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缂丝是一种诗意的比喻

时间:2016-01-13 来源: 复兴手工艺


缂丝起源大约在公元7世纪,源于古埃及和西亚地区的“缂毛”工艺,自汉至隋唐传至中原内地,逐渐发展为丝织品“缂丝”。《中国全史》记载:“宋代是缂丝的盛期,其中以定州生产的最为有名。”南宋时缂丝生产重心移至长江三角洲,在苏州、松江等地迅速发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名家辈出。
缂丝的第一个字念作“kè”,便于记忆可假借记作“刻丝”。但字各有所当,对于丝织工艺当谓“缂”,对于金木工艺则称“刻”。缂丝的英文释义为:SilkTapestry with Cut Designs ,还有一种直观而形象的译法,就叫作“ Cut Silk”。


然而,缂丝是一种丝织工艺,不是材质,更不需要用刀。缂丝的难以理解在于“缂”字,而不懂“缂”其实是未曾理解“织”。《尔雅》里说:“治丝曰织。”织的繁体字“織”,由“糸”与“戠”联合起来表示制造带有图案的布。而“缂”呢,就是织法的一种,中国古代字书《玉篇》中释为“织纬也”,缂丝织制时以小梭根据纹样变换纬向的彩色丝线,成品只露纬丝不露经丝。宋代庄绰《鸡肋篇》写道:“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就是说拿着缂丝成品对着光看,可以观察到许多缂织过程中留在纹样色彩边缘的空隙,有如用刀在丝面上刻出图案,也因这一比喻,才称为“刻丝”,但正确的表达还应写作“缂丝”。


既说缂丝必然用丝——真丝,区别在于经纬蚕丝的质地,通常以较细的生蚕丝为经线(纵向),这也是缂丝成品显出挺括质感的原因之一,而以柔软的彩色熟蚕丝为纬线(横向),表现丰富的图案色彩。缂丝织造时,需要借助古老的平纹木机、不同规格的梭子、拨子等竹木工具。


“通经断纬”是缂丝区别于其他织造技法的最大特点。即是说,纵向的经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横向的纬丝仅根据图案花纹跟经丝交织,不贯通全幅。通俗的说法就是根据图样变一色就要换一色梭,缂丝也可说是通过这种“回纬”技法来织造。也正因通经断纬的织造方式,决定了缂丝的另一特点——修去反面多余线头的成品,花纹色彩正反两面完全一样。


缂丝与刺绣的区别在于刺绣必须有现成底料,其成品图案与底色是叠加关系,而缂丝的图案与底色则是嵌入交织的,完全在一个平面上。


织锦和缂丝虽是同流同源的手工织造丝绸提花织物,而织锦一般纬锦采用“通经通纬”的织法——纬丝贯穿全幅,正面图样清晰,背面是一根根通梭浮纬, 图案杂乱、织物厚重,且毛头不可剪断。织锦纬向的梭子数量是有限制的,也因此表现图案色彩的丰富性不及缂丝。


缂丝易学难精,尤其摹缂书画作品,要求缂织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技艺功底,还要有极高的艺术悟性。绘画中一笔即可表现的色彩变化,在缂丝中就要分解成无数色块甚至是像素点,一点点地织就,而对线条等细节缂织需要足够经验,否则缂织时多挑一丝都可能破坏画面美感。


缂丝作为手工织造工艺,直到现在都没有办法通过机械加工,其色彩的丰富和细腻度,是机器无法取代的。然而即便一个熟练工人,一般一天也只能织出一两寸素地缂丝,遇到图案繁复、花色细腻的画稿,可能一天仅能织几厘米。一件缂丝成品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古人就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之说,此中寒暑交替的枯燥与寂寞唯有手艺人凭一颗守艺心,在如梭岁月中静静度过。


时间的梭子未曾停歇,将你我织入人类史实的每一段图案。缂丝织绣,无论你了解或者从未听闻,都已然成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映衬出她昔日的光华与现实的黯淡。而我们大概是亲历者中特别的一些,守着这门手艺的低调华美,守着她不可被机器取代的独特气质,期待再次讲起其中的故事,期待让这近乎被遗忘的手艺再度回归日常。
在智能时代享用手工制品,让人感知惜物胜于奢侈,慢工饱含温情。那些被时代所淡忘的,会由时间来指引,指向手艺保有的文明记忆,引至人与人弥足珍贵的真心诚意。如梭坊,织日常,诉只言片语,待知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