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专栏评论

重拾“工匠精神”补“钙”苏州制造

时间:2016-03-23 来源: 苏州技师学院院长甘志雄

主持人刘晓平:全国两会已经落幕。但谈起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工匠精神”,无论政府官员还是企业界代表,依旧言犹未尽,兴致盎然。

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明确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何谓“工匠精神”?其内涵应当不仅包括生产、设计者在技艺和流程上精益求精的精神,还体现为一种踏实专注的气质。

而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劲背后,则是一颗对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

为何此时重提“工匠精神”?对此,我们有必要与国家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这一大逻辑密切关联。当下的经济增长,正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面临着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型升级的深刻变革,在这样的经济大背景下,把“工匠精神”隆重请回时代舞台,意义非凡。

中国经济要爬坡过坎,挑战不少;苏州制造想转型升级,更需补“钙”。而这“工匠精神”,就是制造业攻坚克难亟须的精神之“钙”。传统产业大而不强,必须改造提升,正需要注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实现由“重量”到“重质”的突围;消费者越来越追求品质,“海淘”从奢侈品,扩散至马桶盖、电饭煲甚至感冒药等生活用品,需求侧的升级,倒逼着供给侧的改革,亮出更多的“匠心”与良品。

在素以“苏工”“苏作”闻名于世的苏州,“工匠精神”或曾有过一时低落,但从未亡失,始终蕴藏在城市的肌理深处。如何进一步挖掘、重振这份宝贵的“工匠精神”,对接起让人憧憬的“苏州制造2025”和“十三五”蓝图?本期圆桌特邀远在加拿大的华人创业者,以世界眼光远程把脉,同时邀请本土专家、学者,近距离观察探讨,一同来重拾“工匠精神”,补“钙”苏州制造。

 

制造业呼唤现代“工匠精神”的回归

 

下一步能支撑中国前行的是什么呢?我认为还是实业和制造业。没有制造业,没有过硬质量的好产品,没有个性创新的真产品,大数据带来的将是假数据,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将是失望。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在互联网的狂潮下,人们的交流及商业的模式都处在不停变化中。

当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逐渐崛起成为制造业大国。当欧美制造业日渐衰落的时候,中国制造在一路高歌中向前推进,曾几何时我们会想到,中国制造也会面临今天的困境与挑战?这是一个大的故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及早期的参与者,笔者跟随上世纪80年代的出国浪潮留学海外,结合这些年在北美制造业的经验及所见,很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工匠精神”的点滴认识,一起助力于国内制造业的发展与进步。

 

前几天,“现代电子邮件之父”雷·汤姆林森辞世。这位了不起的程序员,于1971书写并传送了世界上第一封现代电子邮件,由此为后来的互联网写下了新的篇章。历史上的美国之所以了不起,在于它有很多的发明。从爱迪生的电灯,到福特的汽车。不过,昔日的美国汽车城底特律,如今已不见亨利福特车满街跑的盛世。美国汽车是如何输给日本及德国汽车的呢?普遍的观点是,日本车毛病少,德国车结构精良,等等。但细研之下,这些产品的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美国人虽然有让人敬仰的创新发明意识,但在细节方面却输给了刻板的日本及德国的集体“工匠精神”。

 

那么,中华“工匠精神”,能帮助我们在现代社会创新创业吗?

 

加拿大新时代电视台每年采访一百多个移民,介绍华人在加拿大的生话及创业故事,还评选出各类奖项,包括个人创业、家庭创业、公司创业等。今年公司创业类的获奖者是一位来自中国四川的创业者。他自称为“木匠”,是曾经的核电机械设计工程师。他创办的公司,从专业的一款意大利数控加工系统上的真空吸附块做起,在做精做细创新之后,企业产品逐渐发展成品牌系列。经过10多年的默默专注,其真空吸附产品在加拿大、美国等世界各地广受欢迎赞誉,逐渐从设计和质量上超过德、意产品。专业评委给出的评语是:华人自己创造产品,进入与主流社会竞争并获得成功,从一棵小树长成大树!这位获奖者深有感触地说,互联网时代,更应推崇“工匠精神”,产品做细、做精,在此基础上创新,同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才会更好地赢得市场。

 

悠久的中华文明曾经孕育了古代“四大发明”,我们以此为豪,因为它们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以此为代表的中国发明与制造还有很多,它们无处不在,而且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就是我们的工匠鼻祖鲁班。你知道锯子是怎样发明的吗?相传有一次鲁班进深山砍树木时,一不小心,脚下一滑,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渗出血来。他摘下叶片轻轻一摸,原来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齿,他用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鲁班就从这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于是,他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锋利的锯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回到现实中来,云开雾散之后,下一步能支撑中国前行的是什么呢?我认为还是实业和制造业。没有制造业,没有过硬质量的好产品,没有个性创新的真产品,大数据带来的将是假数据,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将是失望,淘宝的旋律也终将在喧嚣中远去!

 

冬天正在过去,春天正在到来。迈着清脆的脚步,你准备好了吗?新时代的中国制造,呼唤着中国制造业的春天;一个现代化社会,互联网时代,呼唤现代中华“工匠精神”的回归!【加拿大PadsmoreInc联邦注册公司CEO袁佳盟】

 

 “苏作”的历史荣耀里,藏着时代的营养

 

苏州历来就是百工集聚的“工艺之都”,正是历史上无数能工巧匠发挥了“工匠精神”,才创造出卓尔不群的“苏作”品牌及其市场影响力。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弥足珍贵。

 

工匠指专注于某一手工技艺的匠师,如木匠、石匠、铜匠、雕花匠、裱画匠等等;“工匠精神”则是指孜孜以求、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永不止步的追求精神。

 

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源远流长,其丰富多彩的品类、千姿百态的形式素以工艺精美、秀丽、精湛的民族特色和风格著称于世。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人将自己一生的精力和情感全部倾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手工艺术成就,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苏州历来就是百工集聚的“工艺之都”,能工巧匠辈出。从相传春秋时期善于铸剑的干将,到明永乐年间名闻朝野的“香山帮”泰斗蒯祥,以及擅长石料工程筑造和石雕、“官至工部侍郎”的陆祥。

 

他们名中的“将”“祥”都与普通话或吴语中的“匠”近音,可见其技与名已无法分割。明清以降,苏州的传统手工艺品确立了引领市场的地位,上至宫廷,下至民间,产生了具有全国范围的影响力。历代文人墨客对苏州传统手工艺的描述向来不惜笔墨。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吴中绝技”中如此赞叹: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镶嵌,赵良璧之治梳,朱碧山之治金银,马勋、荷叶李之治扇,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正是历史上无数能工巧匠发挥了永不满足、永不止步的“工匠精神”,才创造出卓尔不群的“苏作”品牌及其市场影响力。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弥足珍贵:一是体现出专注、敬业的职业精神,无论遭遇何种艰难曲折,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甚至为之奋斗一生也不离不弃、在所不惜;二是体现在制造、创造过程中的严谨、一丝不苟,“细节决定成败”,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却坚持不抄近路,踏踏实实,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三是体现在努力学习和吸收他人长处之中,通过兼容并蓄,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艺水平,提升产品品质和品位,可谓技不惊人誓不休。这种精神几乎融化在他们的血液里,浸淫在他们的每一个细胞中,成为他们不懈追求的精神动力与源泉。

 

“工匠精神”是手工艺人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环境中形成的特质,有十分可贵的历史传承价值和精神文化价值。当今的制造业迅猛发展,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日新月异,但是,要实现从工业制造向智慧创造的跨越,仍然离不开这种“工匠精神”。

 

此次全国两会,“工匠精神”引发空前讨论,这是好事,能够激发众多企业发扬既具有经济价值、更具有社会价值的“工匠精神”,通过矢志不渝、一以贯之的坚持与努力,不断改进和完善产品,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各行各业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塑造企业与产品品质的灵魂,从而产生品牌影响力,使“中国制造”逐步走向“中国创造”。因此,永不止步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每一个企业和员工的永恒追求。【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建庭】

 

技工培养,需要渗透“工匠精神”

据企业用工调查显示,80%以上的企业表示技能人才需求不能满足,95%的企业认为新员工的职业素养还待提升。高素质技能人才缺乏,已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

 

“吴地工匠,源远流长,现代技师,创新弘扬。”这句苏州技师学院院歌歌词,唱出了弘扬“工匠精神”的心志。

 

具有2000多年工匠文化历史的苏州,积淀了丰富的工匠文化内涵,精工细作、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今天,我们步入了工业化时代,一些老的加工手段和工艺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但“工匠精神”价值永恒。

 

完美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工,而一流的技工必须具备高超的技能和优良的“工匠精神”。目前,苏州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苏州制造”走向“苏州智造”,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的支撑。近年来,苏州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技能人才,但总体上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数量上供不应求,质量上仍待提升。技术工人的技能和素养,尤其是以严谨、专注、敬业等“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缺乏,直接影响我们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据企业用工调查显示,80%以上的企业表示技能人才需求不能满足,95%的企业认为新员工的职业素养还待提升。高素质技能人才缺乏,已成为苏州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

 

技工院校是培养高级技工的主要阵地。已有56年办学历史的苏州技师学院是我市规模最大的技工院校,十多年来学院坚持“双核(技能+素养)相融”的育人理念,在培养提升学生技能的同时,着力强化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的培养,将“工匠精神”纳入思想教育、各类主题活动和社团建设、实习实训之中,融入职业素养课之中,实施了包含《团队合作》《职业生涯规划》《礼仪》《6S 品质》《模拟员工》等13个学习模块在内的职业素养训练。通过建立模拟场景的方式,使“工匠精神”与具体的职业场景相关联,激发并训练学生形成相关的职业情感,促进学生更真切地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与价值。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们深感,培养“工匠精神”是技工院校实现育人宗旨的重要内涵和使命,任重而道远。同时也激励我们要积极探索,铺设强化“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路径:

 

第一,将“工匠精神”文化有效融入校园文化,通过校园文化日积月累的熏陶,在学生身上积淀“工匠精神”的底蕴。

 

第二,将“工匠精神”充分地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训教学中,通过富有特色的专业教育,使学生具有成长为技能大师的理想和信念。

 

    第三,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实施深层次的产教融合工程,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体验职业文化,锻造“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