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连载|散落在丝绸之府的一些碎片(三)

时间:2016-04-08 来源: 凯喜雅国际

【编者按】:浙江素有“丝绸之府”之称,省内杭嘉湖等地自古以盛产蚕丝绸闻名。现在“丝绸之府”虽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在浙江大地上仍然散落着一处处与丝绸相关的故事碎片以及历史遗迹,值得寻访和回味,需要我们和后人去继承和发扬光大。曾任《杭州丝绸志》主编的老丝绸人根据一些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采撷了一组有关杭州“丝绸之府”的历史碎片,并将手稿送至我们手上。经整理、录入、校编,最终形成了长篇记录文章——《散落在丝绸之府的一些碎片》。本公众号将陆续推送,以飨读者。

 

下城区灯芯巷社区有处地方叫江山弄,其实它原本名字叫蒋纱弄,来源于一位丝织机坊师傅。

明代后期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这里住着一位名叫蒋坤丑的丝织机坊师傅,他凭借自己心灵手巧,技艺高超,日子过得蛮不错。可惜好景不长,附近接连办起了好几家丝织机坊,蒋师傅虽有一身好手艺,但终究争不过那些资本雄厚、善于经营的机坊主。蒋坤丑思来想去,决心另辟蹊径,在品种创新上创出一条新路来。某日午后,阳光直射,天气很热,他在苦苦思索,可是窗前柳树上“知了,知了”的蝉声叫了不停,使他心烦意乱,于是顺手捡起桌上的石砚台砸向树梢头。此刻只见一群“知了”飞了出来,张开的蝉翼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轻盈透明,既美丽又神奇。他从中受到启迪,决心设计织造出像蝉翼那样轻柔美丽的绸纱。推向市场后十分抢手,官方称之为“皓纱”,老百姓称它为“蝉翼纱”。

“蝉翼纱”不仅畅销国内而且还远销印度、日本、高丽(今朝鲜)等外国。当朝皇帝也下诏将“皓纱”列为供品。蒋坤丑的家产大起来了,办起了一家拥有一万多名员工的丝织作坊,还在巷里开了一处绸庄,直到清代中期依然是杭州丝绸业中的一家富户。由此,蒋坤丑的住地方也被人们称之为“张纱弄”,后来被人们讹读之为蒋纱弄、江山弄。

江山弄东起灯芯巷,西至武林路,长158米。清名蒋纱弄、张纱弄,民国称江山弄。洪氏《江皋杂识》载:明末有蒋昆丑者,以纺织为业。时尚浮华,反谓质色厚重者乃非制,蒋乃易以团花疏朵,轻薄如纸,携售五都,市廛一哄,甚至名重京师,名曰“皓纱”,今子孙犹世其业。张、蒋声相近,“张沙”或“蒋沙”之讹与?

丁敬(1695—1765),字敬身,号砚林、钝丁、龙泓山人,钱塘人。出身贫寒,生性耿介。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不就,在江干市肆酿酒为业,自给自乐。晚年定居张纱弄(江山弄),不愿趋炎附势,追求利禄,家道每况愈下,贫困交迫,仍洁身自好,乐在其中。精篆刻,其技取秦汉之长,常探寻西湖群山、寺庙、塔幢、碑铭。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自成一家,世称“浙派”鼻祖,为“西泠八大家”之首。丁敬的印谱,海内奉为圭臬。著有《砚林诗集》、《龙泓馆诗钞》等,辑《武林金石录》。丁敬有三子,长子丁健,字诚叔,号净居,郡诸生,为杭世骏之婿,性谨愿,其言讷讷,而诗才特秀;次子丁传,字希曾,号鲁斋,钱塘诸生,精天文、勾股之学,读书得间能发前人所未发;三子丁佺,字致尧,号松老,善分隶,工缪篆,喜蓄古器。此三子均为当时风云人物。

黄模,字相圃,号书崖,居张纱弄。潜心经史,肆力时文,及门每致通显,通晓杭州民情风俗,年七十余殁。著有《寿花堂诗集》、《新年杂咏》、《国语补事》、《武林先雅》等。


补充介绍摘自:下城图书馆网站 武林街巷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