有着几千年历史。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距今4700年,该遗址出土的绸丝、丝带、丝线能够证明,湖州是丝绸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湖州是名副其实的“丝绸之府”,据史料记载,从三国六朝起,经唐、五代十国、宋元奠定基础,至元明形成,前后达1400年左右,清朝和民国前期为湖州“丝绸之府”的鼎盛时期。三国时,当地民间丝织业成为家庭副业,生产绢、绵等丝织品。东晋太元六年(381年)吴兴太守王献之在任时以白练书写,有“王献之书羊欣白练裙,练即绢也”的记载。到南朝时期,吴兴郡丝、绵、布、帛生产交易进一步发展。

唐朝时,湖州蚕桑丝绸业相当发达,丝织品崭露头角,并作为主要贡品之一,其中吴绫、花绸等更为宫廷和官府所喜爱。北宋太平兴国元年以前,湖州设有专门的丝绸管理机构“织绫务”,所织绫罗、缎等产品上贡朝廷,今天仍有务前河的名称。仁宗年间绫罗印染有深红、浅红、淡红等色彩,类似玛瑙红,时称“湖缬”,驰名全国,为四川蜀锦所仿造。宋室南渡后,浙西湖州一带渐成蚕织中心,纺织品种多,花样巧,出现了不少名特产品,如吴兴的樗蒲绫、花绸,武康的“天鹅脂”丝绵,享誉京都。

元代的湖州,“桑麻如云,郁郁纷纷”,养蚕、缫丝、丝织、印染以及丝绸买卖开始专业性分工,出现了机户、染坊、绢庄、绢市。元代湖州专以丝料纳贡,元代画家唐棣写诗道:“吴蚕缫出丝如银,蓬头垢面怎苦辛;苕溪矮桑丝更好,岁岁输官供织造。 ”

明代,随着蚕桑产区的扩大,湖桑叶厚多汁,成为享誉全国的名桑品种。明初巨贾、湖州人沈万三的海外贸易中,很大一部分是丝绸贸易。到明代中叶,湖州已成为全国性的蚕丝中心产地,在数量和质量上均驰名海内。丝织业发达的苏州、南京和松江等地,所用蚕丝主要仰仗湖丝。福建福州倭绸和漳州纱绢、广东粤绸、粤缎等名优特产,必用湖丝。湖丝及丝绵、丝织品上贡自明初至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岁办5至6万斤。有“蚕丝之贡,湖郡独良”的记载。湖丝还有一部分行销日本、南洋等地。正德以后,远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国家,形成“湖丝遍天下”的局面。

湖州丝织业在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许多知名特产和名产,行销多省且达日本和南洋。有府城湖绉、双林包头绡纱及倪绫、菱湖水绸和纺纱绸,德清新市绵绸、武康鹅脂绵等驰名特产。官办丝织机构湖州织染局常年织造朝廷所派彩缎,有多色苎丝、纱、罗及织金闪色蟒龙、斗牛、麒麟、狮子等高级锦缎,闻名全国。贡品倪绫为双林本庄倪姓所织,明朝廷奏本封面所专用。明代湖州涌现了一批丝绸专业市镇,有菱湖、双林、南浔、琏市(今练市)、新市等,还形成了自成体系的蚕丝技术。

湖州蚕桑丝绸业在清代达到了鼎盛,湖州成为国内四大绸市之一,辑里湖丝自明代擅名于江南,进而闻名于京城、四川、广东等地,甲于天下。江宁(今南京)、苏州、杭州三大织造局所用原料均仰湖丝供给,康雍乾三朝,湖丝与明代一样“衣被天下”,外销南洋、欧美等地区,南浔、双林、菱湖三镇成为国内著名的蚕丝市场。1851年,在伦敦的首届世博会上,荣记辑里湖丝获得金奖,湖州丝绸成为欧洲皇室服装面料。

清末民初,湖州出现了近代中国最大的丝商群体,这个以“四象八牛”为代表的湖商群体,大力兴办现代丝绸企业,并进行了多元化投资,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唐代以后,湖州丝绸一直是历代贡品供应地,朝廷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宋代织绫务、元代生帛局、织染局,明代织染局、清代织染局。据传,明朝时朱国桢等重臣都将自己家乡的“七里丝(即辑里丝)”推荐给皇帝,深受皇室赞赏。清皇室内务府规定,凡皇帝后妃所穿“龙袍”、“凤衣”必须用“辑里丝”织造绸缎,加工裁制。

道光皇帝爱穿湖绉做的衣裤。一次,他的一件湖绉裤子膝盖处钩了一个小洞,因为喜爱,决定补一补再穿,由内务府承办此事。但开了三千两银子的价,道光皇帝嫌贵,内务府回禀说,皇上的湖绉裤子是有花的,剪了几百匹,花头相合的很少,所以花了这么多银子,道光皇帝只好默认了。

清光绪中叶,慈禧太后在北京颐和园中辟桑园,建造养蚕和织绸用的“绮华馆”,下令到湖州选召一批精于蚕织的妇女进宫,教授宫女饲蚕、缫丝、织绸技艺。而在每年三月都仿古制行“皇后亲蚕礼”,由命妇祭祀先蚕西陵氏嫘祖(蚕神),然后,宫女、蚕女随从采桑,在“绮华馆”进行蚕事。清朝有人写了一首《清宫词》: “桑园深锁绿阴酣,油盖安车重祀蚕。召取吴兴村妇至,绮华馆内染云兰。”记载清宫祀蚕采桑等情景。湖州蚕妇在京颇得慈禧优眷,年余给假使归省亲,期满上京续职。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仓促出逃时,尚有一名湖州蚕妇随从到西安。

时间定格在1927年12月的一天。

上海,湖商蔡声白所在的美亚绸厂时装表演队,借座上海先施公司时装厅举行了专场表演,表演还约请了当时的著名演员黎莉莉、陈燕燕等加盟。这或许是中国首次丝绸模特时装表演,新颖的时装展示,吸引了人们的眼光,表演大获成功,这场表演同时拍成了电影。此前,蔡声白邀请电影摄影师陈惟中到美亚任职,专事电影拍摄,专门深入乡间桑林、村户蚕房和市镇的丝绸企业,把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等中国传统的丝业分工顺序逐一精心拍摄下来,又和时装表演的场景合成一部纪录片,名为《中华之丝绸》。以后还组织了多场时装表演,参演者不仅有黎莉莉、陈燕燕、林楚楚、胡笳等演员,还有胡蝶、阮玲玉、周璇等当红大明星以及有“美人鱼”之称的游泳健将杨秀琼。生于1894年的蔡声白是湖州双林人,1907年入湖州府中学堂,和一代文豪茅盾为前后校友。他作为清华学校的幼年生,于1914年赴美留学,在理海大学专攻矿冶工程,1919年9月毕业后回国。在短暂的合伙投资和企业任职后,1921年4月,蔡声白应邀进入有“丝业大王”之称的湖商莫觞清的美亚绸厂任经理,据说莫觞清就是后来茅盾的名著《子夜》中吴荪甫的原型。蔡声白是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深谙西方企业经营管理之道,又懂得巧用新兴时尚的媒体,树立企业的品牌,他通过电影的方式,把丝绸诞生的全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使人印象深刻。

美亚的时装表演成为独树一帜的企业品牌,美亚的声名也随之鹊起。当然,这是蔡声白精心规划的品牌战略,由此还诞生了美亚国货丝绸展览团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轰动全国以及足迹远至南洋的三次电影和时装表演大巡展。

1928年5月,蔡声白亲自率领美亚国货丝绸南洋展览团,开始在越南、马来西亚等地的巡回展览。这一巡回展览,不仅宣传美亚的丝绸产品,还打开了美亚的东南亚市场。展览期间,蔡声白不失时机地放映《中华之丝绸》短片,把江南水乡尤其是“丝绸之府”湖州的风土人情、蚕桑生涯以及影星们的优雅风姿,美亚工厂的现代气息、丝绸时装的富丽轻柔介绍给当地的观众,当时的片子是无声的,放映时配上收音机的音乐,又用扩音话筒解说,使台下的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每到一地都引起轰动,赞美之声不绝于耳。此行,中国丝绸的魅力深入人心,引发了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日绸原本占领东南亚市场,1930年后美亚丝绸60%销往该地区。

美亚形成了一条种桑、养蚕、缫丝、织绸等环节完整构成的产业链,这一切蔡声白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生产时装的原料采用的都是优质的湖丝。生产所需的丝织机都是当时最先进的进口纺织机械,美亚独创的“美亚葛”、“文华葛”、“爱华葛”、“华绒葛”等花织物以及单绉、双绉、乔其纱等素织物都是市场上的畅销产品。

1932年5月至9月美亚丝绸展览团途经广州、香港、汕头、厦门、福州、温州、宁波七大沿海大中城市。所到之处,都刮起了一场美亚丝绸旋风。这样的轰动效应,1934年8月至11月在长江流域各省又得到了重现。这次旅程,由上海乘船溯江西上,经芜湖、九江,经陆路转南昌、汉口、长沙,再折返沿江的沙市,又由水路下宜昌、万县而直抵重庆,所到城市都组织国货丝绸宣传大游行,万人空巷,场面甚为壮观。三次展览都边展边销,收益丰厚。

蔡声白是一个具有现代眼光的湖州丝商,1933年,他将美亚改组为股份公司,旗下有美亚一至十厂以及美艺、美章、美兴、美隆等20余家附设的分支企业,包括绸厂、绢厂、绸庄、绸缎局等。改制后的美亚股票上市,迅速上长升为明星股票。借助电影媒体,通过时装表演,展示由湖丝编织的中国丝绸高贵雍容、富丽典雅的风貌,蔡声白因此被誉为“中国丝绸大王”。

蔡声白是湖州丝绸传奇的一个典型个案,也是湖州丝绸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华之丝绸》已成为创意文化的经典之作。香港溢达集团掌门人就是蔡声白的外孙女杨敏德,溢达是今天世界重要的纯棉衬衫生产商,尽管已不是纯粹生产丝绸,但不求最好,但求更好的品牌意识仍一以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