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广元:曾逢吉清代有名的“蚕桑县令”

时间:2015-11-03 来源: 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

蚕桑亭里的《蚕桑十二事图》石碑。 刘铁民 摄


  广元昭化古城考棚大门外,有两棵古树,一棵是柏树,另一棵则是桑树,树龄看上去至少上百年。桑树为何人所栽呢?走进考棚正堂,右侧墙上悬挂有历任昭化县令情况。

  在历任昭化县令之中,有纤夫县令、爱民县令、草鞋县令,还有蚕桑县令。对曾逢吉的个人资料,我先后在广元图书馆和广元档案馆查阅了《民国昭化县志》和《民国广元县志》,记载都不多,只有“曾逢吉,号小楼,湖北京山人”几字。再从有关资料中获知,京山是湖北省的一个县,现属荆门市管辖。

  昭化任职五年 蚕桑兴旺发达

  曾逢吉到昭化任职后,看到昭化百姓的生活状况,心急如焚,常常夜不能睡。他多次去白家(今青川县内)、下寺(今剑阁县内)、范家(今利州宝轮镇内)、白水(今青川沙洲镇)走访农家了解情况,调查本地土壤结构,分析常年气候特点,多方征求意见,思来想去,最后提出利用广阔田野栽桑养蚕的思路,百姓十分支持和拥护。

  蚕桑产业是一项短平快项目,虽然劳动密度较大,但见效快,头年栽桑树,二年即可开始养蚕,只要三四个月时间就可获得收入。养蚕技术也相对简单易学。曾逢吉在昭化任职五年,蚕桑很快发展起来,从而使百姓生活发生了变化。

  当时的昭化和广元,同属于保宁府(今阆中)管辖。据1986年出版的《广元县志》记载,嘉庆二十二年(1817),曾逢吉改任广元知县。原知府徐秋山曾谓“牧民之道,种树莫若种桑”。适逢保宁府有文,令州、县在驿道两旁按数栽植官桑、官柳、行路柏并核实上报。曾逢吉请言,“广元土非膏壤,原无官庄柏、柳,驿道栽柏、柳又易被行人摧折,请知府允准改栽桑树,既护路庇荫,且有利于增益民间衣食收入。”

  保宁府赞同所请后,遂对全境驿道进行丈量,计算出县内总驿程、地户(家)、植桑数等基本数据。规定书院植官桑的收入作为教师膏火费用。

  除此之外,地户在驿道旁所植桑树,一律按谁植、谁管、谁受益的办法,核实后造册备案,按植桑株数分别给予奖赏。继后凡“荒隙瘠壤,河岸一律植桑”。

  数年之后,荒山、驿道,桑皆成林,被当时誉为“胜过河阳桃花”。

  亲绘《蚕桑十二事图》 以便借鉴留传后世

  曾逢吉上任广元县令第二年(1818),全县植桑二十三万一千六百三十九株,并造册上报,缺一补二,同时发出告示,规定偿格,“亲写匾额,旌表勤劳”。养蚕季节,时常亲临乡里指导农户栽种桑树,讲授养蚕技术。

  他根据个人实践,不断总结提炼,编著了《栽桑琐言序》《树桑三利》《树桑五法》《种树书》《书院官桑记》等书,按书中知识,老百姓在桑树根部埋置龟甲,以防治桑珠虫害,效果很好,不久在全县范围内推广。

  清道光七年(1827),曾逢吉以政绩优等升任松潘同知。在离任之前,他还实核桑树株数,移交给继任知县。为了避免后来的县令荒废这项对农民有利的事业,曾逢吉费尽心机,将选椹、种桑、树桑、条桑、窝种、体蚕、馁蚕、起眠、上簇、分茧、酶种、缫丝等十二事,亲自动手绘制为“蚕桑十二事图”刻碑立于先蚕祠,以便借鉴留传后世,自己才离开广元赴任到松潘州官。

  《蚕桑十二事图》是我国十分珍贵的史料实物和古代科普创作艺术瑰宝。碑高一点三米,全长五点八米。首图绘着嫘祖依马小憩,一只蚕虫在一株桑枝上悬丝坠向嫘祖头顶的画面,此图取材于嫘祖与白马的传说。蚕桑十二事图碑中《选桑椹》《种桑》《树桑》《条桑》四图,描述了我国清代培植桑树的情景。这些办法仍在今天的植桑活动中采用。

  两百多年过去了 广元百姓还铭记他

  曾逢吉在昭化和广元任职期间为百姓做过很多好事。在昭化县,他重视教育,修建学堂,设立义学十七所,培训教师,动员家长支持适龄孩子入学读书,几次筹集款项培修龙门书院;为发展蚕桑生产,他时常亲临乡里(村)发动百姓栽种桑树,亲自到户讲授农桑课;他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组织督促百姓修筑堰塘和水渠,个人还带头捐出薪俸修筑嘉昭化陵江河堤百余丈;创设夫局,减轻农民徭役,深得百姓颂扬。

  在任广元知县期内,组织修筑城北嘉陵江岸玉带堤,栽植桑树,培修书院,皆为百姓颂扬,还修治县城到南山脚下接官亭道路。

   古松潘州府位于四川省北部边缘,是藏羌居住之地。曾逢吉因为在广元和昭化业绩显著,才被提任到松潘任州官。他离开昭化和广元后,这里的后几任知县,继续载桑养蚕,昭广两县蚕茧皆获丰收。

  曾逢吉在广元任县令十年时间,经官民苦心经营,全县蚕桑业发展形势喜人。

  两百多年过去了,在昭化和广元老百姓的心里永远铭记着曾逢吉这位蚕桑县令的名字。杨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