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浅说苏州市区国有丝绸业的兴衰(二)

时间:2016-09-29 来源:

织造装备

进入近代,苏州市区丝绸造织装备依然沿袭已有数千年历史的手动脚踏老式木机,造织的前准备各道工序也完全靠手工操作。民国3年(1914)苏经纺织厂设立后,将手动脚踏的老式木机改为手拉铁木机,为丝绸织造装备的一大进步。民国10年(1921),苏经纺织厂从日本购进一台电力织绸机,开创省内电力机织绸之历史。自此,手动脚踏老式木机逐步缓慢地被淘汰。民国25年(1936),振亚织物公司通过陆续引进国外的络丝机、并丝机、捻丝机、摇纡机以及轧制纹板的踏花机等,使织造的各道手工辅助工序,也逐步被机器所代替。

进入现代,苏州丝织装备能得以快速改造与提升,缘于朱德同志的一次视察。1958年4月朱德同志视察东吴丝织厂,看到织机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即指示说:“苏杭丝绸很有名,但机器太落后,能不能办一些机械厂?”很快,由市委吴迪人同志挂帅,市纺织工业局提出方案,在长春巷筹建起苏州纺织机械修配厂。后苏纶纱厂附属苏纶钢铁厂并入该厂,工厂迁至南门苏纶钢铁厂厂址。当年该厂就借苏州江南丝厂一台日产松川式自动丝织机进行仿造,仅用十九天时间就制造装配成功,并运到南京展览,成为国内第一台自动丝织机。同时还生产出一批铁木织机、牵经车、翻丝车和龙头,初步改善了一些丝织工厂的装备。

之后,苏州丝织工厂与机械厂、科研单位齐心协力合作,不断推进“木改铁”(木织机改铁织机)、狭改阔(狭织机改阔织机),同时改进造织前准备各道工序的装备。

1949年苏州丝织业的1707台织机中,狭铁木织机占到60%,人力织机仍达29%。经过改造,1966年最后一批77台手动脚踏老式木机淘汰(后在1975年织锦厂因恢复传统品种恢复了30台人力织机)。到1978年丝织业的4346台织机中,阔铁木织机增加到398台,阔铁织机增加到716台,狭铁木织机1040台,狭铁织机2162台,人力织机30台。

以丝织机的提花装置为例。战国以来一直沿用束综提花,民国后苏州从日本引进龙头,后所用的铁龙头均由杭州、上海供应。1958年后,苏州各丝织厂开始自制1480针的中开口提花龙头,车速一般为120-140梭。同时自制素机龙头,如刀片龙头、桃盘龙头等。1960年后试制成六角方轴龙头,1970年后又试制成复动式提花龙头,车速可达180梭。

各家丝织厂与纺织机械厂、丝绸研究所合作,持续不断对丝织主机及前后道的装备器械,进行创新、改造,不少成果为国内丝织界所瞩目。如:1951年东吴绸厂在筒子络丝车上试络“熟经”成功,在国内第一家用机械操作络经代替人工操作掉经;1958年和1959年,东吴丝织厂沈大宝首创丝绸机械挖花机,边织边挖,产量提高一倍以上,并首先设计成功简易自动换梭丝织机;1960年新苏丝织厂试制成功苏州第一台自动丝绸检验机,提高效率三倍;1963年丝绸研究所与宋锦织物厂协作,在国内率先实现天鹅绒织造机械化,试制成功天鹅绒全铁织机;1963年丝绸研究所、纺织机械厂、东吴丝织厂组成专业组,设计试制成功K641自动换梭丝织机,该织机一度成为苏州的主要丝织设备;1963年光明丝织厂在国内丝织业首先研制成功由电力传动的SKU6310型自动接经机,效率提高四倍,成结速度较手工操作快十多倍,并减轻了劳动强度;1964年振亚丝织厂制成国内首创的背修挂经的绡类织物专门设备剪花机,提高工效14.8倍,节约劳动力90%,提高剪花质量提高33%;1966年新光丝织厂革新成功国内第一台电力漳缎织机,工效提高两倍,劳动强度大为降低;1966年光明丝织厂试制成超声波乳化腊,为国内首创,一改以前力织机上打腊的落后状况,劳动强度减轻,产品质量提高,为真丝前处理开辟新途径;1973年纺织机械厂等单位在K641型丝织机基础上,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K274型自动换梭丝织机;1973年光明丝织厂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SK-175型高速自动卷纬机,产量比卧式卷纬机提高4倍,比K191型自动卷纬机提高约3倍,劳动生产率提高近10倍;1974年振亚丝织厂在国内首创八项自动穿筘机,摆脱穿筘手工操作,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效1倍;1975年东吴丝织厂在国内率先试制成功356针光电提花织机,后经改进又研制成功1252针光电提花织机;1978年第二纺织机械厂和丝绸科学研究所、光明丝织厂合作,在国内首先将全铁牵经车改进设计为GD201型分条整经机,适应经丝多变的特殊要求,与络丝、并丝、捻丝机相配套,实现机器牵经成轴;1978年光明丝织厂与江阴纺织器材厂合作,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K052型络丝机,线速比箴头翻丝车提高28%,产量、卷装量、看台率均增一倍;等等。

相关产业与服务链

经过这一阶段的革新、改造,苏州丝织业的装备格局与产品格局基本相适应。同时,围绕苏州丝织业的兴盛与扩张,与之相关的丝绸原料、炼染印业、纺机纺器业及科研、教育等产业服务链,都有相应发展与进步。这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以丝织业为主体的苏州市区丝绸产业的完善阶段。

丝织原料——

在漫长的苏州丝织历史中,所用原料仅为土丝一种。土丝由栽桑养蚕的农户缫成,售与织户或商贩,以供机织。自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苏经丝厂建成开工后,江苏始产机器生产的桑蚕丝,称为厂丝。民国元年(1912),苏州丝织业改用铁木手拉机后,开始大量用厂丝作为织造原料。1949年后,市区的两家缫丝工厂,即苏州第一丝厂和江南丝厂,所产厂丝全部纳入国家计划,统一调拨。江南丝厂在1950年首先缫出国内第一批3A级厂丝,1958年江南丝厂、第一丝厂又分别缫出国内最高品位的6A级厂丝。这两家丝厂曾与各家丝织厂建立起厂丝专供关系,为一些主要名牌丝绸产品的织造提供优质厂丝。当然苏州地产厂丝远不敷苏州丝绸织造业之用,故长期由国家主要从江浙两省的优质厂丝产地,调入给苏州丝织业。

除用厂丝外,从民国元年(1912)开始,苏州丝织业始用棉纱、人造棉与羊毛线,分别与丝交织生产丝呢(花呢),与丝交织生产毛葛等产品。民国11年(1922)起,苏州丝织业采用人造丝作原料,开始生产人丝交织的软缎等产品。1949年后,又先后用绢丝、柞丝进行织造,还用进口的金银线织制出口绸缎。从上世纪60年代起,开始大量使用尼龙丝、涤纶长丝、低弹丝、混纺纱等原料。(关于苏州现代丝绸业发展化纤纺丝原料,另有专门篇章叙述)

纺机纺器业——

1958年苏州纺织机械厂建立后,在1968年之前主要为苏州丝织业服务的阶段,共生产K611型和K641型丝织机788台及大量的机配件、辅助装备。1958年后又专门成立了为丝织、纺织业服务的纺织器材厂、纺织瓷件厂、纺织修配一站(后改名第二纺织机械厂)和纺织修配二站(后改名第三纺织机械厂)。这四家工厂在改造、提升苏州丝织业装备、扩大织造产能、开发新产品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丝绸科研教育——

苏州丝绸业素有重视教育、科研之优良传统。光绪三十一年(1905),云锦公所将同治四年(1865)开设于城东仁济堂内的蒙养义塾,改为纱缎业公立初等实业学堂,旨在培养纱缎业经营管理人才。民国九年(1920)铁机丝织同业公会规定丝织徒工每晚放工后必须听课一小时,以增长知识。1956年公私合营后,各丝绸工厂都自办厂校,边扫盲,边学技术。1958年7月创办苏州丝绸工业专科学校(为苏州丝绸工学院前身,后与苏州大学合并)。1960年部分丝绸工厂还办起丝织中专班和机械、制图等技校。1963年苏州纺织技校开办。1975年又办纺工局“七二一”工人大学。

苏州丝绸科学研究水平进入现代后始终在国内领先。早在1956年,苏州就筹建丝织技术研究所,后多次改名,在1975年定名苏州丝绸科学研究所(后增挂江苏丝绸科学研究所牌子),成为国内丝绸业实力最强的研究所之一,在丝绸织造的装备、品种、工艺等方面,亦取得过一系列科研成果。1973年4月成立的苏州丝织试样厂,形成了绸缎设计、试样、科研等完整的体系,对传承、开发、创新、生产苏州传统类丝织品,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之前,苏州丝织业已有很强的新品种、新花色的设计能力,包括丝绸科学研究所、丝织试样厂和四大绸厂的科研、品种设计部门在内,常年不断创新设计出一批批独特的新品种、新花色,多为外贸部门和外商所选中并投产,扩大了苏州丝织品的知名度。在历届广交会上,苏州选送的绸缎样本,一直为外商所青睐。

从1950年到1978年,市区丝绸业总体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期间,在文化大革命中,特别是“武斗”期间,管理流于形式,生产无序,产质量下降。 

改革开放前,在国内已经形成的沪、杭、苏、川四大丝织品生产基地中,苏州丝织业的机台数、丝织品总量、出口量、创汇额、产值等,位居第三位,上海均为第一。

强劲的争创第一的势头,推动苏州市区丝绸业继续前行。

中  篇(1979-1993)

兴旺与荣耀

从1979年到1993年的14年间,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和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使苏州市区丝绸业又一次获得持续的扩张,直至发展到顶峰。

用1980年和1993年的一组对比数字就可以说明:丝织品总量从0.6648亿米提高到1.5亿米,居全国各丝绸生产城市之首,其中真丝及交织绸从2296万米提高到4124万米;丝织品出口创汇从6000万美元提高到1.05亿美元,为国内同类城市第一,其中真丝绸的出口量约持续占到全国三分之一;销售收入从4.46亿元提高到20.83亿元,利税从7590万元提高到1.5225亿元。各项经济数据都达到了历史记录的顶峰。国有丝绸企业入库利润在1990年前后,每年都要占到当年市区国有企业入库利润的近40%。在这一阶段,各家丝绸企事业的条件、环境面貌、职工福利、文教卫生等方面都大为改善、提高,厂房中近90%得到翻新,新建职工住房近40万平方米。

这一时期,苏州市区丝绸织造与印染能力持续扩大。

——新建一批丝织厂。1979年,苏州振亚丝织厂在东环路东北创办知青厂新亚丝织厂,苏州东吴丝织厂在枫桥路下津桥创办知青厂新吴丝织厂,苏州光明丝织厂在横塘公社青春大队创办知青厂新明丝织厂,苏州新苏丝织厂在金门外天主教堂创办知青厂新星丝织厂,苏州锦绣丝织厂在平门外城北公路创办知青厂锦虹丝织厂,苏州新光丝织厂在长青公社路北大队创办知青厂吴光丝织厂,苏州新风丝织厂在苏州火车站北首创新路口创办知青厂春风丝织厂,苏州织锦厂在郊区长青公社富强大队创办知青厂苏景丝织厂(上述8家知青丝织厂共形成534台丝织机的规模)。当年市工商联、苏州纺织工业局与沧浪区三方合作,在东美巷12号筹建“苏州漳绒丝织厂”,停产十五年的漳缎生产得到恢复。当年隶属于平江区工业局的的丽新丝织厂创办。

——炼印染能力相应扩展。1979年投资578万元,绸缎炼染厂在南门外征地起步兴建年产3000万米的真丝绸染整工场。当年苏州东风丝织厂在葑门外东环路东南创办知青丝织厂,筹建不久改由苏州丝绸印花厂在原址筹建苏州丽华丝绸印染厂。1982年位于白洋湾的苏州化肥厂并入苏州绸缎炼染厂,成为苏州绸缎炼染厂搬迁扩张之地;苏州丝绸印花厂提升印花能力,真丝印花绸产量占全省40%,成为国内小额真丝印花绸的主要出口基地。

——起步做大丝绸制成品产业。1979年至1984年,利用苏州绸缎炼染厂北寺塔西厂区房屋,新建苏州领带厂和苏州丝绸复制品厂。1980年厂址在山塘街半塘的苏州知青地毯厂开始生产丝织地毯,由上海土畜产进出口公司收购出口,同年改名苏州美术地毯二厂。

1985年在苏州市人民南路团结桥堍的吴县丝绸服装厂建成投产。1987年苏州第四服装厂划入市丝绸系统,1990年并入振亚丝织厂,扩大丝绸服装生产。1992年,苏州工艺系统的苏州工艺玩具厂办苏州金艺丝针织制衣厂。1993年苏州刺绣童装厂、儿童用品厂组建苏州市仙洲制衣集团。

——丝绸文化及出版业起步发展。1985年11月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建立。1986年,苏州丝绸花样设计师董文政(艺名吴默)首创吴默画并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吴默丝绸泼彩画展”。当年由苏州丝绸工学院编辑出版的双月刊《国外丝绸》在国内正式公开发行,为我国丝绸行业唯一专门介绍当今世界丝绸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全国性综合刊物。当年由苏州丝绸公司组织编写的苏州市区近现代丝绸业的第一部志书《苏州市丝绸工业志》编撰完成,时间上限不定,下限断至1985年。当年9月,在苏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苏州丝绸博物馆(筹)在北寺塔藏经殿和观音殿内举办“苏州古今丝绸陈列”。1987年,失传700余年的古丝绸珍品链式罗由苏州丝绸博物馆(筹)和苏州丝织试样厂复制成功并通过鉴定。1988年3月,苏州丝绸博物馆(筹)古代丝织机及宋锦、云锦等10件古代丝织物启运日本参加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4月参加在日本奈良举办“中国古代科技展”。1989年10月,国内首家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在桃花坞唐寅祠内正式开馆。1991年9月,苏州丝绸博物馆迁至占地9410平方米的苏州丝绸博物馆新馆并举行开馆典礼。

到1983年。苏州市区丝织品产量超1.7亿米,在国内三大丝绸生产基地(上海、杭州、苏州)位居首位。

1979年之后,苏州丝绸业经营方式的最大变化,是从单一的统购统销转变为与自产自销(以人造丝与合纤绸为主)相结合。1979年由于商业部门不愿按计划进行收购,导致各家丝织厂的合纤绸一度压库,资金积压,于是工厂只能自行销售,先是自销合纤绸产品,之后进一步自销真丝、人造丝织物的零茜。从各家丝绸厂都开始经销自己生产的产品,纷纷建起专门的销售科室、1979年3月,苏州丝绸印花厂为满足一批美国客人参观后购买真丝印花绸的要求,开设简易小卖部,除销售整匹印花绸外,还以八折优惠价供应段头衣料。自此起步苏州丝绸企业的旅游观光购物。之后在1983年,苏州第一丝厂成为市政府指定外事接待企业后。为便利外宾购物,在30㎡的外宾小卖部设置2只柜台和一只裁剪台,在苏州丝绸印花厂的支持下,陈列丝绸面料、丝绸围巾和旅游纪念品,供来厂国外客人选购。此为该厂“工业旅游”之起始。之后,东吴厂、试样厂、丽华厂、光明厂等均建门市部或外宾小卖部,开始直接与客户或消费者接触。此举打破了自1956年以来长达20余年的“工不经商”的格局,使企业从纯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也是苏州丝织业转轨变型的起步之举。1982年苏州市区丝织品由外贸和商业内销收购比重逐年减少,占78%,企业自销占22%约1580万米,主要为化纤织物。1983年苏州市区丝织品由外贸和商业内销收购比重持续减少,占68.74%,企业自销占31.26%,主要为化纤织物。1987年苏州正式开展自营出口业务,印花绸与真丝服装开始列为自营出口商品。

部分开放松绑后的丝绸市场就像一块海绵,极度饥渴,加上苏州丝绸的牌子响,丝绸企业的名声大,各厂根本不用任何推销手段,只要等客上门,各类丝织品包括等外品、零茜等,统统都畅销,并且供不应求,全行业呈现出一片火红的产销两旺景象。仅以市区丝织厂为例,到1985年增至24家,丝织厂数占苏州丝绸业全部工厂数的70%,其中有11家市属丝织厂将已经更新换代后被淘汰的丝织机,又运到吴江、吴县、昆山等地的乡镇,合作新办起21家小丝织厂。1987年,苏州丝绸印花厂在唯亭创办联营分厂。不少丝织、炼印染工厂的技术人员成了吃香的“星期日工程师”,于是,蹲在办公室里做“坐商”,关照财务科收预收款,成为当时各家丝织厂经销工作的真实写照;于是,不少客户直接跑进车间,请车间主任和挡车工帮忙加紧生产,厂门口拉货的汽车要排队。当然,各家丝织厂尽管开始了自产自销,但通过内外贸计划定单组织生产仍然是各类绸缎特别是真丝绸出口的主渠道。仅1983年,苏州承担出口丝绸生产的大中型企业达23家,其中东吴、新苏、光明、振亚、丝绸印花厂和吴江新生丝织厂6家骨干企业被原国家外贸部批准为出口工业品专厂。1984年苏州地、市合并后,丝绸进出口业务从纺织品公司脱离,成立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江苏省苏州支公司,业务归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江苏省分公司管理。1989年苏州市区丝织品由外贸和商业内销收购比重持续减少,企业自销已占50%。当年市属各家丝绸企业首次联合开设玄妙观丝绸市场。苏州东吴丝织厂在人民路厂门口沿街开设东吴商行,成为市中心人民路沿街首家专营丝绸面料及制成品批另兼售的丝绸特色商店。

1990年苏州市区1亿元以上的出口商品有绸缎等6只,合计外贸收购值15.25亿元。其中绸缎居首位,为7.87亿元,占到51.6%。当年市区丝绸业的丝织品由外贸和商业内销收购比重降至30%,企业自销占70%。由于丝织品特别是真丝绸产销两旺,有厚利可图,在1987年地方外贸公司允许开展自行出口后,整个外贸系统各家公司都抢着经销出口真丝绸,导致各地的小绸厂蜂拥而上,造成厂丝原料紧张。1988年春开始“蚕茧大战”、“厂丝大战”,推动厂丝价格节节攀升,市区仅丝织厂的厂丝计划原料一度缺口达三分之一,时常被迫大面积停机。1989年当年厂丝的国家调拨价格就翻了一番,计划外的厂丝价格翻得更离奇。一时,各丝织厂为能搞到厂丝维持生产,千方百计,疲于奔命,四处抢购,终使真丝绸生产仍基本保持稳定并有所增长,工厂也从“厂丝大战”和真丝绸涨价中有所获利。就是在这种市场混乱、无序的状态中,苏州市区丝绸人靠着一股冲劲,并依托大量进口喷水织机发挥出的效能,在1993年推进苏州丝织业各项经济指标冲到了历史的顶峰。

在这一时期,市区丝绸业在科技革新、品种开发、质量保证等方面领先国内同行。如:

1979年10月,由苏州丝织试样厂钱小萍、林增华等人组成的研制小组,试制九只不同规格的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在上海胸科医院进行国内第一次临床应用获得成功。苏州第二纺织机械厂丝绒织机设计组试制出国内第一台丝绒织机。翌年通过鉴定并命名为SGD79型丝绒织机,1981年正式定型为GD651丝绒织机。

1981年,苏州第二纺织机械厂与苏州光明丝织厂合作研制成功SGD005高速筒子络丝机并投入批量生产。为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高速筒子络丝机;苏州新光丝织厂在国内率先开发成功醋酸乔其绒,以醋酸人丝代替粘胶人丝,开拓丝绒原料新领域,增加丝绒的花色品种。

1982年,市区两家缫丝厂旧式立缫车全部改造成配有运茧、排蛹、索绪、添绪等自动装置,成为索绪与卷绕分业的D201型半自动立缫机。

1983年,为丝绸等生产器材配套的苏州纺织瓷件厂填补大型铸件浇浆新工艺、等离子陶瓷喷涂、导电钛瓷和高速导丝瓷器四个国内空白项目。

1984年,苏州丝绸印花厂研制成功八台式园网印花机和两块园网印花台板,突破台板印花工艺中长期不能解决的技术难关,填补国内一项空白。生产效率提高2—3倍,印制的直线条印花绸轰动香港市场。同年,苏州第二纺织机械厂参照国外引进设备,重新设计、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GD721E型剑杆织机。配有6色选纬装置,可织造多色纬织物。

1985年,国内首创的低缩率真丝染色双绉在苏州绸缎炼染二厂试制成功,绸缎缩率由原来10%降低到2.3%;填补国内空白的“六五”期间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真丝绸平幅连续精炼在苏州绸缎炼染一厂通过部级鉴定;苏州宋锦厂原有木机及铁木全部淘汰,电力机织造宋锦成功;苏州剧装戏具厂生产以丝绸为主要面料的传统戏衣和宗教服装3.75万件、累计历年生产剧装戏衣达378种,销于全国73个剧种、几百个剧团,在全国同行中居首位。

1986年,由苏州丝织试样厂钱小萍等研制发明的机织涤纶毛绒型人造血管获第1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和新技术展览会镀金奖牌和第36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银质奖;苏州丝绸业承担的真丝/合纤包芯丝及其产品工艺设备研究通过国家级鉴定;苏州丝绸科学研究所组建“苏州市丝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198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在苏州丝绸科学研究所内建立国家级丝绸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989年该中心经国家标准局与计量局认可,正式命名为国家丝绸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1987年,苏州商品检验局向苏州绸缎练染一厂派驻质量监督员,为国内首例。当年苏州丽华丝绸印染厂在苏州丝绸工学院配合下研制成功蜡染真丝绸。

1988年,苏州第一丝厂混剥茧车间一条龙生产流水线投入运转,车间采用气流式吸取干茧,自动剥茧、混茧,然后输送到24条选茧台板供操作工选茧,同时配备吸尘装置和真空给湿,时在缫丝界引起震动。同年,苏州纺织器材厂完成“喷水织机、剑杆织机用钢筘、钢综”消化吸收项目,填补省内一项空白。

1989年2月,苏州第二纺织机械厂试制生产的GD72E刚性剑杆织机启运印度尼西亚,为我国无梭织机首次出口。

1990年,由苏州市丝绸公司牵头,苏州第一丝厂、苏州光明丝织厂和市丝绸公司原料部合作进行“人工饲料工业化养蚕”的科研探索,完成中试。

1993年,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下达苏州丝绸工学院的“生丝标准样照”课题通过部级鉴定。

在这段时间,市区丝绸各企业在抓主产品同时,开发拓展其他产品的生产。如真丝梭织与针织服装、丝素膏、涤纶色母粒、旅游复制系列产品、丝绒系列产品等。仅1991年当年,市区丝绸业先后开发印花绒、特阔真丝素绉缎、重磅重绉、电力纺涂金银、真丝彩色扎染、泼染绸、真丝针织绸及砂洗真丝、特种整理领带绸,以及磨毛、轧绉和丝毛、丝棉交织等新优特产品。1993年,苏州第一丝厂与美国赛蒂克公司北京计算机中心共同出资(各占50%股本)成立中美合资苏州思美尔化妆品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万美元),年产护肤类化妆品360万瓶,护发类化妆品127万瓶。

在这一时期,丝绸职业教育得到强化提升。隶属市教育局的半工半读技工学校苏州丝绸职业中学建立;属中等专业教育的苏州丝绸工业学校建立,后改名江苏省丝绸学校,隶属省丝绸公司,校址迁至苏州市城北公路20号知青厂锦虹丝织厂,独立办学;苏州工艺美术技工学校建立后开办与丝绸有关的基础美术、服饰服装等专业;苏州丝绸工业学校在吴江丝绸职工中专开设服装工艺与设计专业校外班。

在这一时期,市区丝绸业开始走出去办厂、引资办厂。

在这一时期,市区丝绸业的管理体系多有调整。统管苏州城区纺织与丝绸产业的苏州纺织工业局在1980年划为纺织与丝绸两个工业公司,表明对市区丝绸产业的管理更加专一。原与苏州丝织企业同由苏州纺织工业局统一管理、生产宋锦漳锻等传统品种的苏州织锦厂划入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管理。1981年,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江苏省分公司在苏州市对外贸易公司纺织品支公司中设立“苏州绸缎出口部”,由江苏省丝绸进出口公司负责对外签约成交,由“苏州绸缎出口部”负责组织货源,实施购、销、调、存、对外履约和结汇。其业务范围为香港、澳门地区的绸缎经销商,原苏联、东欧国家的易货贸易。1983年苏州地、市合并,原地区外贸公司丝绸科并入纺织品进出口支公司,分设立苏州市丝绸进出口支公司和苏州市纺织品进出口支公司。丝绸业务从纺织品公司脱离。“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江苏省分公司苏州绸缎出口部”划归苏州丝绸进出口支公司。其主要业务是:为省公司收购出口货源,并有部分调拨、销售任务。“绸缎出口部”有对港,奥地区和东欧国家,苏联的履约,结汇业务。公司全称为: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江苏省苏州支公司。公司的党务、行政归地方领导,业务归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江苏省分公司管理。1987年苏州正式开展自营出口业务,印花绸与真丝服装开始列为自营出口商品。1990年2月,根据外经贸部通知,苏州市丝绸进出口支公司原经营的三类商品中的印花绸、染色绸由三类商品变为二类商品,无权经营。1991年9月,苏州市丝绸进出口公司成立,代理行使“苏州市纺织,丝绸,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相关进出口业务,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和海关报关权。1991年苏州染丝厂并入苏州绸缎炼染一厂。1992年国家外经贸部批准苏州振亚丝织厂经营进出口业务,为苏州丝绸业首家。1992年6月,苏州市丝绸公司更名苏州市丝绸工业局。1992年苏州丝绸工业局先后建立丝绸发展总公司、元和丝绸对外贸易公司。局工会建立丝绸贸易公司等经营性公司。【作者:商大民】【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