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一起来读荀子的《蚕赋》

时间:2016-03-30 来源: 四川蚕业网

“有物(指蚕)于此,裸裸兮其状,屡化(屡屡产生变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文彩)。礼乐以成,贵贱以分,养老长幼,待之而后存。名号不美,与暴为邻(“蚕”与“残”音近,故曰以暴为邻)。功立而身废,事成而家败(蚕吐丝结茧,茧成而蚕死)。弃其耆老(指蚕蛾),收其后世(指蚕子)。人属所利,飞鸟所害(人们利用它,飞鸟残害它)。臣愚不识,请占之五泰(请神巫五泰来猜猜是什么东西)。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是身体柔软,头像马首的东西吧?)?屡化而不寿者与(身体屡次产生变化而寿命不长:)(壮年时受到善待,而老年时处境不佳吧?)?有父母而无牝牡(雌雄)者与?冬伏而夏游,食桑而吐丝,前乱而后治,夏生而恶暑,喜湿而恶雨,蛹以为母,蛾以为父,三俯三起,事乃大已,夫是之谓蚕理。”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即位后,任黄歇为令尹,封春申君。经春申君举荐,荀子成为楚国兰陵县令。荀子两任兰陵县令,时间跨度长达近二十年。然当时的兰陵县实为现今山东省的苍山、临沂、莒县一带,那里是公元前380年左右楚国新开辟的东北边疆,那一带从公元前380年至前223年秦灭楚共150多年间均由楚国统治。而古之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原为夏代封国“缯国”的范围,“缯”的本义为丝织品的总称。缯国以生产丝织品“缯”为名,说明“缯”从立国之始,就已经掌握了相当先进的丝麻纺织技术,并把桑麻丝织生产作为立国之本。由于身处养蚕丝织兴盛之地,所以荀子才能写出体察入微而又富有哲理、文神兼备而又诙谐幽默的《蚕赋》与用于丝绸刺绣钢针的《针赋》。

 

《蚕赋》中,其中描写蚕的形态时有一句“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原意是说蚕的身体柔软婉转,似女性之躯体;头则似马之首。这一比喻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了蚕的形态特征,但却并非荀子首创,它来源于远古时代的一个有关蚕桑起源的“马头娘的传说”:


相传帝喾高辛氏时,蜀中某女之父被人掠去,只剩所骑白马返回。其母伤心之致,发誓道:谁只要能将其夫救得生还,就把女儿嫁给他!白马闻言仰天长啸,挣脱缰绳疾弛而去。几天后,白马载着其父返回家中。其母见此反悔,不再提及嫁女之事。从此白马整日嘶鸣不止,不思饮食。其父见状,心中为女着急,取箭将马射杀,并把马皮剥下晾在院子里。但那马皮突然飞起将姑娘卷走,不知去向……数日后,家人在一棵树上找到了姑娘,但见那马皮还紧紧包裹着她,而头已经变成了马头的模样,正伏在树枝上吐丝缠绕自己。家人将其从树上取回饲养,养蚕吐丝结茧缫丝的历史从此开始。由于这种虫子总是吐丝缠绕自己,人们就把它叫做“蚕(缠)”;又因为姑娘是在树上丧失生命的,大家就把这种树叫“桑(丧)”。后世人们为感激小姑娘为人们带来了丝绸锦衣,把她尊为蚕神,称为“马头娘”或“马头神”,在江南地区人们还称她为“蚕花娘娘”、“马鸣王菩萨”。无论是在蜀中还是在江浙一带,解放前都可见到塑有马头娘塑像的蚕神庙:一个骑在白马身上的美丽的小姑娘!



 这个故事在《蜀图经》、《太古蚕马记》、《搜神记》、《神女记》、《太平广记》等古籍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述。它间接说明我国的养蚕缫丝大约是从黄帝之后裔帝喾高辛氏时期开始的,有将近五千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