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堆绣:奇葩独秀塔尔寺

时间:2015-08-24 来源: 都市丝绸·苏州通讯

  大自然之美,乃天然形成,人们常说那是鬼斧神工所致。社会生活中的美,多是人们创造的结果,常有巧夺天工之妙。青海高原塔尔寺的堆绣,就是历代艺僧和民间艺人们巧夺天工的艺术杰作。

    驰名中外、僧俗同欢的塔尔寺四大法会中,每年两度的“晒大佛”活动,被展晒在寺北莲花山坡的巨大佛像,就是堆绣艺术的无价精品。

    堆绣比起著名的四大刺绣,可谓独具特色。堆绣是唐卡的一种,又叫剪贴、补花,其实就是用布做的画,是我国古代流传的一种传统民间工艺。据《中国美术史》记载,堆绣最初是由刺绣艺术发展而来的,它起源于唐朝,前身是丝绫堆绣,到了清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说乾隆的母亲就曾亲自带领宫女们用这种工艺做出了很多花鸟、人物作品。这种工艺传入藏区后,被用于唐卡的制作,发展成一种新的唐卡门类。尤其在青海、甘肃、西藏、四川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堆绣制作精细,图案别致,形象生动,繁复奇绝,是塔尔寺独特的传统艺术,是僧侣艺术之佳作。其工序有图案设计、剪裁、堆贴、绣制、个别图案部分上色等。堆绣大都以佛经故事为题材,以人物为主。作为塔尔寺三绝之一的堆绣,和壁画、酥油花不同,一般不表现大场面。它着重于人物形态神态的塑造,讲究各色绸缎的选用配置。其粗犷中显细腻,点滴中见绝妙,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堆绣就创作题材说,以绣佛像为主,为了表现佛祖的活动,也兼及其他人物、花卉、树木、鸟兽等等。堆绣的内容就是与佛相关的东西:单幅多为各种佛、菩萨、护法神、密宗金刚、八瑞相、宝马、白象、喷焰摩尼等图案,联幅画面多为佛教故事和神话故事。其次就是山山水水、花鸟人物等。”

    就其艺术创作手法论,堆绣以各色绸缎和羊毛、棉花为主材料,绸缎按艺术构思剪成所需要的各种形状,铺贴在锦布幔帐上,凑砌成形,在绸缎布块中间充填上羊毛或者棉花,再把它们精心地绣在幔帐上即成。经过这些工艺制作出来的绣品,不仅造型生动逼真,而且有极强的立体感。人们站在这种绣品面前,观赏着画面上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各色景致、人物,宛若置身其中,佛陀呼之欲出,可与其衷心倾诉,楼阁亭台触之可感,花木摇曳,伸手可抚,的确精妙绝,美不胜收,给僧众游客以独特的审美享受。

    以画幅论,堆绣有大、中、小之分。大幅以珍藏在塔尔寺内的大佛像为代表。它们是佛祖迦牟尼像、狮子吼佛像、弥佛像和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像。每幅佛像长30多米,宽20余米,约900平方米。每年两次的“晒大佛”活动,即瞻佛仪式,一次是在农历四月十五日上午举行:是日,在干旱的青海高原上,风和日丽,晴空万里,僧人们把一幅大佛像徐徐展布在莲花山平缓山坡上,从山顶一直挂到山腰。这种活动,既是弘扬佛法,为信徒提供瞻仰佛祖法像的机会,也能起到保护堆绣大像的作用,让绣品受到风拂日照,可以防止虫蛀霉变。另一次则在六月初七上午举行。两次“晒大佛”的佛事活动,吸引着中外远近数万僧众、游客前来观瞻,以饱眼福。届时,万头攒动于莲花山下,频向大佛顶礼膜拜。佛像前众身披袈裟的喇嘛憎人,齐声诵经祈祷,各种法乐演奏出风格特异、悠扬动听的佛事乐章,场面之宏大,氛围之庄重,堆绣佛像艺术之精湛,都人叹为观止,叫绝不断。

    中幅以悬挂在塔尔寺大经堂内的堆绣“十八罗汉佛”为珍品。绣品上的各位尊者不仅衣褶纹理毕现,而且连面部和裸露出来的四肢、胸背肌肉也被绣制得腠理分明,刚柔得体,惟妙惟肖,生动壮观。它们同全国不少寺庙供奉的或泥塑或木雕的罗汉佛相比,确有其独领风骚的艺术特质,从而大大地丰富了游客们的审美视野,在众多的佛像艺术制品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一角。

    堆绣艺术繁盛于佛教圣地塔尔寺,是塔尔寺的传统艺术,也是青海高原所独有的一种地方民族手工艺品。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莲花山坳中。2008年湟中堆绣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源:中国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