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丝绸业,尘封在历史中的一段英伦记忆

时间:2021-12-24 来源: 国际在线
图片


提起丝绸,人们脑海中一定会想到中国,浮现出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丝绸之路。后来意大利和波斯的商人们将蚕丝与丝绸制作方法引进欧洲,再经后人辗转传入英伦岛。近四百年前,英国的一个小镇“麦克尔斯菲尔德”曾因丝绸而辉煌一时,享誉欧洲。


十七世纪中叶,英国北部小镇麦克尔斯菲尔德Macclesfield(以下简称“麦镇”,中国有麦城,英国有麦镇呢)以制作丝扣(以丝绸和马海毛覆盖的纽扣,上面缝制缠绕着各种精美造型)闻名。当时都是家庭手工缝制,在小镇上到处是长条形的砖棚小作坊。丝扣是那时欧洲人着衣的重要装饰,更早的描述还可追溯到莎翁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1744年,查尔斯.洛伊Charles Roe创办了麦镇第一家水力制丝厂(在此前25年,约翰和托马斯.隆伯兄弟将这一技术从意大利引入英国)。于是短短时间内,麦镇就成为丝织业重镇。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这里的制丝厂如:威廉·弗罗斯特,J&T布罗克尔赫斯特以及G H西斯等等,向全英国的编织厂和针织服装厂供应丝绸面料。


在延续着十七世纪中叶的窄幅小件丝织品生产的同时,到了十八世纪晚期,大型丝织物也在麦镇应运而生。麦镇蓬勃发展,成为那一时期生产极具光泽的丝巾以及时尚装的中心。早期丝织都是手工操作,在光线照明充足的阁楼(洋房顶楼,天花板开有许多天窗)操作。麦镇曾建有用于纺丝的带阁楼的洋房六百多幢,如今有二百幢尚存,在它们的顶层,丝织活动的迹象依稀可见。


麦镇人也曾试图自养蚕只,自给自足,但因气候偏冷,效果不佳,蚕茧依靠外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人造丝纤维逐渐取代了造价高昂的丝绸。


在丝织业崛起的同时,短短二、三十年里,麦镇的人口也从十七世纪初的8743人激增到1830年的23129人,到了1840年,已经有丝织厂70家。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电力机械逐渐取代了手工作坊。那时麦镇的工业横向发展,丰富多元。1851年“万国博览会”(首届世博会)上,地方企业展品展出了麦镇包括绸缎、天鹅绒、哔叽等男女款式服装和里子、面料,以及披肩、手帕、家具装饰织物等,应有尽有。而随着纺丝和织造业的发展,麦镇的印染业在当时也方兴未艾。


1852年,麦镇成立了“艺术社会”学校,在英政府支持下很快跻身全国领先的艺术类专业学校 ,1886年,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丝织制造设计为主的技术类专科。麦克尔斯菲尔德小镇,不仅生产丝绸产品,而且为当时的全英国培养了大批出色的专业设计人才。


图片

丝绸之路辗转到英国

图片

丝织男装

图片

精美的丝扣


麦镇的丝绸业在拿破仑战争时期迅速崛起,但是它也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战争最终导致英国失去了美国和欧洲市场,法国和意大利产品由于更加物美价廉而后来居上。1825年英国通过了自由贸易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英国的发展,可同时也留下了日后的一丝隐患。美国作为新兴国家鼓励移民,帕特森(位于美国新泽西州)成为颇具代表性的城市。美国盼移民,英国鼓励自由贸易,愿打愿挨。于是,很多麦镇商人移居到了帕特森。一位叫做约翰.莱尔的麦镇人在帕特森创办了制丝厂,使新泽西州成为了后来的美国丝绸业中心。约翰.莱尔出生在麦镇的丝绸世家,五岁就在家乡的制丝厂工作了,被麦镇人称为"梭子男孩儿";而后来,他被美国人称为"美国丝绸业之父"。麦镇与帕特森的渊源一直延续到现在,帕特森的早期移民后裔直到今天依然定期回访麦镇,进行寻根之旅。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麦镇自然成为了丝绸供应中心,全力以赴为二战服务,提供丝绸降落伞、飞行员内衣等,并且为丛林战提供现已臭名昭著的“逃命图”。


今天麦克尔斯菲尔德的丝绸业已经成为当地人的一段“城南旧事”了。但纺织行业依然存留,主要从事纱线加工,针织,漂染,织造,印花和时装等,只不过规模要小了许许多多。


丝绸,曾经飘舞在麦克尔斯菲尔德二百多年,主宰了麦镇人的经济来源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麦镇人承认丝绸的最终起源还是在中国。如今,丝绸虽然退出了小镇的历史舞台,但在麦镇人的记忆里依旧鲜活灵动、神采飞扬。


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赵雪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