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专栏评论

侯凡春:中国丝绸——处在变与不变的十字路口

时间:2017-05-19 来源: 凡春视点

    在纺织纤维大家族中,丝绸竞争力逐年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从丝绸纤维占总纤维占比便可见一斑。自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丝绸纤维占总纤维比例还基本维持在0.22%,但2000年以后,这一比例已逐渐减少到现在的0.18%。遗憾的是,当前这一趋势并未得到扭转,下降还在继续,这从其它纤维在成本降低方面不断取得的进展,而丝绸仍然如如不动便可知一二。

 

    如果从传统产业链(蚕茧——缫丝——织绸——服装)进行衡量,丝绸需求下降幅度甚至到了危险的境地。

 

    当西部取代东部成为桑蚕的主产地之后,单位出丝率的降低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即便蚕茧总量不变,产丝总量下降却是必然的。

 

    还有,随着二十一世纪蚕丝被的兴起,与桑蚕丝争夺蚕茧原料的大战就已经拉开序幕。据悉,目前蚕丝被所消耗的蚕茧总量已占据到总茧量的30%,随着蚕丝被需求的进一步增加,这一趋势继续加大是必然的。

 

    也许有人会讲,蚕丝被基本消耗的是不能缫丝的蚕茧,所以对缫丝的影响不会太大。即便如此,它仍从两方面影响到蚕茧的需求结构:一是,蚕丝被需求还有扩大的潜力,因为影响蚕丝被需求价格因素反倒成为其次,而如何建立权威的质量认定关才是关键;二是,丝绵与桑蚕丝生产基本都由缫丝厂来完成,也就是,只要蚕丝被比价效益好,蚕丝被的产量自然放大也是必然的。

 

    如果说蚕丝被因素的影响尚属于丝绸内部的产品结构调整的话,那以下因素的出现就可能对丝绸产生致命的冲击。

 

    最近一直热炒饲料桑和食品桑,它的出现就将会威胁到桑蚕丝的原料基础。

 

    一说饲料桑。说是桑叶的蛋白含量高,是大豆的天然替代品。加之桑树栽植不受土地因素制约,不与粮食争地,完全可以种植在山边、地边。另,除木本桑以外,还有早本桑,且可当年播种当年收割。草本桑更适合机械化收割,一年可采收4——5次。

 

    二说食品桑。桑叶是植物之王,有人参热补,桑叶清补之美誉。桑叶富含粗蛋白脂肪、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被称为神仙叶。目前开发出的菜品包含:桑芽丸子、凉拌桑叶、桑叶卷、桑叶豆浆、桑叶面条、桑叶饺子、桑叶酥饼等食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无论是饲料桑还是食品桑,它们都颠覆了蚕茧的传统用途。如是这样,制约蚕茧用途的唯有比价效益。一旦传统用途的比价效益低于新兴用途,在同等有限的蚕茧资源下,传统丝绸将受到致命打击。鲜茧丝颠覆干茧丝,饲料桑、食品桑颠覆养蚕桑,一个被一个颠覆,难道它会成为趋势?它非常值得中国丝绸人去研究。不知道如果有一天,当这些新兴产业成为主流之后,丝绸还叫丝绸吗?

 

    中国丝绸真的到了变与不变的十字路口。如果变,未来还有一线希望;如果不变,步欧洲、日本等国后尘将不可避免。

 

    祸不单行,促使丝绸发生变革的因素还来自于纺织大家庭中的其它成员的变化。如:棉纺和化纤。它们在原料环节的科技运用远在丝绸之上。比如:棉花种植在大量使用转基因技术后,其质量和单产得以大幅度提高。受其影响,其它纺织兄弟在成本降低方面已远远把丝绸抛在了后面,这也是近几年丝绸比较效益出现严重扭曲的真实原因。

 

    怎么办?其实传统丝绸也在行动。

 

    近来在媒体上不断地读到相应的报道:一说浙江海宁成功运用代食品养蚕;二说蚕茧往东南亚转移开始提速;三是各地都开始注重集约化养蚕。

 

    希望以上努力能够真正见到实效,否则中国丝绸只有告别大工业时代而步入奢侈品时代。相信每一位中国丝绸人都不愿意看到那一天。

 

    努力吧,中国丝绸!

 

    来源:凡春视点 作者:侯凡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