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专访

当前位置: 首页>企业家专访

物道 | 他织了一辈子的布,却没人买

时间:2015-08-24 来源: 物道

 夏布,最有情怀的手作

  文 | 物道

  过去的人采桑养蚕,种麻制线,织布裁衣,这般认真生活的心思,仿佛只有在博物馆和坊间才能寻到踪迹。而诗经中貌美女子常穿的一身夏布衣裳,更是再难见到。幸好有一个农夫,不在乡下卖力气种田,反而成了浏阳织夏布的最后一人。

  清晨吃过早饭后,谭师傅把老织布机摆弄好,将搓好的经线卷起来固定在织布机上,一根根的经线穿过扣,梭子里的纬线装好,拉紧腰带,双脚一蹬一踩,就开始织了起来。

  谭师傅,浏阳夏布第一高手,他一个人就能完整地做出整张夏布。 “从前做夏布还是很了不得的事,乡下没啥出路,你不种田,就只有去做夏布。”不过现在想找出个做夏布的人,往往要应了李宗盛那句歌词“漂洋过海来看你”般艰难。

 织了一辈子布的男人

  “絺(chi)、綌(xi)”,即夏布,是将天然苎麻纤维通过手工纺织加工而成的平纹布。一说是因为苎麻透气凉爽,适用于夏季衣着;另一说起源于夏朝,故称为夏布。

  从最初割下苎麻到纺成麻线、织成夏布,需要十四道工序。洗麻、打麻、绩麻、绕麻、浆纱,上机纺线只是诸多步骤的一步,每一个工序都是成千上万的日子日积月累而练成的娴熟。

年近五十的谭师傅,大概十四五岁开始学习织布,爷爷、父母都是织了一辈子夏布。起初,谭师傅的兄弟姐妹也织夏布的,可织夏布辛苦,赚的钱又少,后来都改行做了别的生意,只有谭师傅坚持了下来。每天清晨五点多,谭师傅和妻子开始一天的工作。通常,谭师傅负责织布上机前的工序,割麻、洗麻、打麻、漂麻、刷浆、穿筘、上机、提纵,妻子主要负责织布。忙忙碌碌一整天,晚上十点多结束一天的工作。

 一层布,隔住外面世界的炎热

  关于夏天,我没由来的喜欢纳凉这个词。在过去,旧时的人拿着蒲扇缓缓的摇来一些风。竹床、凉席,还有沁凉的井水。那时用井水冰过的西瓜远胜于一台昂贵的空调。

  从前的女子,更是都身着一袭夏布制成的衣衫,像蝉翼一样轻轻的走过,所到之处皆是清风。而用夏布染的门帘,炎热就好像被隔在了外面。

  谭师傅家里的织布机也是个“老物件”。因为本身是木头做的,时间长了,光滑的表面因为时间和灰尘的关系自然多了些岁月沉积下的踏实感。通过手中光滑的木梭,织布人穿引着麻线,千百回往来穿梭。织布时织布机的脚踏、大箅子和梭子通过人和谐的动作而发出有韵律的声响。米浆浆过的麻线,织出来的布散发出一股温馨的米的味道,温暖而散发人情。也许这就是夏布惹人倾慕的秘密,它虽是从前而来的手艺,却从未被虚荣的时代褪去朴素,反而因为一成不变而更加让人神往。

夏布是他的生活,却也带给了他清贫

  “我会坚持到最后,但如果生活条件每況愈下,我也没办法。到最后,我吃的饭比米浆还稀的时候,那我就不干了。”

  “夏布”是一个费时费工,同时收入也少的可怜的活儿。谭师傅四个兄弟中,只有他和妻子还在坚持着。看着开着小轿车的兄弟,谭师傅有时候会想到自己那台骑了好多年的旧摩托。可是如果真的再也不做夏布了,他又不舍得。

 

 于是每日他还是照旧晨起后,认真地坐在织布机上,心无旁骛地踩着踏板,手中的梭子穿过麻线中,内心安静温和。那些线织出来的,不只是一块轻薄如蝉的夏布,也是谭师傅和妻子日复一日平凡而又稀奇的人生。也许用传承千年文化这种说法太过沉重,谭师傅织了这么多年的夏布,无非是心里还有个夏布能被更多人喜欢的念想。对于祖祖辈辈都以夏布为生的他来说,这比什么都更有意义。

  此时他家屋外明艳的日光正照耀着晾晒的夏布,帷幔白净,泛着一片明黄色,就像是主人那份干净的灵魂。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