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散落在丝绸之府的一些碎片

时间:2016-01-15 来源: 凯喜雅国际

【编者按】:浙江素有“丝绸之府”之称,省内杭嘉湖等地自古以盛产蚕丝绸闻名。现在“丝绸之府”虽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在浙江大地上仍然散落着一处处与丝绸相关的故事碎片以及历史遗迹,值得寻访和回味,需要我们和后人去继承和发扬光大。曾任《杭州丝绸志》主编的老丝绸人根据一些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采撷了一组有关杭州“丝绸之府”的历史碎片,并将手稿送至我们手上。经整理、录入、校编,最终形成了长篇记录文章——《散落在丝绸之府的一些碎片》。本公众号将陆续推送,以飨读者

羊坝头

在杭州中山中路中段、开元路东段、清泰街西段,有一处地段叫“羊坝头”,俗称“洋坝头”。相传古代此地濒海,先民为了防御海潮侵袭,在此筑坝抗潮。杭州作为都市兴起之后,许多外国海商在此弃船登峰,可知此处历史上曾是杭州对外贸易港口,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东海线的起点地之一。

隋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钱塘郡,设杭州。此后,杭州城市丝织业随之兴起。丝织品不仅在市内交易兴旺,而且通过大运河输往外地,同时也吸引了国外商人来此贸易。

唐代前期,杭州以“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的优势,呈现“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的盛况,丝绸业已相当发达。阿拉伯和波斯(今伊朗)等国人民非常喜爱杭产丝绸,商人纷纷来此贸易。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解闷十二首》诗中,有“商胡别离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之句。这里提到的“西陵”即今之滨江区西兴镇,全诗正题记外国商人来往于扬州与杭州之间进行贸易的景况。当时杭州输出的商品,主要是各类丝织品和茶叶、瓷器。唐时来杭贸易的阿拉伯人特别多,他们大多信奉伊斯兰教。有位埃及大海商欧斯曼本•阿法尼出资在羊坝头建造了真教寺(清道光十八年)即(828年改名凤凰寺),成为在我国的伊斯兰教的四大寺院之一。宋元之后,来杭州经商的阿拉伯人仍然不少。元初来杭考察的马可•波罗,称羊坝头一带为“阿拉伯世界”。现存的凤凰寺大殿,就是在元代至正元年(公元341年)由外商集资建成,成为杭州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一座元代建筑。


忠清巷(新华路)


位于下城区长庆街道的新华路,南起庆春路中段、北起东健康路东段,原称忠清巷。固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检察使唐凤仪在褚家堂南口树立“忠清牌坊”而得名。这一地段与杭州丝绸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

唐代,由于贯通我国南北的大运河开通,杭州逐渐由江滨小邑发展为大都市,城市的丝绸业也随之兴起,而当时的丝织技艺通于北方地区。晚唐时有褚载其人,从于织制锦袍著称于世的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返回杭州。带来了高超的织锦技艺。对提高杭州丝织技术水平的丝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丝绸业中人感其功德,于北宋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在褚载往处近邻的褚家堂建初奉祀。

关于褚载其人的生平史料不多,只知道他为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进士。乃唐初重臣、著名书法家。钱塘(杭州)人褚遂良的九世裔孙。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杭州丝绸同业中人集资,于东园巷重建机神庙(原地现为东园巷小学)时定《铁戟轩辕》记载:“相传河南褚公(指褚遂良,爵为“河南郡公”)裔孙得机杼之巧于广陵,归以教其里人,后杭州所出为天下冠”。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0年),杭州绸业中人在重修观成堂的碑文中,亦有相似的记载。

从唐代开始,今杭州城东、今新华路、东园巷一带,已是“机杼之声,比户相同”的丝织业泉居街坊。此后这一带一直是杭州丝绸业的地区。是丝绸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

文:程长松




上一篇:上海8大旗袍名店

下一篇:丝绸类别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