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专栏评论

侯凡春:电商真的能拯救中国丝绸?

时间:2017-06-02 来源: 侯凡春

  

  今年以来,关于电商拯救丝绸方面文章陆陆续续在网上开始读到。今年四月,阿里巴巴还破天荒地参加了苏州丝绸博览会,笔者的记忆中,此举好像是他们的第一次。

   

  电商真的能够拯救中国丝绸?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商品交易的基础讲起。

   

  其他商品交易一样,丝绸分大宗商品小宗商品交易前者主要交易原料性质蚕茧、丝绵、生丝和绸缎;后者主要交易成品性质的蚕丝被、服装、丝绸制成品等。

   

  由于大宗商品交易的批量大,加上丝绸的价值高,以及生丝个性化需求强等原因,显然丝绸原料环节商品不大可能由电商来实现其交易。也解释了B2B为什么很难在行业推行的原因。其实,不但丝绸如此,其他商品也如此因为线下撮合,线上成交,不是真正的互联网交易行为。

   

  丝绸小宗商品呢?

   

  笔者已经注意到,丝绸小宗商品在网上开店的较多,是否意味着小宗商品的交易问题就已经解决?虽然笔者并未对这一问题做过调研,按理不可妄加推断,此时笔者还是要固执地推断一次:肯定不会很好。

   

  笔者给出上述推断的原因在于:第一交易模式存在缺陷;第二丝绸质量认定权威难以建立。

   

  目前蚕丝被服装和丝绸制成品网上销售基本以公司对个人模式为主,B2CB2C模式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其不是一个对等的交易模式,C个人不能B公司进行对等自由议价,以至于竞价只能在B产生(B方是卖方)。如果一种商品交易的竞价只在方产生,意味着降价是他们唯一的竞争手段,也解释了B2C为什么是价格越卖低的交易模式。如果一种交易模式使得商品价格越卖越低,商品生产者自然就只关心价格一种要素,所以降低成本成为他们唯一致胜的法宝。这是电商商品为什么大量出现假、冒、伪、劣的真正原因。

   

  丝绸商品是质量认定权威最难建立的品种之一,这源于几方面原因:第一丝绸商品的标准化程度低;第二丝绸商品的标准制定有问题;第三丝绸商品的检验制度有问题。

   

  上述第一个问题无需解释。关于第二个问题笔者可以多讲几句。丝绸无论是原料型的还是成品型的,商品标准制定基本是以利益相关者制定为主,就直接导致标准制定不符合市场需求。

   

  关于生丝标准。虽然标通过几次调整逐渐提高了标准离市场需求还是有不少差距。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曾有专家呼吁,行业一定要重视生丝国标的制定。甚至当时有专家建议可以考虑引进国际公认的乌斯特标准。遗憾的是,我们的标准还是更多地考虑了自己的利益,严格讲来是缫丝厂的利益。即使在自动缫设备现代化的条件下,我们的生丝质量还是处于下降水平。

   

  蚕丝被标准出台就有专家提出反对。蚕丝被标准最大的问题是质量指标过于宽泛,它是品牌蚕丝被遭受影响最重要的原因。据悉,新的蚕丝被国标已经启用,不知这一标准如何?

   

  标准的重要性在于其是质量检验遵循准绳如果标准宽泛,不科学一定会远市场需求。中国还不仅仅是丝绸,甚至大部分商品标准制定都有问题。比如牛奶石油等。

   

  以上也许回答了中国为什么难以产生国际品牌商品的原因。前几天FT到一篇关于伟大公司作用的文章,作者非常叹息中国没有伟大公司出现。中国为什么没有伟大公司,笔者认为是它的制度和环境决定。中国的上市制度、财政税收制度、以及商品标准制定制度等等都不支持伟大公司形成。这是我们每一个国人应该认真反思的问题。

   

  关于检验制度,由于时间关系笔者仅谈谈生丝。生丝国家检验既有商检,也有公检。目前商检国内的检验机构至少不下20——30生丝检验困难它的几项关键指标人为检验,是用人的肉眼去检验。不同人检验就可能产生检验偏差。虽然每年国家都要组织检验人员校对目光,这些也难以保证检验的准确性。国标检验尚已如此,更何况工厂检验了。凡是商品标准化程度低的,检验代表性就越难保证。

   

  以上啰嗦了很多,通过这些啰嗦倒还得出了结论:丝绸商品并不适合网上销售。因为网上销售与线下销售完全不同。

   

  市场条件商品条件服务能力商品交易的基础条件,丝绸的这些条件远未达到网上交易的要求。商品交易有一个原则即是确定性原则,支持这一原则形成的前提基础条件以外,还需要人的努力。

   

  不要好高骛远,做好基础工作是行业当前最应该去做的事。一步一个脚印也许是中国丝绸人应该首选的选项。

   

  努力吧,中国丝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