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蜀锦曾是古代奢侈品 仅皇室贵族能使用

时间:2015-10-20 来源: 华西都市报

汉代织机出土场景。

  今年9月,由国家文物局与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全国26家文博考古单位参展的特展“丝路之绸:起源、传播与交流”在杭州开幕。10月11日,本次展览中最重量级的展品——成都老官山出土的汉代提花机模型“空降”杭州。自2012年出土以来,这些2000多年前的木头,经过了两年多的复原,首次向公众亮相。

   有“锦官城”美誉的成都,之前鲜有织品和纺织机器出土。西晋时期,左思在引得“洛阳纸贵”的《蜀都赋》中描述东汉成都“百室离房,机杼相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这一场景,终于有了实物佐证。这批来自汉代的提花机模型,是世界考古发现中至今唯一的提花机模型。2000多年前,华夏子民如何创作复杂纹样的丝织品?谜团或将就此解开。

    解开 一个谜团

  锦是诸葛锦织机并非诸葛亮发明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诗仙李白提到的古蜀国第一位蜀王蚕丛帝(约当距今4000—4500年宝墩文化时期),相传就是位养蚕专家。古人是何时开始用蚕丝织锦的呢?至今为止,苗族把五彩锦称为“武侯锦”,而侗族妇女织的侗锦又称“诸葛锦”,甚至有人以为,神机妙算、善于发明的诸葛亮,就是织机的发明人。

  纺织,早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就有了中国人开始纺织的证据。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最完整的织机构件,是在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遗址中,不过当时还要靠人工穿线,不能由机器“自动编花”。

  再往后,织机都存在图像上,现代的人只能推测出原理,究竟是谁发明的,没有文献记载。即使有“锦官城”美誉的成都,现在织造正宗蜀锦的机器“小花楼”,源自宋代,那时的机器具体长啥样,无可考证。

  然而,考古却给大家送了个大惊喜:东汉的蜀人织机实物,比宋代还早了1000年。2012年在成都老官山汉墓发掘的这4个织机,一大三小,大的高50厘米、长70厘米,每一个榫卯结构都清晰可见。看来,早在诸葛亮出生的200多年前,可以“自动编花”的机器就已经在纺织作坊大规模使用了。诸葛亮没发明织机,对蜀锦亦有贡献:改善了制锦工艺,并在南征时把织锦的方法传授给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


   找到一个证据

  锦易留,机难寻,古代高超技艺有了实据

  “我们从事中国古代机械史研究的学者,最苦恼的是见不到‘真佛’,因为古代机械全部或者大部分部件都是木制的,极易腐朽。”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说,之前的研究方法或是查阅文献,或者分析古代纺织品,而这4台织机模型是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实物资料。

  成都的蜀锦织绣博物馆里,收藏的最早的实物织机是清代的丁桥织机,再往前的实物,便无法再寻。木制的织机,因其材质“环保易降解”,保留下来实属不易。而老官山出土的织机模型能够保存,是因为成都独特的地层:地下水丰富,在“饱水”的情况下,织机的澡一泡就是2000多年。

  然而想“脱水”,却是难上加难。这些织机模型,又在水里泡了两年多。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肖嶙说,2012年夏天织机出土时,为了减少织机模型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工作人员是连夜用尼龙线整体加固,并泡沫纸包裹好,送回了文保中心。在那里,考古人员仅清洗了一下污泥,就把织机浸泡在了乙二醛为主要成分的药水中。尚未展出的两部织机模型,至今还在药水中浸泡着,时间已经超过3年。

  “我说糟朽,大家不一定听得懂,就说‘豆腐渣’吧!”肖嶙说。织机在水里泡了2000多年,已经空掉的细胞,全靠水来支撑形状。新鲜木材在晾晒时尚且要开裂,织机的木头若是直接晒干,就会一碰就散。

  在织机浸泡时,研究人员也没有闲着,他们早就制作了“复制品”并且研究其原理。最终的“复制品”,也就是此次在杭州展出的原大织机,是一种此前研究人员没有估计到的,具有动力原理的织机,是中国现可考织机的最早版本。

  还原一段历史

  “寸锦寸金”,蜀锦曾是古代奢侈品

  “大家对锦不熟,是因为它从来都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消费的产品。”纱、罗、绫、绢、缎……在11种丝织品中,最高级的奢侈品就是锦。用只有头发1/10粗细的蚕丝编织出纹样,古时也只有皇室贵族、达官贵人才能使用了,因此一向有“寸锦寸金”的说法。

  可别以为只是简单的纵横交错,就能编出锦了。漂亮的锦缎,和“双面绣”一样,正反都是花纹,只是正反的颜色刚好对调。如此精细的手工艺品,也是件耗时耗力的事情,此次复原的原大织机,只是织出较为普通的花纹,两位工作人员齐心协力,一天也只能织出一寸左右。而蜀锦织造技艺的全国唯一传承单位“蜀江锦院”,熟练技师一天也只能织出10厘米左右的蜀锦。

  即使如此费时费力,最初的蜀锦,依旧是最直接的用途:制作衣裳,相当于现在的“高定”。在唐天宝年间,9匹丝绸就能够买一匹马;现在,蚕丝每公斤在700元左右,原料就如此“值钱”,织出的锦价格自然是成倍增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顾问黄修忠,从事蜀锦行业已经60多年,他说,解放前,蜀锦还在做被面、衣物等产品,但是后来,蜀锦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了高档的工艺品,蜀锦也开始产品转型,制作最多的还是挂屏、香包、坐垫等产品,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寻常百姓家”。

 “这4台织机模型是目前发现的全球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科技史的空白。”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说,提花技术是纺织史上的里程碑,它的核心技术就是编制提花程序,把它贮存在织机的综片或是与综眼相连接的综线上,来重复控制提花的动作,可以说是电报、计算机等近现代科技的先声。

    同步播报

  老官山不止织机“扁鹊竹简”也在攻关研究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其实不只是4个织机模型,墓内还发现了高约14厘米的漆人像,五官、肢体刻画准确,人像身体上用白色或红色描绘的经络线条和穴点清晰可见,不同部位还阴刻了“心、肺、肾、盆”等线刻小字。考古工作人员说,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

  而在3号墓地,还出土了920余支医学竹简,由于年代久远,竹简上的文字通过肉眼难以识别,考古人员通过红外扫描,破解了其中部分内容。医简中可考的《敝昔医论》、《经脉书》、《脉数》、《五色脉诊》等都属于扁鹊的经典言论。

  其中,医简上的“敝昔”与“扁鹊”同音通假,很可能就是指脉诊法的创始人扁鹊,考古专家推测,出土的部分医简可能属于失传的扁鹊学派医书。

  成都博物院院长王毅透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组织了北京、四川等多地的专家,在对医简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预计明年将会有阶段性成果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