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老挝老龙族丝织品的历史与现状

时间:2019-07-16 来源:

本文通过介绍老挝老龙族悠久的丝绸生产和制造传统,分析其丝织品独特的织造技艺和艺术价值。在中外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老挝老龙族的族群概况及其从事桑蚕生产和成品制造的历史,并通过实地观察和多方走访,描述和分析现有丝织品种类、织染技艺及其国内丝织品制造行业业态现状,以期异国的古老艺术和丝绸文化能广为我所知,为中国丝织品研究与借鉴提供参考。

老挝是中南半岛唯一的内陆国家,地处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与中国的环抱之中,地形狭长,有着悠久的民族历史和佛教文化。老挝民族及其分支众多,1975年老挝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后,进行了民族识别和统计工作,对外公布为47个民族。老挝政府按地理位置将这些民族分为三大类别,即老龙族(其老挝语含义为低地老挝人)、老松族(高地老挝人)和老听族(坡地老挝人)。其中老龙族为其主体民族,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在全国十八个省份都有分布。老龙族人主要聚集在湄公河沿岸肥沃的低地平原,与中国的傣、壮及泰(泰国)、掸(缅甸)等族有很近的族源关系。老龙族人有着悠久的桑蚕生产和编织技艺,但生产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远逊于泰国。这一方面是因为老挝国力较小,受到的国际关注度不够;另一方面也和老挝、泰国的历史沿革有关,老挝和泰国的主体民族本是近亲,现今散居在泰国东北部的老龙族人口约千万(泰国东北20个府被统称为伊森地区),而泰北正是泰丝生产的集中地,老龙族人是从事蚕桑生产和制作的重要人群,可以说老挝老龙族人丝绸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力不亚于泰国,从织染技术的传承和制作的精致程度上来看,甚至超过泰国。但长久以来,老挝老龙族的丝织品就像空谷的幽兰,独自美丽绽放在澜沧大地而无人知晓,在泰国丝绸光环掩盖下的老挝老龙族丝织品,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低估了。

1  老挝老龙族丝织品的历史

丝织品是老挝的传统手工艺品,老挝国内70%的地域为山地和高原,生活在这里的老龙族人喜欢养蚕种桑,有着悠久的丝绸生产和制作历史。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哀牢夷》记载:(其)“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即木棉花,笔者注),绩以为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汗。”学者韩振华《从中外古籍记载中所见有关老挝历史发展概况》一文和申旭《老挝史》一书均认为哀牢夷即老挝老龙族的先祖。老挝民间传说亦称其祖先昆博隆是哀牢夷后羿,他把他管辖的老龙族地区分封给他的七个儿子,其中大儿子昆拉所获土地最大,后来建立了老龙族人的国家。哀牢人和中原很早就有往来,其生产的木棉布,又叫做火浣布,能防水、防火,是畅销于周边国家的优质产品。据唐代苏鹗《杜阳杂编》记载:宝历元年南昌国(即古澜沧国的另一种译法)送给唐敬宗的礼品中,有“玳瑁盆、浮光裘、夜明犀”等物。其中“浮光裘”为老挝名产之一,据说南昌国有“紫海,水色如烂椹,可以染衣”,所谓浮光裘 “即海水染其色也,以五彩蹙成龙凤各一千三百,络以九色真珠”。这种用紫海水染色的“浮光裘”,色彩华美,并且能防水,《杜阳杂编》记载:“(上)忽值暴雨,而浮光裘略无沾润。”可见在当时,老挝老龙族人织染的手工业是相当发达的,才会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14世纪老挝历史上杰出的统治者昭法昂王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南半岛上最为强盛的封建帝国澜沧王国。在明清两代,澜沧王国和中国保持着友好往来,澜沧国王曾向中国进奉贡品。在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品中有一类纺织品文物,称为“万象布”,因其中一件上拴一黄纸条,书“万象彩布二十疋”的字样,故名。据故宫博物院李英华《万象布小考》一文考证:此万象布是18世纪中期的老挝产品,由安南王国(越南)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进献清宫。据李英华推断,这些布匹很可能是万象国进献给安南国的礼物,而又由安南国转献给大清国。这批彩布的经纬线均为棉质、平纹组织、经线密度20~22根/cm,纬线密度20根/cm。经线左捻、直径0.25~0.3 mm,纬线左捻,直径0.41~0.43 mm。经、纬线均粗细不匀。此布在白色底上印着土红色大型勾莲纹,幅宽30 cm(图1)。此布构图饱满,织造技艺精细,显示了老龙族人精湛的纺织技艺。1964年,老挝爱国战线文工团也曾赠送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一块老龙族丝织披肩,此巾长187 cm,宽34 cm(图2),色彩艳丽、织工精湛,现藏于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老龙族人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用简陋的生产工具,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丝织品,并世世代代将这种民族技艺传承下来,成为本民族独特的艺术瑰宝。

图片1.png

图1  故宫博物院所藏万象布

图片2.png

图2  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所藏老挝老龙族织锦披肩

2  老挝老龙族丝织品的现状

2.1  老龙族丝织品的种类

丝织品是老挝老龙族手工纺织品的典型代表,因其材料的天然和稀缺,价格也很昂贵,制作工艺极为复杂。老挝历史上曾盛行养蚕纺丝,出产各类丝锦。王者、贵族以锦制衣,凡用朱红、金黄丝线制成的衣服皆为上品,供达官贵人们享用,一般百姓不许以锦为衣。锦在老龙族人心目中的美与贵,由此可见一斑。但现今随着老挝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人家也时常穿着织锦衣物,悬挂织锦艺术品。老挝的丝绸主要用来制作上衣、筒裙、披肩及装饰性的壁挂。老挝一年四季天气炎热,均可饲养蚕种,加工的生丝有两种类型,一种为缫丝较为粗略的粗蚕丝,丝线粗细不均匀,用这种丝线织出的布匹,较为粗厚,一般染成单色,布面上常带有蚕茧的结节,但丝织品特有的光泽并不减弱,反而更显质朴典雅。据笔者观察这种布料为老挝特有,其他地区未曾见到。这种布料主要用来制作老挝男女正式场合所穿民族服装的上衣(另内烫衬布,以使丝绸布料硬挺)。男装为有领有袖,对襟开扣的宽松式上衣;女装为无领有袖,偏襟斜扣的紧身齐腰小衫,领口装饰有金银丝线刺绣或织锦花边。如2016年9月7日在老挝首都万象召开的东盟峰会上,出席会议的各国政要所穿即此民族服装男上装。

图片3.png

图3  老挝民族服装男式上装

另一种为较细的蚕丝,则用来制作老挝妇女传统民族服装筒裙(图4)和老挝男女宗教仪式所需披肩(图2),以及室内悬挂的装饰品(图5)。这种细丝线织成的丝织品,光滑细腻,别具特色。老挝妇女的筒裙为一块横约3 m,竖约1m,底边织锦的长方形布面,按一定规则围裹在女性腰部。筒裙的织造采用通经断纬的手法,经线为底色,纬线为彩色丝线。筒裙分裙头、裙身和裙脚三部分,裙头为纯色,裙身由纯色丝线或几色丝线织就,配色较为简单。裙脚为多种丝线穿插织就的绚丽花边,织布时需要把无数个装着不同颜色线轴的梭子,丝毫无误地穿插到底线中,十分耗时耗力。裙脚的高度,视情况而定,织锦边高度可到大腿,也可满身织锦,但总以3、5、7、9这样的奇数作为底边尺寸(在老挝,奇数代表吉祥)。老挝披肩的织造方法同筒裙,一般长约2 m,宽35~37cm,有些大型披肩则不受此尺寸的限制,织锦花纹遍布巾身,巾底可装饰流苏,也可钉珠宝等装饰。老龙族壁挂的织造同上,但尺寸和纹样更为自由,主要起到装饰作用,使居室显得富丽堂皇。

图片4.png

图4  老挝传统民族服装——女筒裙和披肩

图片5.png

图5  老挝传统壁挂

2.2  老龙族人的织染技艺

老龙族人的丝织品织染技术极其高超。传统的丝线染料多为草实、树实、植物茎叶的汁和矿物颜料,古代还用动物血加染。生丝抽取以后,要加以晾晒,然后把丝和染料放在锅里煮沸,花梨木染出来的是紫色、姜黄染出来的是黄色、竹子染出来的是绿色,而这些颜色再混合调配,就可以变成其他不同的颜色。虫胶清漆是一种特别的染料,是由紫胶虫分泌的沉积与树上的树脂分泌物制造而来的。将虫胶清漆和罗望子果实混合就可以得到鲜艳的红色。许多植物燃料都需要加入酸性物质或者灰土作为添加剂来保证染料不变质。这种天然上色的生产方式,使老龙族蚕丝保存着一种淡雅质朴的色调。但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速,现在的老挝丝织品也部分使用从周边国家进口的成品丝线。

老龙族丝织品主要通过简陋的织机加工,多用高台木架织机手工织造(图6)。织机有提棕装置,可以织条块状几何花纹。用手工染好的色线为经纬线,经线穿过机棕,两端分别系于卷纱辊和卷布辊,纬线贯穿在梭子里,梭子的数目与所织花纹的配色数目相同,有几种配色便有几支梭子。织工脚踏下板牵动两片棕交替升降,原理与古代斜织机相同。织工需手脚并用,左右来回穿梭才能织出各种纹样。这些纹样出自织工头脑,无需图纸,全凭记忆。老龙族妇女的织造技艺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少女十一二岁就开始跟随母亲学习织锦,一来增添家庭收入,二来为未来的嫁妆做准备。但如今万象的一些比较现代化的织造工坊里,也开始使用电脑程序设计纹样,绘制图纸,所以市场上的织锦筒裙、披肩的样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图7)。

老龙族织锦色彩丰富,纹样种类繁多。纹样主要取自本土自然与生活事物原型,经加工提炼、抽象变形,构成各种生动的观赏性强的图案,民族与地方特色浓郁。老挝的丝织品图案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有些图案是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如图腾那伽(佛教中曾保护过佛祖的蛇神,是老挝宗教艺术中的重要符号),还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象、花、鸟、蟾蜍、鹿、马、骆驼、钻石及佛教建筑尖塔等,用来保佑穿衣者的好运(图8)。老挝织锦还十分讲究色彩的搭配,重视色彩基调和色彩之间的平衡。老挝织锦色调艳丽,常以斜纹菱形、半菱形、不等格等方式排列。常见色彩是朱红、橙红、桃红、深绿、淡绿、天青、金黄、深褐、金棕等,加上丝光泽润和金银线点缀,呈现出色彩明媚、欢快跳跃的艺术效果,民族特色鲜明(图9)。

图片6.png

图6 万象某家庭工作坊中的老挝传统织机

图片7.png

图7 来自老挝华潘省的花纹复杂的织锦筒裙和披肩

图片8.png

图8 筒裙裙脚织锦纹样

图片9.png

图9织锦披肩纹样

3  老挝老龙族丝织品面临的挑战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人吉姆·汤普森(Jim Thompson)组织泰北农村的织工,引进耐久的染料,改良织机,把光亮的丝绸样品带到纽约。经美国《时尚》杂志长篇报道,为泰丝产品打开了国际声誉。而“二战”后,老挝国内政局一直不稳、连年战争,直到1975年才建立社会主义国家,20世纪90年代才对外开放。老挝丝织品一直不为人所知,也较少引起国际关注。目前对老挝丝织品展开研究的主要有新加坡人珀西·瓦萨鲁(PercyVatsaloo)和美国人卡罗尔·卡西迪(CarolCassidy)。珀西于1987年来到老挝,跟随当地妇女学习染织技术,并收集了13—19世纪的纺织品多件。1993年柏西在新加坡举办名为“古老图文”的北方寮族服饰展(海外华人称老龙族为寮族)。多年来柏西一直致力于老挝和泰北丝绸文化的传播,他在泰北建有丝织厂并在画廊出售其丝厂制作的丝织品。

卡罗尔是一位深居老挝长达30年的美国染织艺术家。1989年卡罗尔以联合国农业发展项目纺织专家身份第一次来到老挝,就深深地被当地妇女卓越的纺织技艺所吸引。1990年她在万象成立了“老挝织物工坊”(Lao Textiles),这是老挝第一家商业性质的纺织工坊。1995年在纽约时装技术学院博物馆举办了名为“超越传统——老挝纺织品回顾”的展览,“老挝织物工坊”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卓越产品奖。卡罗尔改良了老挝织工的织染技法,并设计出更为现代化的纹样。卡罗尔曾出版《传统纺织:卡罗尔·卡西迪和老挝丝织品》(《Weaving Tradition: Carol Cassidyand Woven silks of Laos》)一书,并曾在纽约多次展出其工坊制作的老挝丝织艺术品,扩大了老挝丝织艺术品在世界上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初老挝开始改革开放,逐渐出现了市场经济和外国游客。老挝的丝织业在近30年中复兴起来,出现了多家职业性质的纺织生产培训机构,主要集中在首都万象和琅勃拉邦、华潘这些纺织产业优势省份,同时在城乡还有大量生产性质的零散式家庭工坊,传统的丝织技术被保存了下来。这一方面是因为老挝政府提倡民族文化,要求所有女性公职人员、学校学生、公私企业职工在公众场合必须穿着老挝传统民族服装筒裙,使得老挝传统丝织品制作技艺仍能活态化存在,不因市场萎靡而消失;另一方面是因为老挝是传统佛教国家,跟佛教相关的民俗节日和仪式众多,这些节日和仪式也必须穿着传统服装,少女们也常以穿着漂亮华美为荣,由此也强化了民族服装的认同感,使得民族丝织品的技艺能够传承。随着老挝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世界各国游客的增多,特别是欧美和日韩等国家的游客更热衷于购买具有民族特色的老挝丝织品,这一切都促成了老挝丝织业的繁荣。

老挝丝织品以其采用天然材料和制作精良而著称。在老挝的城市和乡村,特别是传统纺织品织造产业比较集中的村落,几乎家家户户的妇女都熟练掌握着传承了几百年的编织技艺。老挝有句古老的谚语“老挝女性翻手成花,覆手成纹”,以形容妇女高超的纺织技艺。老挝政府积极提倡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经济,织工们通常以家庭为单位从事手工织造,然后由专门的商人收购贩卖到比较集中的城乡市场,其中位于万象的早市场是丝织品最为集中的大型综合市场。但这种家庭型、零散式的生产方式耗时耗力,从染色、纺纱到织布都是手工操作。如果图案复杂,就算是一个好手工艺人一天也只能织几厘米。一块简单的筒裙布料,一个工人要织5~7天,如图案复杂的则需要一个月。由此导致老挝织锦筒裙布料价格高昂,便宜的一条至少要2000泰铢(约合450元人民币),而一块纯天然材料、手工满身织锦的筒裙布料售价甚至高达6000美元。

随着老挝对外交往的扩大,全球化的服饰开始在老挝流行,除了在工作场合和学校要求穿筒裙外,其他休闲时间,老挝妇女的穿着就比较随意,特别是年轻女子更青睐时装。老挝传统丝织品的市场正在萎缩,特别是近些年泰国和中国的工业化生产的筒裙布料涌入老挝,与老挝织锦筒裙的设计类似且价格更便宜,使得老挝织锦筒裙和其他丝织品的销量逐年下降。据《万象时报》2016年5月12日老挝手工艺品协会消息:老挝织锦筒裙和纺织品的销量下降了40%。自2013年老挝国内经济发展放缓,丝绸产品的销量就开始下降。目前,中国制造的筒裙在老挝广泛销售,且比手工制作、使用复杂编织手法的老挝织锦筒裙便宜得多。中国制造的筒裙价格约40元人民币,且为化纤质地,经久耐穿,这对于中等收入的女性来说极具吸引力。而在老挝,妇女们参加各种喜庆活动和宗教仪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常只穿着一两次,如多次穿着则会被认为是丢面子的事情,因此传统服装的需求量很大,更新速度也很快。面对这些情况,多数中等收入的妇女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但花样翻新较快的工业化生产的筒裙。由此导致传统丝织品的销量不断下降,部分贸易商甚至放弃运营企业,老挝传统织锦产业和技艺传承也面临着严重挑战。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由于工业纺织品的大量出现,对传统手工纺织业造成冲击和挤压,民间织锦的人数骤然减少,产品数量大幅度下降,使得中国少数民族的手工织锦技艺面临逐日消失的危险。老挝的织锦会不会重蹈覆辙,谁也无法预测。如何更好地宣传本民族的手工丝织品技艺,促进手工丝织业的发展,让本民族的丝织品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接轨是大家共同要面对的问题。

4  结  语

老挝主体民族老龙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蚕桑生产和丝绸服饰文化。老龙族人根据自古流传下来的优良文化传统,用民族特色服饰装扮自己,既展示了独特的个人魅力,又保留了珍贵的民族文化,体现了族群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时至今日,这个民族又受到各种外来文化和外来移民的影响。尽管如此,今日的老龙族文化仍富有生命力,正如已故老挝国家主席凯山・丰威汉(Kaysone Phomvihane)所说:“若丧失了文化,也就丧失了独立,丧失了民族。”相信今日的老龙族人仍将以其特有的智慧来继承和发展其族群独特的蚕桑生产和丝绸服饰文化,以保持他们文化和民族的一致性。


 来源:邓海霞. 老挝老龙族丝织品的历史与现状[J], 丝绸, 2017, 54(8): 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