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专访

当前位置: 首页>企业家专访

陆美英:把缂丝工艺用在生活实用品中,传下去

时间:2015-12-22 来源: 姑苏晚报

  走进陆美英在光福的工作室,场馆里虽然还在进一步改造装修中,但操作间的机器上缂工们已经在忙着各自的工作。其中陆美英带领近20个人正在制作的一件缂丝作品,是根据《姑苏繁华图》而做。

  “缂丝需要的是时间,做工要细致,所以很慢。”陆美英说,正在制作的《姑苏繁华图》缂丝作品,四年前开始着手准备,一边找画师画底稿,一边要买机器,找可以一排容纳近20台机子的大房子。现在看到的是近20个缂工每人一段,制作了一年半时间的成果,不过至少还需要半年才能完工。

  缂丝是我国独特的古老的传统织造工艺。根据有资料证实,缂丝起源于西汉、南北朝时期的西域,初以麻毛为材料。从唐代起,缂丝技艺传入中原,并逐步以丝代毛。北宋时,定州缂丝较为兴盛,缂织之声不绝于耳,并开始传入苏州。

  “自宋代至今,苏州缂丝一脉相承,形成了各个时期不同的形式和艺术特点,被世界公认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特种传统工艺品之一。”陆美英说,新中国建立后,缂丝技艺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和支持。1954年,苏州市文联刺绣小组将陆慕沈金水、王茂仙从乡间请到城内,同时吸收12名青年,成立缂丝小组,恢复了缂丝生产。后来,缂丝小组转入苏州刺绣研究所。至六十年代,苏州缂丝有了新的发展。1972年后,中国对日贸易飞速发展,缂丝和服腰带加工生产最多时,有一万多人从事缂丝和服腰带的加工生产。

  70年代中期,陆美英由乡里推荐到原吴县东山缂丝厂学习,20岁那年,陆美英拜在了王金山大师门下再度深造。5年间,陆美英不断探索,克服了一个个技术上的难题,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但技艺上精益求精,在创作设计上也开阔了视野。25岁那年,陆美英回到家乡东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缂丝工艺的传承与弘扬,要让家乡的这门古老工艺再现辉煌。她在村上租了两间房子,收了20个学徒。资金并不充裕,陆美英凭着一股韧劲,为振兴缂丝工艺起早摸黑、东奔西走,慢慢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她的作品获得了业界的一致认可,江浙沪外贸公司纷纷找她下订单,日本客户纷至沓来。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缂丝形成了日用品和欣赏品两大类产品。”陆美英介绍,日用品包括服饰、帘幕、被褥、枕衣、手提包、书籍封面等;欣赏品包括屏风、中堂、手卷、诗词、册页、团扇等。“前者和人们的日常息息相关,后者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紧密相连。”陆美英认为,想要把缂丝工艺更好的留下来,就要在不断的改良中,把缂丝用在日常生活实用品种,需求量增加,才能更好的传承。

“苏州缂丝目前在全国是独领风骚的,苏州现在从事缂丝的艺人约有数百人。不过,缂丝发展也存在着困境。”陆美英觉得,缂工在缂制中缺乏个人的研究与创造,原因在于画师同缂工的脱节。由于缂丝同绘画是紧密相连的,缂工不懂绘画,有了创作灵感也只能停留在想象中,而画师虽精通绘画却不深谙缂丝的特色,也无所谓对缂丝的创作,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目前缂丝发展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