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百科

当前位置: 首页>丝绸百科

花海衣裙:巧手修得美衣来

时间:2015-10-12 来源: 中国丝绸博物馆

绯碧裙(修复后)甘肃花海毕家滩墓地出土

服装向来是引领时尚的主要力量,美衣永远是爱美女士们孜孜以求的对象。远在1500多年前的玉门关内,美女们又是穿着何等衣衫?本期从毕家滩墓地出土的两件服装——紫缬襦和绯碧裙便可见一斑。

 

 

本期主持 陆斯超

赏客 王淑娟

 

毕家滩墓地位于甘肃省玉门镇东北的沙漠戈壁中。墓地出土的遗物有木器、陶器、铜器及丝织品等,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当属衣物疏(古人放置于墓葬中的随葬物品清单)。衣物疏的纪年最早为建元十六年(358年),最晚的为麟嘉十五年(430年)。

 

对于丝绸而言,墓地之中最为重要的是26号墓。墓中出土女尸一具,据其衣物疏,墓主人名为孙狗女,死于升平十四年(377年)。墓中出土服饰9件,紫缬襦及绯碧裙即出于此。

 

紫缬襦在修复前残存两片,分别为左右(前)衣片。就残存迹象看,此襦应为右衽、大襟腰襦,袖口宽博。衣身在近腰处,分作两片,上为紫缬绢,下接本色绢。领襟与衣身相接处,有三角形拼缝装饰。而衣身与袖连接处,亦有拼缝布条。

紫缬襦上接缝的格子织物

此衣的主要面料为绢地紫绞缬。其扎染缬点呈方框形,直径约在1厘米,横向每10厘米6个缬左右,纵向每10厘米四行。

 

就目前而言,如此大面料的绞缬衣十分难得。衣上还有小片的红色绞缬绢,绞缬方法基本相同。

 

根据衣物疏对于此件文物的记载“紫绣襦”来看,说明当时缬染技术刚刚开始,尚无一个专有名词,仍以“绣”字替代。


红、紫两种绞缬面料

修复前,需先确定此襦的形制,即其款式和尺寸。修复时,选用与面料底色一致的电力纺作为背衬织物,根据紫缬襦的形制剪裁,将各部分衬于文物之下,采用针线缝合的方式进行加固修复。

 

修复后的紫缬襦(里襟)

另一件绯碧裙在修复前仅残存一片,含部分裙腰和裙身。裙身残长61cm,分作三片,两片碧绢中间夹一片绯绢。

 

绯色绢及碧绢上均可见均匀分布的两条竖褶,褶量较大。

 

据残存迹象及尺寸,推测此裙很可能为两色、六片相间排列。穿着时围而系之,于背侧处可以略有交叠。

绯碧裙局部打褶

此种裙式在同期甘肃酒泉丁家闸魏晋墓壁画中曾有出现,壁画上画有两个舞女,都穿着同样的间色裙,系在上襦之外。

 

正面而舞的一位舞女裙前可以看到由三片基本等宽的织物缝合,中间一片是红色,两侧是本色(或是黄色)。背向的一位舞女裙后面也可以看到三片缝合,并有重叠现象,其色彩已褪,但也应为间色裙。

 

丁家闸魏晋墓壁画上舞女形象

碧是浅蓝色,或是天蓝;绯是一种非常鲜艳的红色。通过分析检测,此裙的红色由染色茜草染得,蓝色由靛青而得。

 

修复时,将背衬织物染成红、蓝两色,依据形制裁剪成六片,分别衬于文物之下及补充缺失的部分。破损处主要采用以铺针为主的针法进行修复加固。


修复后的绯碧裙(后)

沉睡了千余年的华服虽已支离破碎,但仅存部分仍能透射出其独有的魅力。在经修复师的巧手修补之后,重新焕发了昔日的光彩。

 

看那色彩、那款式、那图案,谁敢说这一衣一裙没有走在当今时尚的前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