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与政策信息

贵州黔东南苗族堆绣工艺调研

时间:2016-02-04 来源: 高档丝绸标志

 

(西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重庆 400716)

摘要:堆绣是流行于贵州黔东南清水江流域苗族村寨的苗绣工艺之一,目前缺乏研究和保护。现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对堆绣工艺进行探究,着重调研堆绣制作的材料,研究和归纳多种堆绣制作单位元素、堆绣图案的多种堆叠方法、堆绣制作的钉线固定方法,以及不同堆绣图案在不同地区的工艺变化和工艺流程;并对比分析黔东南苗族堆绣工艺的演变和发展,特别是商品化过程中,堆绣材料、尺寸、图案、颜色、制作工艺的变化。

关键词:黔东南;苗族;堆绣工艺;田野调查;传承保护

中图分类号:TS941.742.816J5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003(2016)00-0000-00      引用页码:

 

收稿日期:2015-04-24修回日期:2015-12-11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XDJK2014C124)

作者简介:高燕(1982),女,讲师,主要从事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研究。

 

Investigation on barbola embroidery technique of Miao nationality in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GAO Yan

(School of Fashion and Textil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China)

Abstract: Barbola embroidery is one of the Miao embroidery technologies popular in Miao villages in Qingshuijiang Region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which lacks research and protec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barbola embroidery process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focuses on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for barbola embroidery, studies and summarizes multiple barbola embroidery making elements, multiple stack methods of barbola embroidery patterns and stapling wire fixation methods of barbola embroidery making and process variations and technological process of different barbola embroidery patterns in different regions, and conducts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ao barbola embroidery process in the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especially the change of barbola embroidery materials, dimension, pattern, color and production process in commercialization process.

Key words: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Miao nationality; barbola embroidery; field investigation;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堆绣是一种独特的苗绣技艺,主要分布在贵州黔东南清水江沿岸的凯里、翁项、地午、凯棠、革一、施洞等地,是典型的清水江型刺绣风格[1]堆绣不同于平绣、锁边绣、打籽绣、破线绣等一针一线的苗绣方法,而是将上了浆的各色丝绸小方块折成三角形,叠放在一起组成复杂而精巧的各式图案,通过堆、叠的层次和错落,使图案呈现出立体的、浮雕般的效果[2]。从严格意义来说,这种堆、叠的工艺更接近布艺。

然而较之其它苗绣工艺和苗族蜡染工艺,人们对堆绣这一复杂而精湛的少数民族民间技艺关注度并不够,关于苗族堆绣的研究报道也不多见,偶有报道只是图片形式呈现,辅以简单的文字介绍,缺乏系统而完整的文字描述及深入分析。笔者于20133月、20137月、20142月、20147月、20155月、20157月共6次深入黔东南腹地,进行关于堆绣工艺的田野调查,走访了清水江沿岸的村寨,对堆绣工艺进行分析和整理,以期较为完整地将这一正在逐渐消失的民族手工艺记录下来。

 

1  制作堆绣的材料

制作堆绣所需的主要材料有丝绸、剪纸底样、辫线等。

1.1  真丝织物

传统的堆绣制作材料选用的是真丝缎纹织物,当地妇女一般在集市上购买而并非自家制作,但真丝缎纹织物买来时是白色的,需要用化学染料将织物染成所需的各种颜色。为了便于堆绣制作,还要将织物进一步处理,使其更加硬挺,具有更好的光泽、手感和不被磨损。处理的方法由于地区不同而各异,翁项、凯棠、地午、革一等地区是将野生的白芨捣烂,在水中煮成浆糊状,用纱布过滤后涂在织物的反面,晒干;施洞地区则是将浸泡后的皂角涂抹于织物的反面,晒干。织物上浆处理后,将其剪成小布块,并按不同的色系分类存放备用,如蓝绿色系、红紫色系等,方便按色彩进行图案的堆叠制作(1)

 

1  真丝织物碎片按色系分类

Fig.1  Silk fabric debris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color system

1.2  剪纸底样

堆绣的图案有抽象的几何纹样和具象的纹样两种,其中制作具象的堆绣图案是需要剪纸作为底样的。具象图案纹样包括鸟纹、鱼纹、龙纹、凤纹等,这些形象凝练、质朴,寄托了苗民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巫术崇拜、祖先祈福等信仰[3],其纸样为代代相传的传统剪纸,形象较为固定(2)

 

2  鸟纹剪纸底样

Fig.2  Ground pattern of paper cutting of bird patterns

1.3    线

辫线苗语又叫“嘎给兰”,主要用于堆绣绣片组合时接头部分的装饰。一般是在编织架上用手工编织而成,只有13 mm宽,堆绣上使用的辫线是9根线的辫法,是在8根蓝色线的中间加一根红色或白色的异色线,辫出来的线中间有红色或白色的圆点,好像针线绗缝走过一般[4](3)

 

 

 

3  辫线

Fig.3  Litzendraht wire

2  堆绣制作方法与步骤

2.1  堆绣制作的基本单位

堆绣的基本单位是将上过浆的织物剪成约5 mm×18 mm的布块,较长的一边折进1 mm,在此基础上折出等腰直角三角形,这是构成堆绣图案的基础,用于组合形成各种主体图案,如图4(a)所示。而为了使堆绣的效果更加细腻、丰富,在等腰直角三角布块的基础上,又衍生出更为精细的其他单位元素。其一,是将直角三角形再进行对折,最锐利的一边的角围绕中心图案细密压放,此单位常用于凸显堆绣主体图案的轮廓,如图4(b)所示;其二,是将布块剪成长约30 mm宽约6 mm的长方条,将一端折成宝剑头并向内折叠四层,形成细布棒,这种单位通常用针连成串固定在衣肩上装饰肩部,如图4(c)所示。

4  堆绣制作的基本单位

Fig.4  Basic units in the production of barbola embroidery

2.2  堆绣的叠放组合方法

堆绣图案要用成百上千的三角组合而成,图案工整、紧密、繁杂,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图案效果,这些图案在堆放的时候有一定的规律和讲究。堆绣工艺大致有六种基本堆叠方法,最常见的堆叠方法是将小三角的直角一个压一个叠放,每个角之间留1 mm的间隙,方式和效果与屋顶盖瓦相似,如图5(a)所示;第二种方法是将第一层三角依次排列,第二层三角错开放在前一层三角的空隙处,每层的排列以此类推,这种层次效果如同鱼的鳞片一般,如图5(b)所示;第三种方法是将二次对折后的三角形一个压一个露出锐角,形成锯齿般的效果,如图5(c)所示;第四种是将两个不同颜色长方形布块相隔1 mm错开放置,折成对称的等腰三角形,这种方法使三角布块的中心露出其他的颜色,从而使三角的色彩效果更加丰富,如图5(d)所示;第五种方法是在三角形上面叠放一个不同颜色的四方形布块,这种方法不仅使图案铺设时技法更加丰富,也使堆绣色彩更为跳跃、活泼,如图5(e)所示;最后一种方法是较为综合的堆花方法,以方形或菱形的中心点为圆心,在底布上先垫一个菱形,三角直角相对向心式叠第一层,叠第二层的时候,用彩色布条遮住第一层三角的虚边露出其直角,在彩色布条的基础上铺设第二层细三角,方法以此类推,放出如

 

5  堆绣的叠放方法

Fig.5  Stack methods of barbola embroidery

2.3  堆绣的堆叠制作工序

2.3.1  几何纹样堆叠制作工序

革一等地的盛装刺绣一般由几何纹样的堆绣和打籽绣共同完成。制作前,需按照绣片的尺寸大小架好长方形的竹绷子,根据事先布局完成打籽绣的部分,用塑料纸将其遮住以免被弄脏或破损。几何纹样的堆绣一般是在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框架里完成,是以图案中心作为原点,由内向外依次铺陈三角,最常用的是屋顶盖瓦式堆叠方法、鱼鳞式堆叠方法和葵花放射状堆叠方法等,因布块的颜色、折叠的方式、堆放的方法不同,而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图案效果(6)。其中工艺最精湛的要数革一地区的“八角花”几何图案,堆叠方法以屋顶盖瓦式为主、辅以其他方式,堆叠方法多样,层次繁复,堪称一绝。

施洞地区的几何纹样中心图案以人纹和万字符为主,以菱形为框架,由里向外层层叠放,锯齿状的三角排列是其最大特色。以人纹的堆绣几何纹样制作为例,在图案预设的中央垫一小块棉布,用绗缝的方法将象征先祖灵魂的人脸纹绣出来,用锯齿状三角将图案框包围,再用长方形的细布条折叠压在三角上,形成小菱形的外框,如此依次向外延伸,形成层次感极强的图案(7)

 

6  凯棠、革一等地几何纹样

Fig.6  Geometry patterns in Kaitang and Geyi regions

 

7  施洞地区几何纹样

Fig.7  Geometry patterns in Shidong

2.3.2  具象纹样堆叠制作工

 

鸟纹、鱼纹等具象的纹样都有剪纸作为底样,用平绣和堆绣共同完成。制作时,先选择底样的图案,如儿童的帽子,苗族妇女会选择对鸟等图案来驱除晦气,保佑自己的孩子。以鸟纹制作为例,先在底布上缝一块白棉布,将选好纸样假缝在底布上,鸟纹的鸟喙、鸟尾等部分用彩色的丝线平绣完成;贴一块长方形布块在鸟头与鸟身之间,作为鸟头和鸟身的界限;接着用盖瓦片似的方式,一层一层错落堆放完成身体的部分;身体完成后,用白色的布条沿着鸟身边缘镶嵌固定,遮盖掉制作时露出的多余三角,将鸟身的轮廓凸显出来;再用对折后的细三角尖角一端沿着图案外围紧密堆叠,衬托其轮廓;最后用鱼鳞似的铺陈方法把空白的地方用三角填满。堆叠时,两层三角布块和四方形布块也穿插在其中,丰富了堆绣的工艺效果。不同颜色的三角交替使用,使图案呈现点彩般的效果(8)

8  鸟纹的制作解析

Fig.8  Methods of making bird patterns

2.4  堆绣的钉线方法

不同的堆叠方法也有不同的钉线固定方法,每一针起、落的地点,钉线的顺序都有讲究。如图9(a)所示的瓦片式、鱼鳞式的堆叠方法,钉线一般用三针,又称“三针法”[5],其方法是第一针先固定三角的尖角处(1-2),再分别用两针(3-45-6)固定三角的底边,这种方法固定图案紧密、不松散,常用于制作纹样的主体;两层三角布块、三角形和四方形组合布块也用这种方法进行固定,如图9(b)(c)所示;而用来凸显图案轮廓的锯齿状排列方法则用两针或一针完成,两针是分别固定三角的尖角端和底边,这种方法也是使图案平整,如图9(d)所示;一针法是只用一针固定三角的底端,没有将整个三角压死,呈现出更加生动的效果,如图9(e)所示。堆绣的制作顺序是由内向外、或顺着纹样从头至尾堆叠,每叠好一个小三角立即用针线固定,再堆叠下一个三角,这样的堆钉方法更考验制作者的制9  堆绣钉线的方法

Fig.9  Methods of stapling wire for barbola embroidery

2.5  堆绣的整理

堆绣的整理是堆绣服装制作的最后一个阶段,一件堆绣的盛装需要若干的堆绣绣片组合而成,绣片用手针固定在服装上,绣片与绣片之间的隔断与装饰的方法有多种。如布条和辫线的组合是常见的方法,有时也在辫线之间加一排锯齿状细三角的排列或是三角形与四方形组合的排列,以丰富服装的观赏性(10)

 

 

10  堆绣服装的局部

Fig.10  Part of barbola embroidery clothing

3  堆绣的演变和发展

过去许多整件的花饰都用堆绣,是头等盛装的标志,苗家叫它“欧赶良”(即尖角衣),穿戴时必须钉上银饰构成“银衣”[6]。由于堆花耗时太大,现在已经看不到整件花饰的尖角衣了,堆绣逐渐被各种刺绣代替,虽然少数老年妇女仍用堆绣做饰,但仅限于领部、肩部、门襟、袖子、上装下摆,只有在满是堆花的儿童背扇上依稀可以看到尖角衣的影子。

在众多传统的苗绣技艺机械化批量生产的今天,堆绣仍是一门纯手工完成的苗绣技艺,这个现状一方面使得传统的堆绣工艺相对完整地被保护和流传下来,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其制作过于繁琐和耗时,会制作堆绣的人和堆绣能手越来越少,堆绣工艺正面临着退化和消亡。在新旧堆绣服装的对比中发现,原来制作堆叠的真丝缎纹逐渐被有丝绸光泽的化纤面料替代;很多传统堆叠方法现在已很少使用,如两层三角布块、三角与四方形组合等工艺;图案纹样的变化、堆叠的精细程度、色彩的搭配和应用也都大不如前。所幸的是为了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保护传统手工艺,在黔东南的各个乡镇举行的活动中都有服装展示的环节,苗族女子仍然穿着堆绣盛装参加节日,地方政府也举办堆绣的技艺大赛推动民族工艺的发展。

如今堆绣已从生活所需的服装制作工艺延伸到观赏工艺,应用范围在逐渐扩大。为了方便悬挂欣赏,堆绣制成的工艺品改变了传统堆绣的尺寸,在更大的布幅上进行创作,也增加了很多生活化的新的图案纹样,色彩更加鲜艳、活泼,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在商品化过程中,由于几何纹样过于繁复和费时,这一典型的堆绣纹样在工艺品制作中被弃用,失去了精华的现代工艺品不如传统堆绣技法丰富,艺术价值也大打折扣(11)

 

 

11  现代堆绣工艺品

Fig.11  Modern barbola embroidery handicrafts

 

4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黔东南清水江一带的堆绣工艺独特而精美,有极强的装饰性。堆绣的制作从织物的处理开始,要经过图案纹样选择、堆叠、固定、整理等多个工序。尤其是堆绣图案排列的形式多样、堆叠的层次错综复杂、色彩绚丽丰富,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堪称少数民族手工艺的瑰宝,对现代民间工艺美术的创作极具借鉴意义。然而堆绣工艺的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的发展,村寨里从事堆绣制作的人越来越少,工艺也在慢慢退化,在商品化过程中,堆绣工艺中最精华的部分正在丢失,它的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陈荣. 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精粹[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4: 10-12.

CHEN Rong. Chinese (Guizhou) Essence of Folk Arts[M]. Guiyang: Guizhou People Press2014: 10-12.

[2]曾宪阳, 曾丽. 苗绣[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9: 56.

ZENG Xianyang, ZENG Li. Miao Embroidery[M]. Guiyang: Guizhou People Press, 2009: 56.

[3]冯骥才. 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 贵州卷[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7: 17-18.

FENG Jicai. The Census of Chinese Folk Art Heritage: Guizhou[M]. Beijing: Huaxia Press, 2007: 17-18.

[4]鸟丸知子. 一针一线: 贵州苗族手工艺[M]. 蒋玉秋, . 上海: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11: 27.

TOMOKO Torimaru. One Needle, One Thread: Guizhou Miao (Hmong) Embroidery and Fabric Piece Work from Guizhou, China[M]. Translated by JIANG Yuqiu. Shanghai: China Textile &ApparelPress, 2011: 27.

[5]佚名. 堆绣层层叠叠的排列之美[J]. 中华民居: 中旬版, 2012(10): 18-19.

Anonymous. The banked arrangement beauty of the piling stitch [J]. China Homes: the Midmonth Version, 2012(10): 18-19.

[6](昌鸟). 苗族服饰: 符号与象征[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YANG Changguo. Miao Nationality Costume, Signs and Symbols[M]. Guiyang: Guizhou People Publishing House,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