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评论

当前位置: 首页>专栏评论

江苏丝绸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考

时间:2015-12-17 来源: 江苏省丝绸协会会长沙卫平

  江苏丝绸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考

                                       

    第一节  基本概况

  江苏省历来是丝绸大省、强省,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地位。经过近十多年的市场经济进展、产业结构转移与调整,江苏丝绸产业原有格局与业态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优势依存,问题明显,特点突出:

  一、蚕桑生产下滑丝绸生产趋稳

  2014年,全省桑园为76万亩,发放蚕种149万张,蚕茧5.98万吨。2015年初步统计,全省桑园面积为70万亩,比去年下降7.89%;发放蚕种120万张,比去年下降19.46%;蚕茧产量4.91吨,比去年下降18.06%。丝、绸的产量以2014年为计,蚕丝为3.2万吨,比上年2.1吨,增长53.7%;绸缎1.05亿米,比上年1.03亿米增长1.21%;蚕丝被产量为450万条,比上年195万条增长130.77%;真丝绸出口3.97亿美元,比上年4.75亿美元下降16.49% 

  二、产业结构及分布

  经初略统计,2014年全省丝绸共有企业466家,其中制丝88家(含绢纺)、丝织(含针织)70家、丝绸印染24家、丝绸服装与家纺284家。

  1、制丝

  制丝企业82家,年产生丝约2-3万吨。在82家企业中,苏南地区的企业为4家(南京1家,苏州4家),占整个企业数的 4.9%;苏中地区为38家,占整个企业数的46.3%;苏北地区为40家,占整个企业数的48.8%。绢纺企业6家,其中苏南2家、苏中2家、苏北2家,年绢丝生产能力约6000吨左右。 

  2、丝织

   丝织企业70家,其中机织企业52家,针织企业18家,规模以上企业41家,占全部丝织企业数 的58.6%。从地区分布看,苏南地区(含苏州、无锡、吴江)丝织企业29家,其中规模以上20家;苏中地区10家,其中规模以上6家;苏北地区31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15家。

  3、印染

  全省真丝绸练染包括丝绸印花24家企业中,苏南地区的企业为23家,苏中地区为1 家,苏北地区空缺。

  4、真丝服装与家纺

  真丝服装与家纺等终端产品生产企业284 家,苏南地区为192 家,占整个企业数的67.6 %;苏中地区为 82 家,占整个企业数的28.9 %;苏北地区为10 家,占整个企业数的3.5 %

  其中,以蚕丝被为主的企业有 202 家,苏南地区的企业为 102  家,占整个企业数的50.5%;苏中地区为 92 家,占整个企业数的 45.5%;苏北地区为 8 家,占整个企业数的4.0%

  三、南北格局及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形成

  1、苏中、苏北地区形成了以茧、丝为主以及绸缎生产的丝绸产业链。全省的缫丝企业80%集中在这一地区,全省桑蚕丝产80%以上也产自于这个区域,特别是南通、盐城、宿迁等地的茧、丝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化较高,且有鑫缘、富安、民星、苏丝、玖久等龙头企业带动,成为我省也是全国优质茧丝原料的主要区域。海安的鑫缘、恒源、中邦,东台富安,宿迁玖久等企业的丝织生产展露新姿,有的引进提花龙头织机生产高品质的提花丝织品。

  2、苏南地区仍拥有着一定数量的真丝绸织造生产企业和优质真丝绸产品。如:吴江地区的华佳集团、鼎盛丝绸公司、同欣丝绸公司等,其生产技术、研发能力、产品质量在全国仍处于领先水平。苏州市区的天翱特种丝绸织造公司、仁和织绣公司、圣龙丝织绣品公司、锦达丝绸公司等,产品特色明显,文化内涵深厚,丝绸创意水平较高。吴江震泽镇以慈云蚕丝、太湖雪丝绸、丝立方丝绸、山水丝绸、辑里蚕丝为主体的一大批蚕丝被家纺企业,整体形象大幅提升,名气旺盛,其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较高。无锡地区以明丽雅公司为主的丝针织产业集聚化也较高,影响力大。

  3、苏南地区已形成了以丝绸产品深加工和终端产品贸易集散为主的新的丝绸产业集群。目前以加工真丝服饰类产品,如丝巾、绣花、丝绸文化等产品的小型企业在苏州周边地区大量集聚,这些企业信息渠道畅通、应变能力较强、市场适应度高,是丝绸终端产品开发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都市丝绸与商贸业态成型

  苏州市区丝绸历经十多年涅槃,丝绸产业得到了新的发展,产生新的业态,已经从过去单纯绸缎加工为主,成功转型为丝绸终端产品生产和丝绸商贸经营区域。目前,丝绸的终端产品引领丝绸产业链的发展,丝绸商贸成为苏州丝绸的主角,其销售规模等都超过以往,各类丝绸商品包括来料加工、出口贸易、旅游商品等年贸易额约50个亿;丝绸的内外销旅游定点商场和各类工业旅游景点10多家;以“绣娘”、“吴绫”、“乾泰祥”为首的一大批丝绸品牌商号、店辅,星罗棋布,遍及全市;新型营销模式如电子商务、网购网销、电视购物、展示展览以及丝绸品收藏等发展迅猛;“都市丝绸”崭新理念和现实形成,苏州市成为我省乃至全国丝绸终端产品生产和贸易的主要集散地。短短几年,被人们忘却的苏州丝绸又被重提,多年不见的苏州丝绸再次享誉市面。

   五、丝绸产品应用领域拓展

  1、丝绸家纺是我省丝绸产品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领域,其中蚕丝被产品占据了丝绸家纺产品中很大的份额,耗丝量占到丝产量的30%左右,2014年全省蚕丝被就达450万条。此外,丝针织产品、高档床上用品、高档室内装饰用品等已逐步打开丝绸的传统产品应用领域。

  2丝绸的文化属性已被人们越来越看重,表现得也越来越突出。传统织锦、剌绣、缂丝等丝织产品已发展到各种高档的艺术产品、商务礼品以及各种奢侈品。大型的真丝装裱、以及宾馆与家庭高档的装潢装饰等家居应用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进入各种现代服务及创意领域。

  3、丝绸产品向医疗、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拓展十分活跃。目前丝蛋白人工皮肤和医用辅料等高科技产品已实现中试并进入产业化应用;蚕丝医用缝合线已进入国际市场;用蚕丝提炼的各种丝素、丝肽、丝胶等丝绸材料延伸开发的各种环保产品、保健产品、食用产品和化妆类产品也已进入普通百姓之家。

  六、院校依存  文化深厚

  1丝绸教学与科研

  江苏的丝绸教育至今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应用生物学系,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职业大学现代丝绸研究所,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丝绸中等专科学校,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纺织丝绸技术研究所等。其中,苏州大学建有国内唯一的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省重点丝绸工程实验室、省丝绸技术服务中心等。现有与丝绸科学有关的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博士点4个,硕士点4个,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等。每年与相关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完成许多丝绸科研、技改、新品等项目

  “国家丝绸及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国内唯一的国家级丝绸质量法定检验机构,是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在内的多家司法机关的司法鉴定机构,具有第三方公正地位。主要承担着国家指定的丝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全国重要丝绸新产品投产鉴定检验和产品质量认证检验等工作,它对提升和保障江苏丝绸及服装的产品质量和丝绸科研工作的开展十分有利。

  2、丝绸文化与非遗

  苏州丝绸博物馆是全国最早建立的丝绸专业博物馆,占9400平方米, 2013年该馆提档升级,列入了苏州市振兴丝绸产业计划中项目,总投资7千多万元,新建展馆2629平方米,扩大展示面积1100 平方米,周围景观改造3400平方米,现基本完工。

  2013725日,中国丝绸档案馆落户苏州以来,建馆工作顺利展开。今年该馆被列为苏州市政府2015年度民生建设重点项目,总投资1.8亿元,目前已完成了馆址的选择,进入总体规划设计阶段。这是国内首家专业的丝绸档案馆,30余万卷()以丝织品实物为主的“近现代苏州丝绸样本档案”,已入选第四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目前正在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该馆将承担起我国丝绸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研究、展示、教育、宣传的重要职责,从而保护我国丝绸历史足迹,弘扬丝绸传统文化,助推丝绸技艺发展。

  江苏目前还保存着具有厚重丝绸历史文化的大批遗存。如清代江宁织造府遗址,苏州织造府遗址,吴江先蚕祠;近代的无锡鼎昌丝厂、永泰丝厂旧址等。至于与江苏历代丝绸有关的场所、街、坊、巷、桥等遗迹近百处之多;各种古丝绸碑刻等文字记录100余块、件。特别是苏州织造府旧址目前保存较好。

  江苏丝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如云锦织造技艺、宋锦织造技艺、缂丝织造技艺、苏绣技艺、吴罗织造技艺、漳缎织造技艺、丝绵翻制技艺、古织机制作、手工旗袍制作等,其中云锦、宋锦、缂丝、苏绣均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批大师级的人物如金文、钱小萍、周双喜、王金山、顾文霞等分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另外江苏各地,尤其是苏州还有着一部分专门收集、收藏各种丝绸织绣类艺术品的行家和高手,丝绸织绣艺术品的收藏量在国内也名列前茅。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丝绸人开始著书立说,由罗永平先生著作的《江苏丝绸史》于今年8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作者在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江苏丝绸产业从起源至新中国成立期间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过程,并提出了江苏丝绸业在当代的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今后的发展方向等自己独特的观点,

  资料翔实,论述得体,图表映衬、富有新意。是丝绸专家、学者、企业家及爱好者了解、研究江苏丝绸前世、今生不可多得的好书。

  由中国丝绸档案馆与吴绫丝绸刘立人先生合作编著的《丝绸艺术赏析》于今年10月由苏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从刘立人先生所收集数以千计的丝绸实物中筛选了百多件丝织像景实物,分别以传统织锦、丝织像景、刺绣服饰、和现代丝绸艺术四部分加以解析与展示,重点介绍近百年来中国丝织像景画的生产发展、工艺技术及作品,并配置大量实物图片,简明直白,欣赏性、可读性较强,是首部研究像景织造技艺和作品的技艺书籍,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丝绸史》充分翔实展现了江苏丝绸历史画卷,《丝绸艺术赏析》带领我们进入丝绸像景艺术长廊,领略、欣赏丝绸技艺和作品。这两部著作的出版,填补了江苏丝绸历史研究与像景技艺和作品研究的空白,是江苏丝绸文化建设的一大成果,是传承丝绸文化的重要体现。

  第二节  主要问题

  一、赖以生存的产业基础已经动摇。

  丝绸以茧丝为原料,茧桑为基础。由于桑园零星分散,生产规模小,从业人员老龄化等多种因素,近年来蚕茧生产规模不断萎缩。从2008年全省桑田面积120万亩,发放蚕种263万张,蚕茧产量9.7万吨。到2015年全省桑田面积70万亩,发放蚕种120万张,蚕茧产量4.91万吨,分别下降了41.67%54.37%49.38%。而蚕桑生产的技术推广、品种改良、增产增量等都是建立在现有“一家一户”栽桑养蚕生产模式基础之上的。这种“生产散、规模小、效率低”的蚕桑生产方式与目前农业产业集约化、规模化以及模式创新方兴未艾的大农业已无法相提并论了

  二、市场环境冲击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现代科技的巨大进步以及消费理念、产业环境、支撑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变化,江苏丝绸产业,尤其是桑蚕茧生产逐渐萎缩,完整的产业架构分化,生存空间日渐压缩,由于其产业链特殊,对土地和环境的依赖大,导致高成本下的低效益给前道生产及整个产业带来极大冲击,而这一冲击还将持续。

  三、装备技术落后,专业人才后继乏人

  全省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面积进行技术改造后,近二十年多年来没能深入地进行丝绸产业的技术改造。自动缫丝机、无梭织机的智能化水平低,印染后整理技术相对落后,品种、色彩、花型少有改变,更不用说跟上不断发展的时尚潮流。蚕茧烘干、缫丝、织绸、印染整理等技术工艺十多年一贯制,核心装备也远远落后于大纺织。在当今丝绸装备数字化、智能化的背景下,技术的落后更显突出。同时,科技攻关与创新能力不足,产品设计创意的氛围与意识不浓,原有的丝绸人才流失严重,中青年人才青黄不接,相关院校专业设置不太匹配。

  四、著名品牌缺乏,新品开发缓慢

  自主品牌处于培育阶段,贴牌加工仍然是江苏丝绸产品销售的主要方式。在品牌的结构上,丝绸的家纺品牌发展较快,而真正能反映江苏丝绸产品的面料、服装等国内著名品牌很少。因此,江苏丝绸的终端产品价格始终在中下层次游动,丝绸应有的附加值较低。此外,丝绸新的品种鲜有出现,市场上居多的还是乔其、素绉缎、斜纹绸等老面孔,与大纺织新品的层出不穷无法比拟。

  第三节  发展思考

  综上所述,江苏丝绸面临新的常态。在新常态下,江苏丝绸应“以丝绸强省为目标,以品牌打造为核心,以商贸发展为引领,以龙头企业为带动,转变蚕桑生产方式,夯实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保持江苏丝绸现有的优势,通过创新创意,文化传承,形成江苏丝绸新型产业链”。

  1、以创品牌为抓手,坚持高端品牌打造

  江苏丝绸具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文化底蕴,通过多十年的发展,许多丝绸企业的产品品牌大步前进。以云锦、宋锦、缂丝等“非遗”及江苏独有的传统特色品种的品牌打造为先导,“吉祥”云锦、“上久楷”宋锦等已经声誉渐起,从而带动了江苏丝绸品牌的整体打造和拓展。同时,针对我省丝绸产品著名品牌欠缺的状况,尽快扶持一批企业,有重点地打造鑫缘、太湖雪、桑罗、大地蓝、慈云、山水、苏丝、绣娘、玖久等品牌,努力在江苏众多丝绸品牌中产生3-4个全国乃至世界著名品牌,如此,将极大地推进我省丝绸品牌建设,促进江苏丝绸品牌提档升级。

  推动、支持“苏州丝绸”地理标志申办。杭州市已于2011年获得国家认定的“杭州丝绸”地理标志。我省“苏州丝绸”理当积极争取。应力促苏州市政府尽快地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苏州丝绸”地理标志,以强化江苏丝绸产品的区域特色和整体影响力。

  2、促进丝绸商贸物流中心形成

  利用苏州、吴江两地丝绸制造和丝绸商贸集聚的优势,与苏中、苏北优质茧丝原料生产集群对接互动,形成以苏州为主体的丝绸商贸物流中心。商贸兴,产业兴。苏州作为一个传统的丝绸商贸都市,在丝绸商贸上有着历史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在丝绸经济的新常态下应该加大都市商贸的建设,以新型内贸为突破口,延伸丝绸的新型外贸,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目前,苏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振兴苏州丝绸有关政策和措施,借此东风,全省应予鼓励和支持,并且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促进丝绸商贸物流中心形成。

  3、保持蚕桑生产 转变生产方式

  江苏一直是全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市场环境等多重影响,江苏蚕桑生产将会进一步下滑。为稳定蚕桑基础,必须转变生产方式。目前江苏东台、海安、射阳、如皋为主要产区,其主要生产方式还是一家一户栽桑养蚕家庭生产。在农业生产已进入大农业的今天,转变生产方式、创新运作模式势在必行!东台富安的模式一枝独秀,它地暂难复制;鑫缘集团已经开始尝试桑蚕生产的农场化;如皋新丝路公司建立现代蚕桑产业园区,集蚕桑生产、缫丝医药为一体,探索规模化、集约化路径;如东蚕桑指导站在桑蚕全龄人工饲料方面取得突破,已批量生产,目前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为蚕桑生产实现工业化、产业化、规模化打下了基础,也为保持江苏蚕桑生产的适度规模,减缓或稳定下滑趋势提供了条件。

  4、创新创意 寻求突破

  我们再也不能把丝绸产业看作是工业部门中的纯加工环节了,应当把它提升或推向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高度,并以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大战略眼光、大战略思维去规划丝绸,整合丝绸,创新丝绸。纵然江苏丝绸发展到今天面临许多困惑、困境和困难,但也迎接着机遇、挑战和突破。唯有“创新创意”才能突破,才能开辟江苏丝绸新天地。

  寻求创新创意,应“创意为先,创新驱动”,以此壮大丝绸内涵,

  彰显丝绸文化。“创”自当头,“新”也在其中了。在丝绸产业链各环节应该形成一种“敢于求新求变,不断推出新品”的氛围,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创意资源,组织和调动各种创意力量,完善和形成各种创意机制。不仅要把传统的文化用活,更重要的是要吸收各种新文化的元素,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以“创新”驱动,牵引科技进步,技术领先,使其最终体现到丝绸产品上来,所谓“创意是方向,创新是动力”是也。

  丝绸千万不能与化纤来“拼”,千万不能用化纤的理念来解说传统的丝绸。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所谓的防缩抗皱,所谓的丝绸洗涤可穿等等,完全是误导了丝绸的发展,是将传统的丝绸引入了一个个“死胡同”。丝绸是物质产品,也是文化产品。当今,丝绸产品应当更多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更多地关注它的文化属性,把丝绸做精、做新、做特,做品牌、做出它的高品味、高附加值,成为人们的一种精神文化享受。因此,文化的元素,创意的思路,创新的驱动是引导丝绸再发展的唯一道路。丝绸产品的魅力应当把它作为如“法国的香水”、“瑞士的手表”那样来打造,形成丝绸产业链共同创新创意新的局面,这样的丝绸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随着历史的推进始终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