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专栏评论

侯凡春:我的“中间市场”探索之路(八)

时间:2016-10-30 来源: 凡春视点

——直接接轨失败

 

找到问题是一回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是更重要的事。

 

很快,我们就开始迫不及待地商讨起解决问题的办法。

 

●再度回顾问题产生的原因

 

生丝质量认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几方面:

 

一是,在不同的抽样方式下所产生的抽样结果容易出现差异,当然这不是抽样本身的问题,而是在不同抽样方式下的抽样程序执行度会有差异;

 

二是,生丝有个别质量指标需要用人的肉眼去判断,这容易产生不同检验机构的误差;

 

三是,生丝通过过多的商检机构进行检验,使得不同检验机构之前发生误差的几率会增加,这些误差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

 

生丝质量认定问题体现在盘面交易上,按中间品计价交易就自然演变为按最低标准计价交易。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生丝交易的基础现货一下变得很小,它大大地损伤了生丝交易的大宗性。所以解决质量认定问题的唯一办法既是重新建立起生丝质量的认定权威。

 

 

●如何解决问题?

 

 

当交易平台无法对现行国家的质检制度和体制机制等产生影响外,交易平台只有以下两条路可选择:

 

 

第一,自建检验系统。自建检验系统肯定能够控制好质量,但是,一是投资大;二是自己检验出不了商检证书(它是出口质量的唯一凭证);三是也不符合平台发展的惯例。

 

 

第二,缩减检验机构。缩减检验机构的目的就是减少不必要的误差。最终我们从近20家的检验机构中,选择了浙江商检作为平台唯一指定的质量认定机构。

 

 

●新规运行情况

  

在制定“新规”期间,我们早有预料,其可能会遭到缫丝厂的反对。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怀有侥幸的心理,希望此举能够得到缫丝厂的理解。因为质量认定问题解决了对大家都好。当大批买家被平台的生丝质量吸引到盘内来时,价格就会开始上涨,生丝交易很快会恢复到合约设计的中间品计价。

 

 

但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因为任何一次改革,如果只要一方去承担改革成本那肯定是行不通的。“新规”遭到了缫丝厂的强烈反对。

 

 

●新规初次失利的反思

 

 

我们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想的太简单。如果用以上简单的办法都能解决问题,那世上的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了。显然新规使得原有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这是我们失利的重要原因。

 

 

一个交易平台在什么情况下能够成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那是你已经取得了强大的影响力之后。比如:阿里巴巴,它现在就有建立规则的条件。但当时的广西茧丝毫无这样的条件。

 

●急切制定新方案

 

 

在第一次的努力失利之后,我们并没有马上放弃,很快拿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方案,这个方案的实质就是通过现货做市商去干预市场,以弥补在新规执行之后的短暂的卖方缺失和增加交易的流动性。

 

当时,我们在国内找了一家知名的进出口公司来充当现货做市商,这家公司非常愿意,但前提是平台要给予他们强大的资金支持。

 

历史上,最成功的平台现货做市商是美国的安然在线。当时他们在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交易上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

 

安然在线成功的原因有:

 

一是受到母公司安然集团的强力支持,安然集团是当时美国最大的能源集团;

 

二是他们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做市,也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去做市;

  

三是他们的服务水平很高。

 

遗憾的是,我们的方案最终未获得上级的通过。也许这个方案涉及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他们担心方案可能存在的风险;也许是实行这样的方案的确需要太多的资金,那时根本无法满足;也许是我们自己队伍里也有很多人对这一方案的前景多少有些吃不准,等等。

 

直到现在,当我每每想起这件事,多少还是心有不甘,因为如果方案真正能够实施的话,我们的生丝交易就能够解决制约交易的关键问题——与现货直接接轨,于是我们的生丝交易肯定就火起来了。比火起来的更大意义还在于,它会改变中国丝绸发展的历史,使中国丝绸的品牌建设能够上一个新台阶。

 

 

 

●发点感慨

 

 

 中国不仅仅是丝绸行业,甚至所有行业在质量认定方面都有问题,其从商品的标准制定便可见一斑。商品标准恰恰是商品检验的准绳,是质量认定的基础。

 

 

 中国生丝标准仍然是旧时代的产物,即便国家数次对标准进行了修改,但总的离实际的市场需求还是相距甚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国际上一直呼吁中国实行“乌斯特标准”,这是一项非常严格的标准。凭借中国在原料环节的强势地位,中国拒绝执行这一标准。我们以为我们取得了胜利,其实恰恰相反。多年以来,由于中国无法满足国际上对高档生丝的需求,以至于高档绸缎的产量一跌再跌,所以最终打击的是整个世界丝绸的需求,它自然影响到最大的丝绸生产国——中国。聪明与智慧的区别也许就在这里。

 

 

同样的中国奶粉结局也一样。这两天我刚从云南偏僻的凤庆县回来,我发现那里的婴儿吃的基本上是进口的奶粉。一个偏远山区的婴儿都吃进口奶粉,更何况中国其他地方了。

 

这不得不说是中国奶制品行业的悲哀!想一想,如果标准制定者主要是利益相关者的话,其能够制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标准吗?中国的商品标准制定往往被利益相关者在操纵。

 

在我研究商品交易以前,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并没不深刻,但现在它让我明白了中国为什么很难产生品牌甚至国际品牌的真正原因在哪里?中国缺的不是创造品牌的能力,恰恰缺的是形成品牌的制度与机制。如果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仅仅是想到自己的利益,那这个企业,以及这个国家是不会有前途的。中国的很多行业他们往往是小聪明,从来没有大智慧。

 

 

●决定重走长征路

 

 

由于生丝质量认定问题无法解决,我们的生丝交易只能放弃与现货的直接接轨。这是一个多么大的遗憾呀!我们真正没有想到,在糖网模式刚刚进行复制之初就遭遇如此不幸。

 

 

直接接轨不行,我们选择了间接接轨。

 

 

间接接轨方案:开出个性化交易的即期盘,实行线下撮合,线上成交,基本以厂检丝作为交易标的。

 

与现货接轨路漫漫,我们的努力会成功吗?

 

要知后市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