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连载|散落在丝绸之府的一些碎片(四)

时间:2016-04-08 来源: 凯喜雅国际

【编者按】:浙江素有“丝绸之府”之称,省内杭嘉湖等地自古以盛产蚕丝绸闻名。现在“丝绸之府”虽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在浙江大地上仍然散落着一处处与丝绸相关的故事碎片以及历史遗迹,值得寻访和回味,需要我们和后人去继承和发扬光大。曾任《杭州丝绸志》主编的老丝绸人根据一些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采撷了一组有关杭州“丝绸之府”的历史碎片,并将手稿送至我们手上。经整理、录入、校编,最终形成了长篇记录文章——《散落在丝绸之府的一些碎片》。本公众号将陆续推送,以飨读者。

                    蚕学馆

在西湖西侧的金沙港地面上,曾经创办过我国第一浙蚕丝专业学校——蚕学馆。虽然存在的时间不算太久,校名也多次变更,但不绝,蚕学馆其后继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有一批蚕丝专业人才。为浙江乃至我国的蚕桑丝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校定名为“浙江丝绸工学院”,现为“浙江理工大学”。在昔日蚕学馆所在的地面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仍存在有十多间平房,曾作为武警部队的家眷宿舍。后来这批房屋被拆除,地属“曲院风荷”景区。


提起蚕学馆不能不说到它的创始人林启,字迪臣,福建闽侯人。清光绪丙子科(公元1876年)进士。曾任浙江监察御史等职。固上疏清退“请罢颐和园之役”而触犯慈禧太后,被外放浙江衢州。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调任杭州知府。林启到此不久,就认识到“蚕丝为浙特产,而蚕业之盛衰,关系民生至大“。翌年(公元1897年)四月,具禀浙江巡抚廖寿丰请求兴办蚕学馆,当年七月获准,即委派邵章(伯炬)在西湖金沙港原关帝庙与相邻的怡贤亲王祠附近,购地30余亩兴建校舍。1898年4月1日(农历三月十三日)正式开学,额定招生30名,实招到25名,直至1900年5月,林启逝世,总办一职由杭州知府朱启凤兼任。

林启死后,浙江教育界与蚕丝界中人念其功绩,遵其“为我名山留一席的”遗愿,得到林启的实属谅解,将其葬于西湖孤山,墓建屋,设“林社”,以作纪念之用。

文:程长松   图:网络

 

“蚕学馆”补充介绍

蚕学馆: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8月,杭州知府林启在西子湖畔金沙港关帝庙和怡贤王祠附近(现曲院风荷公园内)创办蚕学馆,揭开了我国近代纺织和农业教育的帷幕。学校从创办时起,就以先进、科学的新学教学方法和切实服务于我国蚕丝事业的办学宗旨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而被誉为"开全国蚕桑改良之先声",受到清廷嘉奖。


110年前,在列强入侵、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杭州知府林启秉承“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的宗旨,创办了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蚕学馆,开创了中国近代纺织、农业教育的先河。以“除蚕病、育良种、精饲育,兼顾植桑、剿丝”为主要学习内容,开设了理化、动植物、蚕体生理、病理、解剖、气象、土壤、蚕丝、栽桑、制丝、显微镜检查等课程,连同实验,两年毕业。在当时是一所开设学科比较综合的学校,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在福建的华夏大学也只是设立了数学、冶金、机械等实用性专业和课程。 110年来,学校共为社会培养了10多万名高级人才,包括一批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实业家,如报业巨子申报老板史量才,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夏衍,为我国纺织工业做出积极贡献的丝绸教育家朱新予,北京大学生物系创始人,浙江农业大学创始人谭熙鸿,著名实业家查济民、都锦生,朝阳大学(现人民大学政法系)创始人汪有龄等。

除了延续纺织丝绸服装类的突出特色,成为国内外著名时装高等学府外,今天的浙江理工大学已经是一所以工为主,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理、工、文、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现为中央和浙江省共建共管、以浙江省为主管理。学校坐落在经济繁荣、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杭州。1999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原浙江丝绸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5月,经教育部同意,学校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

 

百年办学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 “求知求实、创新创业”的优良传统和求是笃实的校风。学校195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经教育部批准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1995年开始与浙江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同年获准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2000年获得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已形成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多层次以及公办教育、民办教育、留学生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等多形式的办学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