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丝织业的崛起

时间:2020-04-26 来源:

在欧亚大陆许多地区的军事征服和破坏为意大利丝织业的成功崛起创造了有利契机。公元1204年西欧十字军汇集于威尼斯,并向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进发,在很短的时间内,繁盛一时的君士坦丁堡被攻占,拜占庭帝国的统治暂时终止,由此开启了拉丁帝国的短暂统治。拉丁人在这片土地上实行西欧式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试图使拉丁帝国的经济融入到整个西欧的经济体系中。血腥的军事征服破坏了原本繁盛的拜占庭丝织业,大量的贵族、知识精英和工匠流亡至尼西亚。只有少量的丝织技工仍然留在故土,成为威尼斯或热那亚势力控制下的丝织工场的一份子。甚至还有一些丝织工场被迁往意大利,这些工场保留了拜占庭先进的丝织工艺,将大大有助于此后意大利丝织工业的发展。而意大利控制了从大西洋到安纳托利亚的广阔市场:意大利的丝织品甚至远销到英格兰王室,在安纳托利亚的尼西亚帝国,面对来势汹涌的意大利丝织品,皇帝只好制定法令禁止购买外国丝织品,以保护本国产业。

1.webp.jpg

亚洲在公元13世纪也经历了战争的破坏。自从1200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上的各部落后,他的子孙后代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军事征服活动。在广阔的欧亚大陆相继形成了四个蒙古人国家,分别占据中国、中亚、波斯和东南欧。蒙古的军事征服造成欧亚大陆巨大的破坏,对丝绸贸易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桑树的种植大幅减少,二是对丝绸等奢侈品有消费需求的富裕群体的锐减。但是这一丝绸贸易衰退的现象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尽管一些丝织业中心在一段时间内遭到了破坏,例如波斯城市米瓦(Merw)和尼沙普(Nishapur),但是一旦蒙古人所建立的政权稳定后,他们就会千方百计的恢复和发展经济。在蒙古人统治期间,不仅养蚕业得以恢复,而且所生产的丝织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蒙古人的国家建立之后,欧亚大陆渐次恢复了和平的局面,各地的蒙古统治者遂决定加强从中国到地中海的经贸往来,大批的外交使节和商贸团体往来于欧亚大陆,使位于欧亚大陆两端的意大利和中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这些人当中,最著名的当属马可波罗。在丝绸的经贸往来中,最得益的是热那亚人,他们从波斯进口生丝和成品,源源不断供给欧洲市场。

2.webp.jpg

欧亚大陆经历了蒙古人的短暂统治后,逐渐恢复到传统的经济和文化秩序中。与此同时,在西欧的核心地带,由于没有遭受游牧民族的侵袭,经济和贸易都经历了根本性的变化。货币经济开始取代易货贸易,消费群体的增加导致对商品生产的规模性拉动;在纺织贸易中,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远洋贸易。经济的发展和贸易方式的转变向银行和信用担保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服务,而且还要提供咨询和信用担保服务。由于银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从西欧或北欧到利凡特的跨境贸易得以顺利展开。像中世纪后期其他许多行业一样,在意大利从事丝织业生产和贸易的也主要是一些显赫的家族,以佛罗伦萨的安德鲁·班驰、托马索·斯派利和美第奇家族和博洛尼亚的卡利和赫拉蒂尼家族为代表,他们都以经商起家,积累了雄厚的资本,从购买生丝到投入生产再到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都由这些家族管理和控制。在拉丁文中,这类丝织企业冠名以“塞塔欧利”(setaioli),在某些塞塔欧利甚至雇佣上百员工,从抽纱、织造到染色、绘图,构建出一系列完整流程的生产体系。意大利商人将这些价值名贵的丝织品卖给欧洲大城市的高级教士、贵族和富裕市民,由于利润巨大,从事人数较多,使得丝织业成为中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关键性产业。

在意大利丝织业崛起的过程中,除了银行的资金融通作用,丝织企业本身的技术革新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也功不可没。卢卡的缫丝机是其中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它外部有一个固定的圆柱形支架,内部也有一个支架,两个支架共同围绕一个垂直的轴运转,这有助于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两次缫丝,因此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效率,一台缫丝机一天的缫丝量相当于10-20个工人的工作效率。卢卡和博洛尼亚精明的商人利用这项技术建立了新的生产中心,随后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也竞相效仿。到了十五世纪,这种昼夜不停运转的缫丝机被带到阿尔卑斯山以北的地区。

3.jpg

在从近东到不列颠群岛广阔的土地上,丝绸商人在努力寻找生丝原料和消费群体,从原料产地到市场之间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雄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但是丝绸贸易的整个过程绝非单个人或单个机构能完成,意大利率先在从事丝绸贸易的一群人组织起来,成立行会,也称“基尔特”。公元1256年威尼斯成立世界上第一个丝织工人协会,类似的机构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在卢卡、博洛尼亚和佛罗伦萨相继成立。在意大利的很多城市,丝织工人协会的势力非常大,工场主运用政治和经济手段尽力招募到更多技术娴熟的工人。1307年卢卡政局不稳,许多丝织技工逃到威尼斯、佛罗伦萨和其他城市,对当地丝织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丝织工人协会代表工人的利益,反对工场主的任意剥削,而工场主却因为工人所占的雇佣成本太高、利润却不高的局面而叫苦不迭。利益分化以及双方不得不寻求和解的立场,促使工场主和技术工人都面临持久的压力和对方的制约,这反而成为推动丝织行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方式创新的一个重要动因。意大利丝织品的风格此时已经融合中国、波斯、近东和北非的丝织风格,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式样。例如在15世纪意大利丝织品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花样其实吸收了中国的莲花图案和波斯的棕榈叶图案中的有益元素搭配而成。意大利的这些商业城市是当时整个欧洲的丝织生产中心。尤其是威尼斯的丝织业在中世纪后期获得极大的发展。由于威尼斯在很多地区建立了贸易联系,并且凭借其雄厚的海军实力,他们的丝织产品的踪影在从欧洲到近东之间的广阔地区随处可见。尽管威尼斯早已开始了养蚕,但是仅凭国内的生丝原料远远满足不了生产的需求,威尼斯人仍然需要从东方和西地中海盆地进口原料。威尼斯丝织业采取工场的生产方式,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市场策略。生产领域内的技术变革使单件丝织品的成本大大降低,使得威尼斯的丝织品在竞争中具有价格优势,而且市议会鼓励丝织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威尼斯繁荣的重要推动因素。

5.png

中世纪服饰

技术的变革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使意大利丝织品行销各地,从西欧到东欧再到近东,随处可见意大利丝织品畅销。意大利丝织品质量上乘,且设计风格和图案融合了不同文化区域丝织品的特征,因此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喜爱。即使马木路克的丝织业取得过短暂的成功,但是由于政局不稳,使丝织业的发展受到极大影响。蒙古人在亚欧大陆的征服有利于欧洲商人开展长距离远程的贸易。但是即便如此,直到中世纪晚期欧洲人仍然没有取得远超其他竞争者的十足的技术优势,只不过意大利人的管理组织方式略胜一筹,国家政权力量从丝织业中退出,以企业的方式运作。拥有了雄厚资本、银行信用的支持以及对利润天然追求的本性,意大利商人进入世界各地推销他们的丝织品。而强大的行会组织经常性的参与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活动,这有利于政府制定促进商业和贸易的法律。

意大利丝织业崛起的过程伴随着亚欧大陆许多地区政治、军事的变迁,同时也与自身的技术变革和组织管理方式的进步密不可分。丝绸的技艺和风格式样是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意大利丝织品却恰恰融合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丝绸的特质,这是它得以畅销的重要原因。



来源:苏聪.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丝织业的崛起[J], 社会科学家, 2013, 9: 130-133.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